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29-05
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存在“繁、難、偏、舊”和低水平重復等問題,幼兒健康領域的課程內容存在不夠全面以及幼小銜接不夠科學的問題,長期以來沒有納入中小幼一體化設計的范疇,導致小學低年級學生基本運動技能和體能的基礎比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生和中學生的發展上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高質量教育需要高質量課程體系作為支撐,而高質量中小幼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構建是高質量課程體系的載體。因此,筆者試圖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以青少年身體發展模型為出發點,以結構化的學習經驗為紐帶,與時俱進,一體化構建具有科學性、適宜性、人文性、延續性、進階性、概念性、銜接性、廣泛性和跨學科性,能夠切實反映出課程的使命、價值與目的的優化的課程內容。
一、對中小幼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審思
審思各時期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設置的歷史經驗和實施狀況十分必要。幼兒園階段,單純從基本動作技能而論,雖然1956年版和1981年版教學大綱也存在動作亞類不全面的問題,但已有基本動作技能分類的雛形。2001年版和2012年版的課程標準中體能教育和保健教育要優于1981年版。中小學課程內容從僅有必修逐步過渡到必修(必修必學和必修選學)和選修,體現了單純強調統一性到統一性和選擇性相結合,符合各地的軟硬件配備和社會發展需要。小學階段必修內容,從單一的體操逐步過渡到體操、韻律活動、球類運動和國術,再到教師根據課程目標自行選擇,直至包括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更加科學和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中學階段從僅包括體操、田徑和游戲逐步過渡到體能、健康教育、六類專項運動技能,體現了時代進步和學科發展。
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8次體育課程改革歷程,體育課程內容選擇的參考視角是社會發展需要、學科發展需要與學生身心需求,選擇原則是健身性、趣味性、科學性、安全性與可行性等。1每個階段的課程內容設置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低水平重復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以或隱或現的形式反復出現,它已經超越具體學科與國界而成為世界性的課程難題”。[2]“繁”,主要指中學所學運動項目繁多復雜;“難”,主要是指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基礎不扎實,導致中學學習專項運動技能有難度,不容易掌握;“偏”,主要是指偏離了傳承和弘揚優秀體育文化,尤其是中華優秀體育傳統文化;“舊”,主要是指沒有新的運動項目;“低水平重復”,主要是指中學階段的部分內容為小學階段就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既無新知識的掌握又無新能力的培育,因而也就無法誘發學生的求知欲。義務教育階段,就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專項運動技能發展而言,2001年至2021年是一個相對效果沒有那么好的階段。這期間,廣大基層教師因缺乏體育課程內容自主開發的能力,導致了體育教師選擇體育課程內容的迷失現象。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沒有傳承將基本動作技能列為必修內容的優良傳統,導致學生運動技能的基礎較弱和體能水平較明顯下降。
二、以結構化的學習經驗為紐帶優化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應該要能夠切實反映出課程的使命、價值與目的。3課程內容還應以素養為綱,充分體現出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基礎和載體作用。有學者認為,課程目標是體育課程內容體系設計的依據,“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層次性、階段性是體育課程銜接的準繩”。[4學生“學什么”和教師“教什么”是確定課程目標后,優先重點考慮的。無論是大綱時代還是課程標準時代,有關課程內容的選擇都是學者和一線教師研究和討論的重點和痛點,也是高質量課程體系的關鍵。以結構化的學習經驗為紐帶優化課程內容能夠解決當前課程內容組織方式存在的問題,達成“用什么知識、技能、方法開展健身育人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目的。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實質就是學習經驗的結構化。以學習邏輯為紐帶整合學科邏輯與心理邏輯,以實現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第一種策略:橫向結構化,建構學科內知識整合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和綜合課程學習三種方式。第二、三種策略:自下而上的縱向結構化,第二種指向內容的進階性,強調由基礎到高階的序列遞進;第三種,學習經驗的組織起點是“少而精”的學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5]三種策略能夠較好地解決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低水平重復等問題。
在健身育人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本質屬性,以及橫向和縱向結構化的指導下,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應充分考慮科學性、適宜性、人文性、延續性、進階性、概念性、銜接性、廣泛性和跨學科性。根據青少年動作發展模型[6](圖1),各學段選擇的課程內容應有益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打下堅實基礎和培養運動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學練和體驗較廣泛的運動項目,探索發展的可能性,初中應逐漸減少所學的運動項目,高中主要學習一至兩個運動項目。

