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是初中階段學習的重點學科,也是中考重點考查的項目之一。隨著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不斷進步,任務群成為當下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任務群支持下開展初中語文讀寫教學結合訓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任務群;初中語文;讀寫教學
任務群的學習方法強調以教材和課堂教學為基礎,圍繞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展開針對性教學。對初中語文讀寫教學而言,通過任務群開展教學,可從語文讀寫兩個核心維度入手設計教學方案,這種讀寫專項訓練對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明確單元學習任務,開展讀寫結合訓練
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需從讀寫入手提升學生語文水平,讀寫也是語文學科學習的兩個關鍵維度。在語言類學科中,讀寫尤為重要:“讀”是對學生文字理解能力的考查,“寫”是對學生語言輸出能力的檢驗,二者是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需明確單元學習任務,開展讀寫結合訓練。任務設計不僅包含閱讀理解,還應涵蓋寫作技巧培養,讓學生在閱讀基礎上提升寫作能力。例如,教師可設計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讀寫活動,學習文章后引導學生模仿文本結構、語言風格進行創作。如根據情節創作短篇故事,或學習議論文后圍繞同一話題撰寫觀點文章。這類訓練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能鍛煉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寫作中運用多樣化修辭手法與豐富詞匯,提高寫作深度。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為例,分析文章中心思想,思考其表達核心。在學習這篇文章后教師可布置任務,通過問題引發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同時讓學生模仿寫法,描寫季節并融入情感,實現讀寫結合。此外,定期組織小組討論和同伴互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優點,改進不足,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合作精神。
二、構建讀寫結合情境,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現代教育背景下,情境教學已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教學模式,從教學實踐來看,這種教學模式效果極為顯著。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在初中語文讀寫訓練中,教師需為學生創設讀寫情境,給予學生沉浸式的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需精心挑選或創作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閱讀文本,這些文本應包含豐富的語言表達和深刻的思想內容,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并且教師需設計多樣化的寫作任務。這些任務應與閱讀材料的主題和內容緊密相連,鼓勵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表達技巧,將閱讀所得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輸出。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這部分內容時,在對著名作家史鐵生具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再閱讀這篇文章,是否會對文章中的描述有別樣的情感呢?教師可結合史鐵生的生平,讓學生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同時可讓學生用文字描述自己的一些經歷,學習這種托物言志、以景抒情的寫作方法(這是文章寫作中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可以通過景物或事物的描寫表達自身的情感,也是初中階段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一種寫作方法)。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評價文本,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想法,同時教授學生組織文章結構,運用恰當的語言風格和修辭手法,以提高寫作的條理性和表達的準確性。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學生不僅能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還能在不斷實踐中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這種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在任務群支持下的初中語文讀寫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的創新,更是對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
三、整合讀寫一體資源,著眼學生體驗教學
從初中語文教學來看,讀和寫是兩個相互獨立又關聯的主體,讀在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理解文本中文字的深層次含義;寫則側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是思維和思想的表達。讀寫結合本身就是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只有具備良好的讀寫能力,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在任務群支持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需整合讀寫一體化資源,關注學生體驗,為學生讀寫能力提升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教師需整合豐富的讀寫一體化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是經典文學作品、詩歌、散文等,也可以是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非虛構文本。通過這些資源,教師可設計一系列任務群,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實現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例如,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中,這是我國著名作家魯迅的一篇文章,內容表達了作者兒時的歡愉之情。其中的一些景物和事物描寫非常值得學生借鑒,因此,對于這類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細讀精讀,對文章的每個段落和每個句子都做深入的剖析與詮釋,以更好地展現作者要表達的情感。通過對這種典型文章的閱讀,不僅可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也能有效滲透相應的寫作方法,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此外,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情境中進行學習。通過辯論賽和作文大賽等形式,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表達觀點、組織文章結構、運用恰當的語言風格等,這樣的體驗式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鍛煉他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任務群支持下的初中語文讀寫教學是動態互動的過程,要求教師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也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以此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四、關注學生個性需求,提供針對方案引導
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是在任何階段的學習中都存在,尤其對初中階段學生來說,此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個性較強,學習需求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供針對性方案,立足學生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任務群支持下的初中語文讀寫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每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通過細致的觀察和了解,識別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不同特點和需求。教師可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水平和興趣的任務中得到發展。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可提供更具挑戰性的文本,鼓勵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對閱讀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則提供基礎性閱讀材料,并輔以更多的指導和幫助,助力其逐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在寫作教學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寫作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寫作任務,引導學生從模仿到創作,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對于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嘗試更復雜的文體和寫作技巧,挑戰自我,創作出具有個性和深度的文章;而對于寫作基礎較弱的學生,則可以先從簡單的句子和段落練習開始,逐步引導他們掌握基本的寫作結構和表達方式。
例如,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再塑生命的人》教學中,該文的作者是外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部作品非常勵志,大部分學生都應該讀過,而對于部分不了解作者的學生而言,教師可從海倫·凱勒的人物介紹開始,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主要成就,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以作者的這種不屈精神去影響學生,引導學生珍惜當下的一切,并且可以以“珍惜”為主題讓學生寫一篇文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教師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同伴評價等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社交能力,還能幫助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作品,從而獲得更全面的寫作提升。
五、打造讀寫評一體化,構建科學評價機制
初中學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心理較為敏感,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基于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狀態,教師對學生評價的重要性尤為凸顯。就語文學科學習而言,教師要打造讀寫評價一體化,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以鼓勵性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在這種正向引導下開展學生教育和引導,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實現語文讀寫能力的提升。“讀寫評”一體化意味著在評價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也要考查其寫作表達能力,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還重視學生能否將所學知識和閱讀體驗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因此,評價體系應設計出能夠同時衡量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綜合性任務。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這部分內容時,白求恩同志是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為我國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革命過程中與我們結下了深厚友誼,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就是白求恩精神,這種精神已融入紅色文化延續至今。因此,毛主席以文章的形式紀念這位偉大的人,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描述進行精細化閱讀,發掘毛主席對白求恩的欽佩和惋惜之情,學習這種以人言情的寫作方式,用最質樸的語言去描述偉大的人物,這是一種高階寫作方式,也是初中學生需重點學習的寫作方法。同時,構建科學評價機制要求評價標準的明確性與可操作性。評價標準應具體明確,能夠清晰地指導學生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應達到的目標,并且評價機制需具備可操作性,教師能根據這些標準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此外,評價體系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結合,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的表現,而結果性評價則側重于學生最終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成果,通過將兩者相結合可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讀寫能力,促進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均衡發展。除此之外,要實施多元化評價主體,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自我評價能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同伴評價則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相互學習共同提高讀寫能力。任務群支持下的初中語文讀寫教學需要打造一個既能夠全面評價學生讀寫能力,又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科學評價機制,這樣的評價體系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結束語
在任務群支持下開展初中語文讀寫結合訓練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也能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以符合當下時代要求和標準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同時貫徹落實了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這對于我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春紅.任務群支持下的初中語文讀寫教學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3(3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