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85-02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結構化技能學練”視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該理念的核心在于通過“分解精準化”筑牢單一技能根基、“組合結構化”串聯多元技能鏈條、“實戰情境化”推動知識技能遷移,構建“學一練一賽”三階遞進體系。結構化學練通過“分解精準化”建立單一動作的規范性“學”,在“勤練”層面關注動作間的關聯性建構與應用性轉化,繼而以“組合結構化”突破單一技能壁壘,發展學生的動作調控與空間適應能力,最后在“賽”的層面以“實戰情境化”推動技能向復雜問題解決遷移。這一過程緊扣課程目標,在核心素養培育上形成閉環。三者層層遞進,又呼應“教會、勤練、常賽”的課程理念,助力學生實現從“動作模仿”到“實戰運用”的能力躍升,為終身體育意識培育奠定基礎。
一、學:動作分解精準化,筑牢單一技能根基
學為根基,動作分解精準化是結構化技能學練的基礎,其核心是遵循運動技能形成的“泛化一分化一自動化”規律,教師需依據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將整體、連貫的動作拆解為若干獨立且可操作的單一動作,并確保與組合結構化的關聯,強調分解為組合提供基礎,每個單一動作的精準掌握是組合流暢的前提。在實施過程中,針對易錯點設計專項練習,通過重復強化與即時反饋,確保每個動作細節的準確性與穩定性。
以水平二足球大單元《足球運球》一課為例,教師依據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將足球運球動作分解為“觸球部位”“觸球力度”“身體重心控制”三個關鍵要點,逐一突破,最終實現動作自動化。首先,通過示范和詳細講解,讓學生了解運球時用腳的內側或外側觸球的正確部位,教師展示錯誤動作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印象。其次,安排“原地輕觸球練習”,學生在原地用正確觸球部位輕輕觸碰足球,感受觸球力度,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學生觸球過重或過輕的問題。最后,進行“直線運球練習”,讓學生在運球過程中體會身體重心隨球移動的感覺,注意運球過程中需保持身體平衡。
在“學”的階段,評價聚焦單一技能的規范性與基礎掌握度,強調動作細節的準確性、易錯點的改進效果,以及個體對分解動作的獨立掌控能力。如,圍繞“觸球部位”“觸球力度”“身體重心控制”等分解要點,通過教師形成性觀察(記錄典型錯誤、拍攝對比視頻)、學生自評表(記錄動作問題與改進方向)、同伴互評(點對點技術糾錯),關注動作細節準確性、易錯點修正效率及個體獨立掌控能力。如,觸球部位正確率、重心失衡次數等,為組合練習夯實技術根基。
二、練:動作組合結構化,串聯多元技能鏈條
練為橋梁,動作組合結構化是從“單一技能熟練”向“多元技能協同”跨越的關鍵環節,其本質是依據運動項目特性,將單一動作整合成具有邏輯關聯的技能鏈條,培養學生的運動認知與決策能力。教師需依據運動項目特征,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組合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動作間的銜接邏輯。如,足球“傳一停一射”組合需遵循“觀察一決策一執行”的動態流程,通過模擬真實比賽中的動作序列,提升學生的空間感知與決策能力,實現從“單一動作熟練”到“動作組合流暢”的躍升。
在水平二足球大單元《足球運球與傳球組合練習》一課中,教師設計“運球一傳球一接球”的組合練習。第一階段,學生2人1組,相距 5m ,一名學生直線運球3次后將球傳給同伴,同伴接球后再運球3次傳回,重點強化運球和傳球的動作銜接;第二階段,增加難度,設置障礙物,學生需運球繞過障礙物后再傳球,培養學生在有干擾情況下的技能運用能力;第三階段,進行小組三角傳接球練習,3名學生呈三角形站位,一名學生運球后傳給另一名學生,接球者再運球后傳給第三名學生,循環進行,提升學生的空間感知和團隊協作能力。
在“練”的評價設計中,結合水平二足球大單元《足球運球與傳球組合練習》案例,需聚焦“單一技能到多元協同”的整合效果,圍繞“動作銜接的流暢度”“干擾下決策的合理性”“團隊協作的默契度”設計評價。基礎練習階段關注運球與傳球的銜接失誤率、觸球部位的一致性;進階繞障練習側重決策能力,觀察學生能否根據障礙物距離調整運球節奏、選擇傳球時機,采用情境模擬評分表量化決策合理性;小組三角傳接球則強調協作意識,評價跑位是否為同伴創造接球空間、傳球是否兼顧力量與提前量,通過小組協作錄像分析配合過程中存在的失誤點。
三、賽:實戰應用情境化,推動知識與技能遷移
賽為學練的檢驗,實戰應用情境化應建立在動作分解精準化和動作組合結構化的基礎上,讓學生將所學的單一動作和組合動作在實際情境中進行運用和檢驗。教師需設計貼近實戰的任務情境,融入規則、角色、競爭等元素,提高學生的自主決策與協作能力。
在水平二足球大單元《小型足球比賽》一課中,教師組織3VS3足球比賽。比賽前,教師詳細講解比賽規則。如,不能用手觸球、出界后的發球方式等,并為學生分配角色,明確前鋒、中場、后衛的職責。比賽過程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之前學習的運球、傳球、接球等技能,根據場上局勢和對手情況,自主決策是進攻、防守還是傳球。如,當己方控球時,前鋒要積極跑位尋找射門機會,中場球員負責組織傳球,后衛則要防守對方進攻。
在“賽”的評價設計中,結合水平二足球大單元《小型足球比賽》案例,需聚焦實戰情境中技能與策略的綜合遷移能力,圍繞“技能運用靈活性”“戰術角色執行度”“團隊攻防協作”“即時決策有效性”設計評價。賽前明確前鋒、中場、后衛的職責清單(前鋒跑位創造射門機會、后衛及時回防封堵路線等),教師采用“位置職責評分表”記錄學生在攻防轉換中是否履行角色任務,并觀察關鍵場景決策;學生賽后填寫“實戰反思表”,包括自評與團隊互評,自評亮點與失誤;團隊互評側重協作默契,如,傳球是否提前預判隊友跑位、防守時是否形成協防陣型。
總之,動作分解精準化是“點”的突破,組合結構化是“線”的串聯,實戰情境化是“面”的拓展,三者構成“基礎一提升一應用”螺旋上升體。結構化技能學練的三維策略,以精準分解奠基,以邏輯組合賦能,以情境應用升華,構建了“學一練一用”一體化的技能習得路徑。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