注:字號大小代表重要性,字號越大越應重點發展;淺灰色表示青春期前的適應階段,深灰色表示青春期的適應階段
圖1青少年身體發展模型(男)
1.科學性和適宜性:注重發展規律,解決“繁和難”的問題
何為科學性?科學性是指以理為核心的科學觀念,重視理性思考,追求真理、規律和知識。[7]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該著重學習哪些內容?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選擇應遵循動作發展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如基本動作技能發展和體能發展的關鍵窗口期。2~8歲是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圖2),相應年級應施加基本動作技能/基本運動技能的課程內容,包括穩定性技能(非移動性技能)、移動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等三類基本動作技能,以及每類動作技能包含的亞類。

穩定性技能包括軸心類(彎曲、伸展、扭轉、旋轉、揮動、推拉等)、直立支撐類(單足平衡、走平衡木、啟動、急停、躲避、弓步)、倒立支撐類(前滾翻、后滾翻)。移動性技能包括走跑類(走、快速跑)、跳躍類(單腳跳、雙腳縱跳、前跨跳、水平跳躍、踏跳步)、滑步類(前滑步、側滑步、后撤步)、攀爬類(垂直攀爬、水平攀爬)。操控性技能包括發出類(上手投球、原地雙手胸前傳球、籃球原地拍球、足球踢球、排球托球、擊固定球、地滾球、低手投球、雙手頭上傳球、向前擊自彈球)、接收類(原地雙手接球、足球停地滾球、籃球截斷球、足球截斷球)。穩定性技能是移動性技能和操控技能的基礎,從幼兒園小班至小學三年級左右,穩定性技能的課程內容逐漸減少,移動性技能和操控技能的課程內容逐漸增加。就體能發展而言,幼兒園階段,體能的內容主要包括柔韌性、靈敏性、反應速度、平衡能力和力量,但應慎重發展;小學階段,應著重發展速度中的反應速度、靈敏性、柔韌性、協調性和平衡能力,適度發展力量;初中應著重發展速度中的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靈敏性、力量、爆發力和心肺耐力;高中階段著重發展力量和爆發力,輔之發展速度和靈敏性。每個年齡段課程內容的時間分配比例應有所差異,幼兒園階段,基本動作技能/基本運動技能的學習時間應占絕大部分,小學階段,6~8歲基本運動技能的學習時間應占絕大部分, 9~ 18周歲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時間應占大部分,輔之體能和跨學科主題的學習等。解決好基本動作技能和體能發展敏感期的問題,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課程內容“繁和難”的問題,因為小學中高年級至高中的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有賴于幼小基本動作技能和體能的發展情況,正所謂基石如磐,方能展望未來。
2.人文性:傳承和弘揚優秀體育文化,解決“偏”的問題
何為人文性?人文性是指以人為中心的人文觀念,立足于人的存在,追求的是人的情感、信念和價值。體育與健康課程承擔著體育文化傳承和弘揚的重要任務。教育部于2021年下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課程,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作用。主要載體形式為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武術、中國式摔跤、跳繩、鍵球、珍珠球、賽龍舟、傳統健身功法和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知識等。”而且針對不同學段的學情和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對不同學段如何實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建議。因此,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和高中均必須至少開設一個中華傳統體育類項目。此外,還應結合課程思政,傳承和弘揚其他運動項目的文化,如中國排球文化、中國乒乓球文化等。解決課程內容“偏”的問題,某種程度上應該通過加大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列入課程內容的比例,進而才能不偏離中華優秀體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3.延續性和進階性:縱向貫通,解決“難和低水平重復”的問題
人類運動技能的習得整體上呈現出從單關節孤立動作到多關節協同配合動作、從簡單非條件反射到復雜刺激反應的漸進式發展過程。8課程內容延續性和進階性主要是指內容應該逐年加深,即主要考慮的是縱向延續和進階。基本運動技能作為專項運動技能和發展體能的基礎,是2~8周歲兒童重點學習的內容。以基本運動技能為基礎,9~18周歲重點學習專項運動技能,約9~12歲(男生)、8~10歲(女生)處于運動技能的中級水平,而13~18歲(男生)、11~18歲(女生)處于運動技能的高級水平。因此,專項運動技能強調要堅持從多樣化向專項化的合理過渡與發展,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或比賽、規則與裁判法、觀賞與評價,內容的深度和要求應逐漸提高。即小學階段以動作符號學習為主,兼以運動邏輯學習和應用意義學習為輔;初中階段以運動邏輯學習為主,兼以動作符號學習和應用意義學習為輔;高中階段以應用意義學習為主,兼以動作符號學習和運動邏輯學習為輔。[10]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均學習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項目和一至兩個集體性球類項目,體現系統連貫、延續性和進階性。一般情況下,按照不同學段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所屬層次設置課程內容,體現延續性和進階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課程內容“難和偏”的問題。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五個領域。幼兒園和小學中低年級健康教育的內容不包括以上內容中的青春期保健。
4.概念性:著眼全面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
學科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學科的本質,居于學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和解釋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1體育學科的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學科本質,居于本學科中心地位,具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和解釋力的技能概念、戰術概念、動作概念(指不同方式完成某一動作的概念)、體能概念等,它們之間存在內在規律和有機聯系。大概念具有層級性,層級越高越抽象,從低到高依次為“事實、知識、技能和方法”、一般概念、次級概念、大概念(表1)。只有掌握了少而精的大概念,如理解了體育活動中的每個動作都涉及力的大小、方向、發力點和發力順序等概念,才能對新學習的動作有更深的理解和運用。又如掌握了動作概念,才能更好理解可以通過不同速度、弧度和力量的傳接球提高運用能力和比賽能力。同時也能解決課程內容低水平重復的問題,如籃球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可以通過動作概念調整學習難度和深度,小學高年級重點掌握“一大二小三高跳”的節奏,初中重點掌握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完成動作,高中重點掌握人與球的關系(跨大步接球后球的位置選擇),避免低水平重復。正如新課標修訂組專家所言,概念性學習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進人體育與健康課程。

