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語
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改革按下了“加速鍵”。其中,課后作業作為連接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的重要紐帶,其設計理念、內容與形式面臨著根本性的重構。對于初中語文學科而言,“雙減”政策的核心要求—“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與“提升作業質量”,并非簡單的“做減法”,而是要通過科學設計實現“減負增效”的深層變革。
長期以來,初中語文課后作業存在諸多問題:機械抄寫、重復練習占比過大,如對古詩文的字詞翻譯要求反復默寫;作業內容與學生生活脫節,如單純圍繞課文主題進行議論文寫作訓練;評價標準單一,過度強調答案的標準化。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更是制約了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雙減”政策的落地,倒逼語文教師重新審視作業的功能一一作業不應是課堂知識的機械復刻,而應成為學生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體驗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二、理念之變:從“知識本位”到“素養導向”的轉身
高度決定向度,理念引領實踐。“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的理念革新是前提。傳統作業設計以“知識本位”為核心,強調對課本知識點的鞏固,而新時代的作業設計需轉向“素養導向”,將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核心素養融入作業設計的全過程。
1.樹立“少而精\"的質量觀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控制作業總量,初中語文作業必須告別“題海戰術”,追求“一題多能”。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九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一課時,以往的作業布置通常是要求學生背誦全文并翻譯重點句子,而素養導向下,我給出的作業設計為:“結合文中‘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描寫,用150字左右的片段仿寫‘校園晨景’,并分析張岱的寫景手法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發。”這一作業既鞏固了文言知識,又訓練了描寫能力與思維遷移能力,實現了“一作多效”。
2.強化“生活化”的實踐觀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課后作業的設計應打破課堂與生活的界限,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文知識。如在學習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課后,可設計作業:“觀察身邊的‘自信力’現象(如同學克服困難的經歷、社區志愿者的服務故事),撰寫一段200字的評論,模仿課文的駁論手法表達觀點。”這種作業將議論文寫作與生活觀察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實用價值。
學生的語文基礎與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是一種客觀事實,“一刀切”的作業設計難以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在“雙減”背景下,需設計分層作業,為不同學生提供“適切性”任務。例如,針對部編版九年級語文《出師表》一課,可設計三級作業:基礎層——梳理文中重要文言虛詞(以“以”“于”為例);提高層一一對比并闡述《出師表》與《陳情表》的情感表達差異;拓展層一—以“忠”為主題,結合當代社會寫一篇短評。分層設計既保證了全體學生的基礎達標,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拓展空間。
三、內容之變:從“課本復刻”到“生活融合”的轉向
作業理念的革新必然推動內容的重構。部編版九年級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為作業內容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素材。“雙減”背景下的語文作業內容,需從對課本知識的機械復刻轉向與生活、社會、文化的深度融合。
1.聚焦文本解讀的深度化
減少記憶性作業,增加思辨性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內核。例如,在《水滸傳》名著閱讀中,傳統作業多為摘抄人物事跡,而創新作業可設計為:“結合‘武松打虎’‘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等情節,分析作者如何通過動作描寫塑造人物性格,并聯系現實談談你對‘俠義精神’的理解。”這一作業既落實了“分析人物描寫方法”的語文要素,又引導學生將古典文學與現代價值觀進行深度對接。
3.構建“差異性”的發展觀 2.注重語言運用的情境化
