隨著教育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面臨著深刻的變革需求。當前,人工智能(AI)能夠有效賦能語文教學,推動教學過程的自主化、個性化,但同時也需注意AI在情感表達、創意評估等方面的局限性。基于語文課堂項目式學習實踐探討AI在語文教學資源創作中的應用,將為教育工作者提供AI賦能教學的實踐參考,促進技術與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文質兼具”的理想教學境界。
當下,AI技術正在深度介入教育生態,其在教學資源創作、優化教學設計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的同時,也引發了關于技術應用局限性、人文教育本質,以及可能帶來的教育倫理與人文價值挑戰的深度思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新課標\")強調“跨學科學習”,要求通過多學科知識運用提升語言能力。“新課標”語境下的項目式教學以跨界聯通、問題驅動、能力統整為核心。教學環境也在向智能化轉變,AI軟件推動教學自主化、個性化,促使教師職能向情感教育等方向遷移。教師與“AI助理”并行工作,后者可承擔機械性任務,助力教師聚焦創造性教學,實現人機協同的高效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資源創作
1.生成高質量圖片資源
教育者利用AI可生成個性化圖片,激發學生互動興趣。但圖片與語言相比,不能盡表詩意。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破冰活動可設計以小組為單位根據AI生成圖片猜帶有“春”字的詩句,由此導入《春》的教學。輸入指令語:“請生成描繪‘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句詩的古代風格圖片。\"智譜清言AI生成圖1,豆包AI生成圖2。可見,當人物“兒童”、背景“散學歸來”和行為“放紙鳶”三要素齊備時,AI圖片能夠生動再現兒童的喜悅情緒。但是,當鍵入指令語:“請給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配圖,要符合生活實際。”AI給出的圖3乏善可陳。進一步用詳細的語言描述:“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萬千條絲帶,非常柔美,請就上面的描述生成圖片。”豆包AI給出的圖4也很難做到“詩畫合一”。這是因為中國詩歌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意,AI在語義理解上僅僅停留在字面含義,難以精準捕捉其深層含義和意境,生成的圖片自然無法體現詩歌精髓。
當教育者使用AI輔助教學時,指令語通常直白平易,拋卻了詩歌意象的妙處。蘇軾提出“詩畫一律”論,然而筆者認為只有詩才能自由地穿梭于自然界、社會生活、情感世界之間,而畫則更多地局限于有形事物的描繪。正如王安石所說:“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鑒于圖像的局限性,在高中《念奴嬌·過洞庭》教學中,可設計讓學生用AI工具“文小言”文生圖的環節。學生在分析詞的意象、意境的基礎上,撰寫文生圖指令語,化抽象的詞句為具體的畫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可輸入指令語:“空曠幽絕之地,臨水獨往,中秋之月一人,乘一葉扁舟。時間很晚,圖片較暗。”AI的使用能幫助學生認識到AI圖片的局限性,深切體會文字的力量,以及詞作中的澄澈空明之景和詞人開闊的胸襟。
圖1

