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字:新課標;體育課堂教學;“六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45-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教師要廣泛運用各種資源,選擇有效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真實情境中形成核心素養,同時要實現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真正轉變,將過分關注傳授知識與技能轉變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依據新課標精神,廣大一線體育教師需要在課堂教育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學方式,積極轉變自己的角色,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筆者立足于《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系統探討了如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引導、指導、輔導、誘導、疏導、督導的“六導”策略,旨在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注重個性發展與能力提升的教學生態,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一、興趣“引導”,激發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強大的驅動力,是課堂保持活力和提高學生參與度的關鍵,在體育學科中,興趣的激發能夠直接影響學生是否愿意積極投身于體育學習的各項活動中。《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視域下的體育課堂教學不僅局限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注重挖掘和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教師在體育課堂中需要點燃學生的“興趣點”,通過巧妙的設問、運用節奏感的輔助音樂、給予恰如其分的激勵和評價、創設具有挑戰性的游戲或比賽等方式,以喚醒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既獲得了愉悅、快樂的學習體驗,又習得了知識與技能,構建一個富有實效的活力課堂。
如,在水平二籃球單元《行進間運球》教學中,在準備部分的熱身環節,若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熱身跑與熱身操等練習,會顯得單調枯燥,時間久了學生會心生厭倦,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借助歡快動感的背景音樂,設計行進間運球“找朋友”等結合籃球運球的游戲,以此代替熱身跑等常見的熱身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課堂一開始就將學生引入“我想學”的學習狀態,為后續教學的開展做鋪墊。又如,在水平一的跳繩教學中,教師改變單調的跳繩練習方式,通過組織跳繩小競賽,如“1分鐘跳繩挑戰賽”“雙人合作跳繩賽”“創意跳繩展示比賽”等,設置小組積分,激發學生的競爭欲望,讓他們產生“我想學”“我想試一試”的強烈愿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跳繩學練中。
二、方法“指導”,提升能力素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導下,體育課堂教學已經從簡單的技能傳授轉向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強調結構化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并且要求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活動或復雜的情境(組合練習、對抗練習、游戲比賽或展示等)中遷移和運用知識與技能。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學練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遷移能力顯得至關重要,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教師不應只局限于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某個動作技術是如何完成的,而應更加強調該動作技術運用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用這種方法有什么具體要求,這種方法可以在哪些體育項自鍛煉或日常學習生活中運用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如,在籃球教學中,教師在講解示范時通常會以右手運球為例進行示范,而當學生的右手運球技術掌握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用相同的練習方法進行左手運球,以促進學生對左右手運球時不同身體姿態、技巧、協調性等的理解,幫助學生提升球類等項目學習的雙邊遷移能力。又如,在足球雙手擲界外球的教學中,學生需要學習雙臂將球舉過頭頂,用力蹬地、收腹、揮臂、甩腕,將球從頭后向前上方擲出的發球動作技術,而該動作技術要領和雙手從頭后向前擲實心球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兩者在發力順序和身體協調方面的相似之處,促進學生在不同球類運動中的學習遷移。
三、思維“誘導”,啟發深度思考
依據《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體育課堂教學不僅需要運動技能的學練、體能的錘煉,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思維碰撞。學生思維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問題的引領。在浙江省體育課堂教學四化轉型要求中強調教法學法問題化,這要求教師在體育課堂中積極嘗試“以問導學”的教學模式,通過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向思維縱深處拓展,讓學生基于學習中的困惑在問題的分析、探究、解決過程中思考和探索,建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體會,促進深度學習。
如,在水平二籃球單元《多種形式運球的練習方法1:聽信號運球》一課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練三個一”中“學(單一身體練習)、練(組合練習)、賽(比賽或游戲)”,設計了3個問題,組成了結構化“問題鏈”,通過厘清各環節問題之間的邏輯,引導學生啟發學習思考,發展結構化思維,解決課堂關鍵問題,從而理解和掌握籃球行進間運球技術。如單一身體練習環節的問題1:“如何根據不同信號控制球?”組合練習環節的問題2:“如何保持原地運球 + 行進間運球組合動作的穩定性?”比賽或游戲環節的問題3:“比賽中如何運用運球技術獲得積分?”教師通過3個啟發性子問題的設計,誘導、啟發學生在小組學練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探索,探尋“學練三個一”中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深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欲望,引領深度學習。又如,在水平三的足球單元《多種形式的傳接球配合練習方法》一課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如下“問題鏈”,在單一身體練習環節提出問題:“怎樣能夠將球準確地傳到隊友腳下?”組合練習環節中提問:“如何在跑動中完成傳接球并保持身體平衡?”而在比賽環節則安排了:“在激烈對抗中,怎樣通過傳接球突破對方防線?”