5.銜接性:“銜”而有道,賦能成長,解決“難”的問題
銜接性著重考慮的是幼小、小學低年級至中高年級、小初、初高雙向科學銜接。幼小雙向科學銜接的重點在于基本動作技能/基本運動技能,“銜”而有道,賦能成長,基石如磐,方能“接”續未來。小學低年級至中高年級銜接的重點在于動作發展從基本運動技能成熟期到動作轉換期的過渡,運動技能水平從中級的低層級到中級的中高層級的過渡。小初銜接的重點在于動作發展從轉換期到應用期的過渡,運動技能水平從中級到高級的過渡,因此所學運動項自應有所減少,在小學中高年級廣泛學習運動項目的基礎上,初中應適當減少所學運動項目的數量,所學項目可減少到4個左右,以利于掌握1~2項運動技能。初高銜接的重點在于動作發展從應用期到終生期的過渡,運動技能水平從高級的中低層級到高級的高層級過渡,所學習的運動項目應進一步減少,高中一般學習一至兩個運動項目。解決好不同學段雙向科學銜接的問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較高學段體育教師經常提及的“上一個學段的教師這些內容沒有教或者沒有教好的問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課程內容“難”的問題。
表1體育學科大概念及各層級內涵

6.廣泛性:培養運動興趣的基礎上形成專長,解決“舊”的問題
課程內容的廣度,主要考慮橫向和縱向的廣泛性(圖3)。縱向的廣泛性主要體現在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階段。橫向的廣泛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二是主要體現在小學中高年級中每個年級所學專項運動技能項目的寬度,即數量。課程內容的范圍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為什么應該相當廣泛?因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給學生介紹和讓學生體驗更多的、不同的運動形式,引導他們發現自己喜歡的項目,進一步培養運動興趣,打下專項運動技能的基礎。在此過程中,適度引入匹克球、輪滑、飛盤等新興運動項目,能較好地解決課程內容“舊”的問題。鑒于還有一大部分學生沒有熟練掌握基本運動技能中的立定跳遠、上手投球、后滾翻等6個左右的動作,因此可將田徑類和體操類列為必修內容,輔之集體性球類項目,包括籃球運動和足球運動,以完善基本運動技能中的操控性技能。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列舉了主要載體,還對各個學段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因此,還應從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中選擇運動項目。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從球類運動、水上或冰雪類運動、新興體育類運動等系列中選擇若干項目作為課程內容。初中階段,所接觸運動項目的廣泛性應適度減小,即適度收緊所學的運動項目的數量。為了落實相關文件精神,應從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中選擇運動項目,再從其他專項運動技能系列中選擇2個左右的運動項目,其中一個為集體性球類項目,為高中運動專長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專項運動技能基礎。小學中高年級、初中、高中分別學習4~5個、2~3個、1~2個專項運動技能項目,所學項目依次減少,以利于在廣泛性的基礎上,形成專長。

