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提出“提高審美能力,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會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的總目標。筆者在小學寫意國畫單元教學中融合“地方特色”,旨在讓學生發現和感受 身邊的美,學習傳統寫意國畫的技法;體驗嶺南畫派畫家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以學生熟悉的本地風物為學習內容,培養寫意國畫學習思維;激勵學生運用不同材料創作,感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底蘊。
【關鍵詞】地方特色;小學寫意;國畫單元教學
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提出“感知、發現、體 驗和欣賞”美,以及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同地區文化傳統等總目標。筆者認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達成總目標是為提高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堅定學生民族文化自信,使其學會尊重、理解并包容不同的文化。
小學作為教育的啟蒙階段,承擔著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而寫意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追求。結合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充分學習寫意國畫,不僅能讓學生感知民族文化之美,還能有效弘揚地方特色傳統文化。
筆者將從以下幾點闡述,小學寫意國畫單元教學的實施,是如何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提升寫意國畫的表現能力,同時感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蘊, 激發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傳統文化。
一、基于寫意國畫單元的學習
小學寫意國畫單元教學是基于“核心素養本位美術課程的要求,學生理解的美術學習” 以主題單元組織和教學,讓學生圍繞寫意國畫這個中心問題,關聯其他內容,開展國畫的學習。因此寫意國畫單元教學需注重學生品德的培養與靈魂的塑造。學生通過寫意國畫的學習可以啟迪智慧,潤澤心靈。
在單元教學開展之前,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整理教材中關于國畫的教學內容,旨在重組適合當前學生發展規律的內容,秉持以生為本,靈活變通的做法,力求讓學生在寫意國畫單元學習中能夠有更多收獲。
在單元教學中,筆者以啟發寫意國畫學習的智慧為目的,通過觀察、 聆聽、思考、創作等步驟,旨在激發學生對寫意國畫的喜愛。通過寫意國畫單元學習,學生學會了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健康快樂的心靈去感受生活,用豐富多彩的水墨,表現陽光充沛的畫面。
在單元教學結束后,筆者反思寫意國畫讓學生從中的收獲,并以此為始,作為重組下一個寫意國畫單元教學的基礎,力求讓學生不斷深入學習寫意國畫。
二、著重嶺南畫派技法的練習
我們地處嶺南,學習嶺南文化可謂得天獨厚,近水樓臺。著名的嶺南畫派,是寫意國畫中的流派之一,因此,在寫意國畫單元教學中,筆者選擇了嶺南畫派畫作欣賞,習得寫意國畫技法。代表人物高劍父在其繪畫著作中提到“重筆墨之寫意,然以現代之事物或感想為題材”,嶺南畫派融合了中西繪畫之長,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用傳統技法表現當下所想與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學習任務不謀而合。
在小學寫意國畫單元教學中,著重嶺南畫派技法練習,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小學生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理解傳統文人畫的筆墨及其表現內容,能更好地感受畫家當時主體內心感受,以及所傳達的善和美。高劍父認為“現實的題材,是見哪樣,就可畫哪樣。”嶺南畫派以寫生的方式描繪我國南方的風物和風光,在用筆用色上融合中西技巧,獨具一格,所要表達的是通過水墨表現時代精神和現實生活的情感。這就非常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發現身邊美,感受生活美的目標。學生在學習寫意國畫技法時,一邊欣賞寫意國畫之美,一邊感受生活中的美,理解畫家筆下美的無處不在。
在單元教學中,筆者根據教材內容,篩選適合學生年齡的作品作為示范,學習寫意國畫表現的用筆用墨的技法。如列舉嶺南畫派畫家的寫意作品進行觀察與比較,引導學生理解其相同與不同之處。學生欣賞后進行筆墨實踐,臨摹局部,關鍵感受其中的用筆和用墨,然后嘗試自己進行寫意創作描繪與欣賞內容相同類型的風物,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有專家說“注重創新實踐的教育, 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提高”學生學習寫意國畫的傳統技法,是為了創作當下生活的畫面,而非復制過去的畫家,以此吸引學生的興趣。用嶺南畫派筆墨技法表現現實生活,既符合嶺南畫派創作精神,也符合小學生學習心理和發展規律。
三、融合“地方特色”主題的嘗試
作為一線美術教師,我們在構建單元教學設計時,秉持“尊重學生興趣的課程設計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深刻學習”這一理念。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可謂事半功倍。筆者在寫意國畫單元教學中,融合“地方特色”的蔬果花禽,讓學生課前在家里, 或到公園、市場、農場等地方觀察這些常見事物。在課堂上,擺放真實的花果蔬、家禽類標本,讓學生觸摸,從觸覺、嗅覺、視覺全方位感受。讓學生學習寫生“地方特色”的動植物,學生的創作積極性提高。評價時,讓學生比較真實的花果蔬、家禽標本,現實生活中的花果蔬禽照片,以及畫家的作品,最后分析自己的作品,尋找不同之處,進行自我判斷,分析用筆用墨。學生印象大為深刻,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因為這些事物都是學生平時所熟悉,“從親身體驗美術實踐活動中獲得美的體驗和感受”主觀能動性更強。
