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讀后續寫題型的應用使得讀寫結合教學策略受到廣泛關注。為了解決英語讀寫課存在的問題,本文結合教學案例,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三第四單元“AdversityandCourage”讀寫課為例,探究如何通過深度研讀教材文本,確定讀寫結合的連接點,并實現有效的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一、教學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課例選自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三第四單元“AdversityandCour-age”,主題為“逆境與勇氣”,屬于“人與自我”主題群下的子主題—優秀品行與正確的人生態度。本單元圍繞英國探險家沙克爾頓及“堅忍號”船員的南極探險展開,通過多模態語篇(日記、回憶錄、人物小傳等)呈現故事,旨在培養學生面對逆境時的樂觀和堅毅精神。本單元的多模態語篇包括日記、對話、回憶錄、人物小傳、小說節選等多種形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為讀寫結合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從主題意義、語篇類型、主題語篇、主題內容四個維度進行梳理匯總,從而設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二)教學語篇文本分析
本課例為本單元的第5課時,筆者通過多維度和深度分析,全面挖掘了教材文本的內涵和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WHAT(內容):主題:本文為回憶錄,主題是“認識樂觀和堅毅”,講述了象島上的船員們在極端環境下保持積極態度、克服困難并最終獲救的故事。內容:文章詳細描述了船員們在象島上的生活,包括獲取飲用水、食物、保暖等基本生存問題,以及他們如何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最終迎來救援。
WHY(目的):顯性目的:記錄團隊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經歷,展示船員們如何通過團結和樂觀的態度克服困難。隱性目的:強調團隊合作、紀律、堅毅和樂觀態度的重要性,激勵讀者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團結和樂觀,培養學生的逆境應對能力和積極人生態度。
HOW(手法):敘事視角:以第一人稱、團隊成員視角展開,通過細節描寫和情感變化,展現船員們的堅韌和樂觀。敘事結構:文章首先介紹沙克爾頓的離開,然后圍繞船員們在象島上的生活展開,逐步揭示他們如何克服各種困難,最終迎來救援。語言特點: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細節描寫,增強文本的真實感和感染力。例如,描述船員們在極端天氣下的生存挑戰,以及他們在精神上的相互支持。
二、基于學情的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理解并歸納“堅忍號”南極探險隊員的性格和品質;掌握回憶錄的敘事風格和語言特征。
2.能力目標:運用推理分析技巧,判斷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性格品質;綜合原文線索進行讀后續寫,有效強調故事主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面對挑戰、逆境和挫折時的樂觀和堅毅精神;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4.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船員們能夠獲救的主要原因,在續寫段落中體現與突出故事主題。
5.教學難點:多角度分析與綜合原文線索,豐富續寫內容,有效強調故事主題。
三、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教學流程
Step1:回顧前情,激活知識
活動目標:激活學生對前一課內容的記憶,為本課的深入學習做好準備。
活動內容:學生回顧讀思課內容,通過歷史照片及日記關鍵詞對前一篇閱讀進行前情回顧。教師展示相關歷史照片和日記關鍵詞,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
觀測點:學生能否準確回憶前一課的關鍵內容和情節。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前情,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知識,為形成故事全貌做鋪墊,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熟悉度和理解力。
Step2:概括大意,明確體裁
活動目標:幫助學生掌握快速提煉文本大意的技巧,理解文章的體裁特點。
活動內容:
1.學生概括全文大意,總結文章體裁特點。教師點評學生提取主旨大意的典型錯誤,提醒學生運用段首句快速提煉全文大意的閱讀技巧,并關注句中人稱的特點。教師展示幾篇學生的典型總結,進行點評和講解。
觀測點:學生能否準確概括文章大意,識別文章體裁。
設計意圖:通過概括大意,幫助學生厘清文章主要內容,強化學生對文本的高度概括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同時,通過對比不同學生的總結,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
2.學生關注作者視角,從作者角度理解寫作內容。
觀測點:學生能否識別不同體裁的特點并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設計意圖:通過與日記等相似體裁的對比分析,加深學生對回憶錄這一體裁的感知和理解。
3.通過展示回憶錄的定義,引導學生理解回憶錄的內容是由作者身份與視角決定的,并歸納總結回憶錄文體特征。
觀測點:學生能否歸納總結回憶錄的文體特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故事情節中人物身份與其所說所作所想的一致性,為續寫段落提供寫作視角。
Step3:聚焦情節,理解細節
活動目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分析問題與解決方案,提升批判性思維。
活動內容:1.引導學生關注標題,根據標題中關鍵詞及內涵的邏輯關系,對文本內容主線進行梳理。教師要求學生說出題目關鍵詞的關系。2.學生展示課前完成的小組思維導圖,聚焦隊員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及其情感變化。教師引導學生把概括問題,并與解決方式一一對應并且進行分類。3.引導學生將船員全部獲救的主要原因進行層層深入地分析,基于前面分析的信息,思考深層次的得救原因。
Step4:讀寫聯結,創作續寫
活動目標:通過讀后續寫,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活動內容:1.學生聚焦寫作內容,發現續寫內容基于原文。學生根據所列的引導性問題回溯文本尋找關于主題的支撐性信息,然后基于這些信息準備進入寫作任務。教師觀察學生能否從原文中找出主題意義的線索依據。2.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完成故事尾段續寫,并能展開自評與互評。3.教師展示原文尾段進行比對。
Step5:總結反思,布置作業
四、教學亮點
(一)深度鏈性分析語篇
對教材文本進行多維度分析,挖掘文本的顯性和隱性意義。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和主題意義。具體問題如下:
Step 1:Q1:What had happened to us\" on Endurance so far?
Step 2:Q2:Can you use a phrase to summarize the mainidea?
Q3:In which person is this articlewritten?
Q4:What is the genre of the text?
Step 3:Q5: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thetitle?
Q6:How did they persevere?
Q7: What had been keeping them persevere?
Step 4:Q8:What was the reward?
Q9: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text? Of the whole story?
Q10:Why is Shackleton mentioned so much intheend?
Step 5: Q11: What are your discovery and question of this class?
Q12:How would the story and ending g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leader?
(二)讀寫融合有效連接
讀前準備:將閱讀任務前置,讓學生在課前獨立完成閱讀,并討論完成小組展示任務。通過前置閱讀任務,幫助學生提前熟悉文本內容,為課堂上的深入討論和寫作活動做好準備。
讀中引導:通過提問、討論和思維導圖等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文本信息,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教師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顯性和隱性意義。
讀后續寫:隱去教材課文結尾部分,提供尾段的第一句話,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后,續寫教材原文的結尾部分。教師提供詳細的寫作評價標準,幫助學生明確寫作要求,提升寫作質量。
課后創寫:作業的設計應注重仿寫與創寫的結合。同主題的拓展新知可以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同評價的遷移知能有助于鞏固課堂所學;而同過程的創新角度則是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多元評價與教學評一致
課堂評價對教學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有效的師生評價機制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調整學習策略。生生之間的互評也能促進彼此的學習興趣和進步。采用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等多元評價方式,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并糾正寫作中的問題,提升寫作水平。
五、教學效果與反思
(一)教學效果
通過本次教學實踐,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堅忍號”南極探險隊員的性格和品質,掌握了回憶錄的敘事風格和語言特征,還通過讀寫融合的方式,提升了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在面對挑戰、逆境和挫折時,更加堅定了樂觀和堅毅的信念,理解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學反思
應增加語言知識應用環節:在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和超越語篇的創造活動之間,增加詞匯與句型內化運用環節,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