圖2

圖3

圖4

2.生成虛擬數字人和個性化智能體
七年級《鄧稼先》課堂教學中,可借助“即夢AI\"數字人生成平臺,構建以教師本人頭像為基礎的虛擬教學形象,并以原子彈發射地新疆羅布泊為場景背景,設計身著防化服的數字化身和教學場景。羅布泊荒漠背景與數字人的防化服造型,構建了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教學情境,沉浸式敘事進一步增強了學生通過科研場景直觀感受老一輩科學家的奉獻精神。課堂觀察數據顯示,該導入環節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度提升 23.7% ,課后訪談中有68.5% 的學生表示“數字人老師的呈現讓課文內容變得更加真實可感”。但通過教學后測與學生反饋分析發現,由于數字人在語音交互時的面部表情存在機械性特征, 42.3% 的學生認為“數字人的表情不夠自然,感覺像在和機器人互動”。這一現象反映出當前情感計算技術在微表情模擬方面的局限性,以及虛擬形象與真人教師情感傳遞之間的差距。虛擬數字人仍需在情感計算模型優化與多模態交互技術整合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七年級《誰是最可愛的人》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扣子(coze)智能開發平臺構建個性化教學智能體“最可愛的人”,使智能體化身參與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以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和學生交互。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育者先將圈點批注的課文圖片資源上傳至智能體系統,在課堂中形成“老兵講述一學生提問一智能體應答”的互動閉環。智能體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時響應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的同時動態調節課堂節奏,顯著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文本分析能力。
然而,技術應用過程中也顯露出智能體系統還有較大優化空間。智能體在實時交互過程中偶發響應延遲、對話卡頓等現象,需要通過多次調整對話邏輯,才能讓智能體的交互流暢度達到教學實施標準。
優化教學設計
AI工具為教學設計帶來了全新的靈感。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在豆包AI中輸入提示詞:“我是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現在要進行項目式學習大單元教學設計,七上第一單元是以自然之景為主題的大單元,有《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幾篇課文,請設計真實的情景,為學生布置整個單元的驅動性問題。”以下是AI提供的大單元驅動任務群:
單元主題一探索自然之美,品味四季華章
驅動性問題: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博主,要制作一期名為“跟著課本游四季”的旅行視頻,向觀眾介紹《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課文中的自然美景,你該如何規劃這場旅行,讓觀眾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呢?
子任務1:自然美景調研
問題:仔細研讀課文,梳理出每篇課文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及其獨特之處,完成“自然美景清單”,包括景物名稱、特點、作者描寫手法等。例如在《春》里,春花有什么特點,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展現春花之美?
目的: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景物描寫方法。
子任務2:旅行路線規劃
問題:根據“自然美景清單”,結合地理知識,規劃一條合理的旅行路線,將課文中的自然美景串聯起來。思考如何安排行程最順暢。
目的:培養跨學科知識整合和規劃能力,理解不同地域自然景觀與季節的關聯。
子任務3:視頻腳本創作
問題:以旅行博主的視角,為每個景點創作視頻腳本,包括開場介紹、景點特色講解、結合課文的賞析以及互動環節設計等。例如,在介紹濟南冬天的雪時,融入課文里對雪景的描寫,引導觀眾聯想和感受。
目的:鍛煉語言表達和創意構思能力,進行生動解說。
子任務4:成果展示與分享
問題:分組展示制作好的旅行視頻,接受其他小組和老師的評價,思考如何改進視頻,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展現自然之美和課文魅力。
目的:提升展示交流和反思改進能力,增強對自然之美的傳播意識。
以上AI提供的大單元驅動問題拓寬了課堂設計思路。同時,考慮到可操作性等因素,教育者可結合學生特點對驅動性問題進行修改,讓其更貼近校園生活,實操性更強。
AI應用的經驗分享與建議
1.提示詞技巧分享
在使用DeepSeek等AI大模型時,提示詞應素要全面,要有角色扮演、背景信息、明確目標,避免模糊的表達,可以“角色定義 + 問題描述 + 需求細化 + 正向提示詞 + 負向提示詞 + 補充”的結構敘述。例如:
提示詞:請你為我創作一首描述學校生活的古體詩歌。
改進后提示詞:你是一位資深的古詩創作大師/中學語文教師,熟悉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古詩的平仄規律,更善于總結和表達核心意思,請你幫我創作一首描述校園生活愉快、青春美好、師生友愛的七言律詩,不要現代詩歌,內容為學生喜聞樂見。
2.AI批改作文的優勢與不足
AI批改作文時會按照預設的標準和算法進行,不會受主觀因素影響,能保證對不同學生作文評分的一致性和客觀性,使評分更公平公正。AI能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作文,快速標注語法錯誤、拼寫錯誤等基本批改結果。在潤色學生作文時,AI通常會增加形容詞、副詞等描繪性詞語拓展句子,以及用書面化高級詞匯替換普通詞匯,達到潤色文筆和增加文采的作用。AI批改作文極大節省了教育者逐字逐句批改的時間和精力,使其能將更多時間用于教學和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
在實際運用中,AI也暴露出諸多局限性,如AI潤色通常停留在文筆上,在主題偏離判斷與文章架構分析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不能根據題目來判斷作文是否跑題,也無法在文章結構上提出懇切建議。由于AI訓練數據基于公開語料庫,難以覆蓋所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文化語境,所以對語義的理解停留在表層。當作文出現隱喻、象征等修辭或者是突破常規的創意觀點時,AI局限于既有模式無法給予恰當評價。對作文中蘊含的作者情感、態度等主觀因素,如飽含深情但語言平實的作文,AI可能無法理解其中情感而只關注語言形式,給出不全面的評價。另外,AI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進度和寫作風格關注度不足,無法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特殊需求和發展方向,缺少提出針對性、個性化指導的功能。對于學生使用AI工具,教育者應給予學生更多探索空間,以此培育其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值得注意的是,技術應用需堅守人文內核,AI僅是教學的輔助,師生情感互動、思維碰撞的價值無可替代。教育者應善用技術創設多元互動場景,保障教育溫度。
《論語》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追求文質統一。將項目式教學與AI技術深度融合,既能以技術優化教學形式、豐富知識傳授路徑,又能在人文浸潤中培育學生思維能力。唯有將技術應用與人文關懷相融合,方能回歸教育本質,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培育兼具文化底蘊與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