在寫意國畫單元教學中,“充分挖掘地方性課程資源,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做‘真’教學”。知識源于生活,給學生學習的素材接地氣,融合“地方 特色”的花果禽,使實踐成為學習的助推力。嶺南畫派以寫生展現鮮明的地域特色,“各種新事物,無不可入畫”。呈現嶺南風物。在小學寫意國畫單元教學中,融合“地方特色”主題,更能讓學生深度學習寫意國畫,激發創作和實踐的動力。
四、培養寫意國畫學習的思維
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新課程標準里有明確的核心素養,筆者認為,在融合“地方特色”的小學寫意國畫單元教 學中,除教給學生傳統寫意國畫的用筆用色構圖等傳統技法,學生能夠創作與例子同類型的寫意花蔬果禽外,還需培養學生寫意國畫學習的思維。即“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這對其未來影響深遠。
在小學寫意國畫單元教學中,首要培養學生對寫意國畫的欣賞思維。對小學生而言并非易事。正如嶺南畫派中“斟酌損益,也可變出新形來”所體現筆墨的靈動、意境的深遠的寫意作品,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對比、分析,閱讀相關信息,進行理解與欣賞。如具體的花蔬果禽的照片和寫意國畫作品比較,欣賞構圖;通過同類不同的寫意國畫作品做對比,分析其中的用筆、用墨、用色,理解不同畫家的創作筆墨形式的差異;欣賞和闡述不同類的寫意國畫風格。學生欣賞還需提供抒發感受的時間與空間,課堂上讓學生互相分享,課后讓學生與家人分享,形成具有個人感受的欣賞觀點。學會用同樣的思維欣賞不同的寫意國畫作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培養寫意國畫的嘗試與創作能力。課堂上學生分享討論,是為了讓其綜合、篩選不同信息,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而寫意國畫的嘗試就是在學生自己歸納后,利用“聯想表現有趣畫面的方法,”在綜合運用歸納的欣賞方法后,習得的寫意國畫用筆用墨用色技法,大膽用毛筆、宣紙、墨汁、顏料等工具,嘗試表現自己的理解,聯想并進行美術創作,表現所見、所想、所感,形成美術創作綜合探索能力,嘗試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風物繪在同一畫面。
對于寫意國畫知識的遷移能力培養,筆者在寫意國畫的技法教學中,通過欣賞不同類型的畫作和表現不同畫面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開展高質量的探究活動,從欣賞同類畫作到欣賞其他類型畫作,如欣賞用筆的方法,從寫意花果作品欣賞,到欣賞寫意蔬禽,再到寫意動物,寫意風景,最后到寫意人物作品的欣賞,一個知識點一層一層延伸多個面。為能夠幫助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給予學生不同的繪畫材料進行嘗試與創作,把學到的寫意國畫技法充分應用到不同材料中。在技法上也遷移到不同類別上。
五、發掘表現寫意國畫新用材
在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任務中,常提到使用和運用“傳統與現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結合所學的美術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去表現所見所聞所感。不同的材料是激發學生深度探索寫意國畫的動力,而非只讓創作停留在前人的經驗中,創作一幅畫在傳統的宣紙上。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感受不同材料的表現效果,體驗藝術的無限可能,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只有激發學生內動力,才有更好的學習收獲。不同的材料可營造出不同畫面和意境。例如,在一次性紙盤子上創作寫意水果繪畫,模擬瓷器形式;寫意花卉繪畫在環保袋子上等,讓寫意國畫成為裝飾生活的元素。寫意國畫的創作不局限于傳統宣紙或用傳統國畫顏料,可有多種表現材料,不同顏料。根據創作主題與情感需求,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創作,讓作品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沖擊力,同時傳遞出深刻的情感與思想。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寫意國畫單元教學中融合“地方特色”,旨在讓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習得傳統寫意國畫的技法;體驗“地方特色”文化;培養寫意國畫的學習思維;用不同材料創作,提升創意表達能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安然.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中小學生國畫啟蒙[J].核農學報,2021,35(9):2204-2205.
[2]李海如.淺談中小學國畫教育的意義及對策[J].大眾文藝,2022(3):144-146.
[3]劉振穎.核心素養導向大概念引領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J].新校園,2022(9):2-28.
[4]王景會.小學國畫教學對問題導學的實效性[J].新課程,2020(5):62.
[5]尹少淳.從核心素養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J].美術觀察,2017(4):5-7.
[6]荊偉麗.新課標引領下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3(6):136-138,145.
[7]王玉萍.小學美術創意繪畫課堂構建探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4(Z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