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72-03
USTA體能訓練體系是美國網球協會的最新專項體能訓練信息體系,該訓練體系強調體能對網球的重要作用。美國網球協會通過對美國競技球員快速發展提供最新、最有效訓練方法而聞名世界。通過闡釋眾多網球擊球動作模式所募集的肌肉組織(如,擊球與肌肉之間的連接關系),并針對性解析“如何有效訓練特定部位肌肉組織”的訓練方法,從而科學化提升高水平網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
一、肩部解剖學與運動原理
高水平網球運動員的肩膀是影響網球技能的主要部位,對大幅度的關節運動和多方位范圍擊球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肩關節又稱盂肱關節,是一個多軸球體狀關節,主要由“肱骨、肩脾骨和鎖骨”組成。
以網球發球為例,此時肩關節大量肌肉被激活,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及其韌帶連接成旋轉軸,通過肩關節外展至 120°",形成強大蓄力源。蓄勢瞬間,肩膀最大程度地外旋,棘上肌、棘下肌、肩脾下肌、大圓肌、肱二頭肌呈現高能肌肉活動;觸球加速階段,肩關節旋轉幅度達到最大,并進發最有力向心肱骨內旋力;直至擊球結束,胸大肌、肩胛下肌、背闊肌和前鋸肌呈現強烈肌肉活動。
從運動原理出發,網球發球是一個復雜的水平和垂直運動的組合序列[2]。當向后引拍時,肩關節水平外展;蓄勢時,肩胛骨收縮下壓;擊球時,肩胛骨上提、肩關節外旋、手臂撓尺伸展觸球;擊球加速和隨揮時,旋轉軸瞬時旋轉發力并靠離心力放松手臂。網球專項肩部訓練應重視以下肌群:三角肌、斜方肌、棘下肌和小圓肌。
在網球教學中,應重視肩部肌肉的專項訓練(表1)。如,三角肩外旋、招財貓肩外旋、啞鈴L側平舉訓練等,通過采用小重量啞鈴和彈力帶/拉力帶等訓練工具,結合基礎動作模式的循序漸進訓練,可以有效地強化肩部肌群的力量和穩定性。同時,正確地運用平衡和身體姿勢,以確保肩部訓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
二、手臂解剖學與運動原理
“暴力正手”所揭示的力量源來自“動力鏈模式”,即網球運動員從地面獲得反作用力,其力量將依次從腳、臀、髖、肩、手臂和球拍,動能傳輸至球體結束。因而,這種擊球模式中,手臂和手腕的關聯系統尤為重要。
手肘是一個鉸鏈關節,將手臂分為上下臂兩個部分,前者由肱骨頭連接肱二頭肌至肩膀,可進行伸展,后者由橈骨和尺骨支撐,可進行屈伸。以單反擊球為例,向前揮拍階段,棘下肌、小圓肌、后三角肌和斜方肌進行向心收縮,使上臂外展和橫向伸展。此時肱三頭肌、內收肌做向心收縮,而肘肌做離心收縮。擊球加速階段,前三角肌、肩脾下肌、二頭肌、前鋸肌、胸大肌、屈腕肌和外展肌做向心收縮。
從運動學原理出發,激烈的橈偏尺偏運動(“鞭打”)塑造了現代網球比賽重要的動作模式:尺側屈、旋腕動作。鞭打球的瞬間,肩胛下肌、胸大肌、前三角肌和肱三頭肌向心收縮,前臂內旋向前,肱三頭肌向心收縮使手肘伸展,背闊肌、肩胛下肌、胸大肌和前臂旋前向心收縮,使肩部內旋且前臂旋前,直至腕屈肌向心收縮使手腕內收。網球專項手臂訓練應重視:前臂伸肌、肽三頭肌、肱二頭肌、肱橈肌和尺側伸腕肌。
在網球教學中,應重視高水平網球運動員的手臂(屈伸肌群、外展肌和內收肌)力量(表2),可抵御激烈的橈偏/尺偏運動帶來的損傷。如,采用藥球爆發力拋投、離心式啞鈴彎舉等訓練,大幅度強化手臂力量。鑒于手臂肌肉與力量的均衡發展,可利用較輕力量器械進行重復性訓練,重量不建議超過3.63kg ,重復次數在12~15次為宜4。
三、胸背部解剖學與運動原理
網球運動中,身體胸部和背部是維持身體平衡,提高擊球力度和防止運動損失的重要部分。胸部而言,主要由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鋸肌構成,主要功能在于內收訓練;背部而言,由較短肌肉組成(肩脾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和小圓肌),功能在于提供脊柱靈活性和可動性。
USTA認為,胸部肌肉的發達源于其三角肌及其輔助肌群,背部強壯肌肉則是背闊肌。網球運動員的三角肌通常使肩膀呈圓狀,與胸大肌組合成強力正手所必需的內收肌群;背闊肌常附著在脊柱上端,幫助肱骨向前運動提供強大力量源,同樣也是構成“V”字形輪廓的主要肌肉。擊球動作時,胸部肌群率先激活,通過向心收縮實現推拉動作模式;背部則常處于過度拉伸和轉動狀態(發球動作更明顯),這對肌肉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表1肩部專項訓練