7.跨學科性:注重培育創新能力,解決“偏和舊”的問題
根據各學科新課程標準中跨學科主題學習對知識的定位來劃分,大致可分為“運用知識以解決復雜問題”與“利用跨學科主題來學習知識”兩種類型。[12]就中小幼體育與健康課程而言,學段越高,跨得越深,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同步解決課程內容低水平重復的問題。如,小學高年級階段通過多支球隊參加單循環比賽,利用數學知識和體育與健康知識解決比賽場次的安排和計算。又如,籃球運動中的雙手傳接反彈球,利用初中物理學科中的入射和反射的知識解決傳球時的落點和力量等問題。再如,高中排球運動中的發飄球,利用高中物理學科和數學學科的知識解決發飄球的軌跡問題,提高發球的威脅性。為實現學科綜合育人的目標,課程內容應主要通過以上兩種類型體現跨學科性。
三、構建以綜合育人和學段任務指導下的必修必學、必修選學和選修的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骨架,主要規定了組成課程體系的學科門類,以及各學科內容的比例關系、必修課與選修課、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搭配等,體現出一定的課程理念和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就體育與健康課程而言,課程結構主要規定了組成課程體系的課程內容的類別,以及各內容的比例關系、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搭配等,體現出課程價值、目的和目標等。根據運動技能學習的層級,動作發展的初始期和基礎期的運動技能屬于初級(新手級)水平,動作發展的成熟期和轉換期的運動技能屬于中級(練習級)水平,動作發展的應用期和終身期屬于運動技能的高級(精巧級)水平。結合動作發展時期(見圖2)、運動技能學習的層級、青少年身體發展模型、青少年身體發展關鍵窗口期模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中小幼的課程結構(見表2),包括必修必學、必修選學、選修,以及相關內容的比例。幼兒園重點學習基本動作技能,小學低年級重點學習基本運動技能。隨著基本運動技能的掌握和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專項運動技能學習的比重應隨著年級的增長而增加。根據體能關鍵窗口期理論,小學和初中體能學習的比重應高于高中和幼兒園。隨著學生各學科知識的不斷豐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比重應隨著年級的增長而增加。
圖3中小幼體育與健康任務構想

表2各學段課程結構

高質量中小幼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需要上承高質量課程目標,下啟課程實施,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方能實現課程價值,完成課程使命。 圖
參考文獻:
[1]邵偉德.齊靜.李啟迪.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邏輯起點、可行性與建構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8):58-66.
[2]張恩德.基礎教育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產生與規避[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9):9-14.
[3]DAavidL.Gallahue.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M].許義雄.譯.中國臺灣: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4.257.
[4]李本源.不同學段銜接的體育課程研究領域與實踐方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3):114-116.
[5]崔允.張紫紅.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愿景、使命與方向:專訪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教授[J].教師教育學報.2023(1):5-7.
[6]LLOYDR S.OLIVERJL.The youth physicaldevelopment model:A new approach tolong-term athletic development[J].Strengthamp;Conditioning Journal,2012,34(3):61.
[7]陳俊欽.試論科學體育觀與人文體育觀的融合[J].體育文化導刊.2007(1):23-24.
[8].BILODEAUEABILODEAUIM.Motor-skillslearning[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61,12(1):243.[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26.19.
[10].鄧若鋒.運動技能學習層次構建[J].體育學刊.2018(1):15.
[11]頓繼安.何彩霞.大概念統攝下的單元教學設計[J].基礎教育課程.2019(9):6.
[12]郭華.袁媛.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基本類型及實施要點[J].中小學管理.202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