將語文知識融入真實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活動·探究”單元要求開展“演講比賽”,我據此設計了課后作業:“以‘初中生是否應該使用智能手機’為主題,撰寫3分鐘演講稿,并錄制視頻在班級群分享。”這一任務將議論文寫作、口語表達與生活熱點結合,學生需在寫作中考慮聽眾對象(同學、老師),在表達中注意語氣與情感,真正實現“在運用中學習語文”。
3.融入文化傳承的生活化
語文作業應該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例如,學習《岳陽樓記》后,我設計了“文化探訪”作業:“查找醴陵本地歷史建筑中的‘憂樂精神’印記(如祠堂的家訓、古橋的碑刻),拍攝3張照片并配50字解說,制作成電子展板。”這一作業讓學生走出課本,在生活中感受本土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
四、形式之變:從“單一紙筆”到“多元互動”的轉化
作業形式的創新是“雙減”背景下提升作業吸引力的關鍵。傳統語文作業以紙筆練習為主,形式單一、反饋滯后,而創新形式應體現“多樣性”“互動性”“實踐性”,讓學生在多元體驗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將文字表達與多媒體技術結合,盡可能豐富作業呈現方式。例如,學習《我看》這首現代詩后,我設計了“詩歌創享”作業:“模仿穆旦的意象選擇(如‘春風’‘青草’),創作一首短詩,并為詩歌配上手繪插畫或背景音樂,在班級‘詩歌角’展示。”這種形式既訓練了詩歌創作能力,又融合了美術、音樂等跨學科元素,非常符合九年級學生的審美需求。
2.從“個體完成”到“合作探究” 2.評價標準的素養化
通過設計小組合作作業,以形式之變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與溝通技巧。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戲劇”單元學習后,可布置“課本劇改編”作業:“小組合作將《屈原》(節選)改編為10分鐘課本劇,分工負責劇本撰寫、服裝道具、表演排練,最終在班級進行展演。”在合作過程中,學生需討論人物臺詞的語氣、舞臺動作的設計,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學生語言運用與思維碰撞的過程。
3.從“固定答案”到“開放探究”
減少標準答案的束縛,鼓勵學生提出個性化見解。例如,在《故鄉》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閏土的‘麻木’與楊二嫂的‘尖酸’背后,是時代的變遷。請以‘假如閏土生活在當代’為題,寫一段想象文字(200字左右),可配圖或短視頻說明你的設想。”這類作業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從教育、就業等不同角度展開想象,其思維的獨特性與創造性比答案的“正確性”更加寶貴。
五、評價之變:從“分數判定”到“成長引導”的轉移
作業評價的創新是“雙減”政策落地的保障與引領。傳統評價以分數為核心,側重結果判定,而新時代的評價應當成為不可或缺的“育人的工具”,真正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
1.從“靜態書寫\"到“動態展示”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打破教師單一評價模式,引入學生自評、互評與家長參與。例如,針對“演講稿錄制”作業,可采用“三維評價”:學生自評(反思自己的語言流暢度與情感表達)、小組互評(從觀點邏輯性、說服力進行打分)、教師點評(側重演講技巧的改進建議)。家長可通過觀看視頻留言,分享對主題的看法,形成“教學評”一體化的育人氛圍。
圍繞核心素養設定評價維度,避免“唯答案論”。以《水滸傳》人物分析作業為例,評價標準可包括:“人物描寫方法的分析是否準確”(語言建構)、“對‘俠義精神'的理解是否有獨特見解”(思維發展)、“表達是否清晰有條理”(語言運用)。對于有創意的觀點,即使與“標準答案”不同,也應給予鼓勵,如學生提出“武松的暴力行為在當代社會不可取”,可評為“思維深刻,能結合現實辯證分析”。
3.評價反饋的正向化
通過具體、溫暖的反饋語言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例如,對學生的詩歌創作作業,避免籠統的“優/良”等級,可批注:“‘月光在窗臺上種滿星星’這一句意象新穎,若能調整韻腳會更朗朗上口一一期待你的修改版!”這種反饋既指出不足,又給予具體改進方向,讓學生感受到進步的希望。同時,可建立“作業成長檔案”,收錄學生不同階段的優秀作業,如從《岳陽樓記》的初次仿寫,到《湖心亭看雪》的情景再現,讓學生直觀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
六、結語
“雙減”政策下的初中語文課后作業設計,是一場從“量”到“質”的深刻變革。這一變革的核心,是回歸語文教育的本質一一培養“完整的人”。通過理念上從“知識本位”到“素養導向”的轉變,內容上從“課本復刻”到“生活融合”的拓展,形式上從“單一紙筆”到“多元互動”的創新,評價上從“分數判定”到“成長引導”的轉型,語文作業才能成為學生感受語言魅力、發展思維能力、傳承文化基因的重要抓手。
實踐表明,“雙減”不是降低對學生成長的要求,而是通過更科學的方式實現“減負”與“提質”的高度統一。當《出師表》的“忠諫”精神轉化為學生對家庭責任的思考,當《故鄉》的社會批判引發學生對社區問題的關注,語文作業便真正實現了從“知識訓練”到“素養培育”的跨越。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