通過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誘導學生在小組練習中不斷思考、嘗試、改進和提升,深入理解足球傳接球技術的關鍵問題以及在比賽實戰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深度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差異“輔導”,凸顯個性發展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課程理念,需要針對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與學習評價方式,為學生創造公平的學習機會,促進每一位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練體驗,增強學習自信心,實現學生個性發展和教育公平。而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個體差異是不可避免的,這些差異包括年齡、性別、身體形態、身體素質、運動技能水平、興趣愛好、心理發展特征等諸多方面。在新課標理念的引領下,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制訂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差異化輔導,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發展和提高,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
如,在水平三《跨越式跳高》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在性別、運動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在學的環節中采用了低、中、高3個高度跨越式跳高練習,創設不同高度學習目標,進行分層教學,以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練需求,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夠成功體驗助跑與起跳銜接技術,通過低、中、高三個難度進階練習,提升助跑加速、起跳蹬腿有力的動作;在練習過程中,隨著部分學生跳高技術能力的提升,還設置了跨越一定寬度橡皮筋的練習,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夠跨越一定寬度的高度,引導其騰空后擺動腿內旋下壓過皮筋,進一步提升跨越式跳高的技術動作。
此外,針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教師也采取了不同的輔導方式,如,對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學生,教師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肯定;對性格外向、容易急躁的學生,教師則著重引導他們在學練中注重細節和技巧的掌握,以保證不同差異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學有所獲。
五、心理“疏導”,調適良好心態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健康教育內容板塊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夠識別、表達情緒,能與他人溝通交流,掌握和運用一些情緒調控方法[1]。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心理的輔導者,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積極健康的課堂氛圍,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輔導方法,如學會傾聽,了解學生的情緒狀態、內心困惑和學習期望;鼓勵情緒表達和調控,釋放學生內心壓力;給予積極評價,提高學生自信心;教授應對挫折的方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引導學生目標設定與規劃,提高學習動力和積極性等,構建一個積極、健康、和諧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在體育教學能夠有更全面的體驗,促進全面發展。
如,在水平二《接力跑》一課教學中,教師采用了聽信號領先跑的游戲,并且向學生清晰說明了游戲的方法及要求,以4名學生1組進行練習,過程中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練情況,給予積極評價,如“這個小組做得非常好,沒有發生碰撞,遵守規則”“從左手邊跑出,表揚你”等評價語言,讓學生如沐春風,激發出內心的力量和自信心,提升學習效率。又如在,后續“賽”的環節中,有些學生會因為輸掉比賽而情緒低落,這時教師及時與關注這些學生并與他們進行交流,傾聽他們的感受,讓他們將內心的失落和不甘勇敢地表達出來。然后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到比賽的勝負,鼓勵他們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爭取下次能夠有更好的表現,突破自己。同時,對在比賽中表現過于緊張的學生,教師教給他們一些可以釋放壓力的方法,如深呼吸、自我心理暗示等,幫助他們放松心態,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水平。
六、行為“督導”,培育優良習慣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對健康行為(參與行為、學習行為、安全行為、社交行為、情緒行為等)的培養。在體育課堂中,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及時追蹤學生的學練情況,進行有效引導與監督,加強學生的行為規范和習慣養成,如,遵守課堂紀律、增強比賽的規則意識、主動參與小組合作與交往、樹立安全意識、預防運動損傷和疾病、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等。通過體育課堂的及時觀察、跟蹤、引導和記錄,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能夠將其滲透到生活中去,使其終身受益。
如,在籃球教學中,教師仔細觀察學生在學練中的學習情況,運用巧妙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如在熱身環節觀察學生是否自覺跟隨教師的動作積極進行模仿和學練,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在防守時有沒有動作過大,可能導致對手受傷的情況,增強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在籃球比賽過程中有沒有隨意傳球,不顧及同伴的問題,提示學生要注意團隊配合,互相傳導球;在上課結束后,提醒學生收拾和整理器材,以培養學生回收器材的好習慣等。
在新課標視域下,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六導”策略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廣大體育教師應積極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導”的作用,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其綜合能力和思維發展,關注個體差異,做好心理疏導和行為督導。通過靈活運用這些策略,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個性發展和能力提升的體育課堂教學生態,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不僅掌握知識與技能,更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積極的心理狀態,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