表2手臂專項訓練

從運動學原理出發,發球和正手擊球動作模式中,胸部肌肉活躍度最高,背部肌群主要在動力鏈層面活躍度最高。發力的瞬間,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鋸肌以及肩胛帶肌肉參與主導力狀態;背闊肌、豎脊肌和腰方肌則被擠壓到動作狀態中去,蓄勢轉動。鞭打來球時,三角肌和肱三頭肌瞬時收縮,斜方肌和背闊肌合力至向前運動,共同構成動力鏈全過程。因而,網球專項胸背部訓練應重視: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背闊肌、菱形肌。
在網球教學中,應注重胸背部肌肉的平衡發展(表3)。如,采用彈力帶坐姿夾背劃船、單臂壺鈴高拉等訓練,利用區域抗阻推拉練習等訓練方法,可以有針對性地強化胸部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同時,關注肌肉間的協同作用,以提高擊球時的整體協調性和穩定性。
四、核心肌群解剖學與運動原理
USTA將網球運動員的身體核心肌群分為上下半身、左右側和正背面三部分肌群,常用于網球比賽中轉體引拍、側身擊球和屈伸動作,核心要義在于改善穩定、平衡保護、維持體態和精細化技能。
該核心肌群以身體中心為基點,囊括豎脊肌群、腰大肌、腹直肌。1.豎脊肌群雖由若干獨立肌群組成,但主要是腰方肌和多裂肌群及其深層肌群構成,有助于保持脊柱穩定和側彎;2.腰大肌又叫骼腰肌,橫跨多個椎關節和骶骼關節,對大腿向前運動(如仰臥起坐)起重要作用;3.腹直肌由兩塊垂直運動的條狀肌肉組成,促進網球動作模式中轉體和伸展。
從運動學原理出發,急停轉體和橫向擊球動作模式中,核心肌群和軀干被充分調動,如,準備擊球環節,腹部肌群(腹直肌肌群、前鋸肌)瞬間扭曲拉伸,并在擊球剎那釋放所有潛在彈性勢能。加速擊球階段,核心肌群中旋轉肌群在此異常活躍,蓄勢的能量會通過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加速拉伸出去,形成動力鏈終端發力模式。因而,網球專項核心肌群訓練應重視:腹直肌、腹內外斜肌、大小菱形肌。即專項網球核心肌群訓練的關鍵點在于穩定、平衡、體態和爆發,這是提升綜合技術應用的重點環節。
在網球教學中,應重視核心肌群的專項訓練(表4)。如,采用旋轉藥球砸地、懸吊側向平板劃船等訓練,采用穩定性訓練、平衡訓練、體態調整和爆發力訓練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強化核心肌群的力量和耐力,還需注重核心肌群與上下肢肌肉的協同作用,以提高擊球時的整體協調性和爆發力。 圖
參考文獻:
[1]NelsPopp.JasonMiller.Marion Hambrick.Break point forthe USTA:Developing a strategic vision forthe united states tennis association[J].Case Studies in Sport Management 2013(1):1-9.
[2]ColomarJ.Corbi F,Baiget E.Improving tennis servevelocity:review of training methodsand recommendations[J].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Journal,2022:10:15-19.
[3]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青少年網球訓練教學大綱 [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83-87.
[4]B.A.Spiering.I.Mujika.M.A.Sharp.et al.MaintainingPhysicalPerformance:TheMinimal Doseof Exercise Needed to Preserve Endurance and Strength Over Time[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21.35(5):1449-1458.
[本文系2024年北京市數字教育研究課題青年項目“中小學網球拔尖創新人才運動特征數據庫的建設研究”(課題編號:BDEC2024QN048)階段性成果]
表3胸背部專項訓練

表4核心肌群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