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48-03
身體基本素質是各項運動技能得以提升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指標。通過測試內容的評估,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在各個階段身體基本素質的發展狀況。然而體育課只有短短40分鐘左右,如何做到既能有效達成學習目標,又切實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這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一、體育課堂的結構與可能存在的弊端
以往體育課堂中,教師一般作為主導者,學生更多的是被動接受知識和技能。這樣的課堂教學結構在理論層面看比較合理,然而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其效果往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影響。如,學生人數、場地規模以及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等,都可能對教學質量與成效產生一定影響。從時間分配看,學生的學習時間主要集中在基本學習內容上,包括新知識的掌握與舊知識的鞏固復習,這一環節的時間占比較大,主要是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和吸收教學內容。然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要解決的重點與難點問題較多,學生常常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甚至有時超出了他們應有的能力水平。通常情況下,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在40~45人左右,在這樣的班級規模下,每位學生能夠獲得的有效練習時間相對有限。特別是當教師進行單一技能教學時,更可能會擠壓學生進行體能練習的時間。體能練習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至關重要,而有效練習時間不足,無疑會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
在教育領域的諸多探索與創新中,課堂理念的更新無疑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然而在新興理念的影響下,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思考。一方面,需要確保學生體育課堂學習的質量,使學生能夠真正在體育課堂上獲得實質性的收益;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課堂中融入各種新穎的學習模式,如項目式學習、探索式學習、合作式學習等,以期達到更為豐富多樣的學習目的。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但過分追求形式的復雜與多樣,也可能忽視了體育課堂教學的本質與核心。運動技能與體能的提升,需要的是扎實與持續的練習,而非過多的理論講解與花哨的形式。相反,簡單直接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快地掌握運動技能,提升體能水平,還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形成自己的運動風格與特點。當然,也不否認運動技能之間的遷移性,正確的選擇與合理的搭配,能夠使學生在掌握一項技能的同時,為學習其他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練習之上,而非僅依賴于形式上的創新與變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既達成教學目標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就需要體育教師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設計。
二、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
身體素質的提升需要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體育課堂結構進行深入的優化和創新,以確保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為全面和有效的體育鍛煉(圖1、圖2)。

圖1優化重建的體育課堂結構
圖2以往體育課堂與優化后的體育課堂的運動負荷變化

注:紅色為優化課堂,黑色為以往教學
從圖2可以得知,筆者主要對體育課堂教學結構進行了兩個地方的優化與重組,一個是重新分配時間,把熱身活動與體能進行整合,增加練習時間;另一個是把運動技能教學時間進行壓縮,并把教學內容化繁為簡,更加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和技能的掌握。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驗證,筆者發現這種課堂結構的運動強度呈現出多次高峰的特征,不僅有助于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顯著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當學生在學習相應的運動技能時,由于強度變化的多樣性,他們能夠更好地保持學習狀態,從而更全面地掌握所學內容。
1.熱身活動與體能練習整合
在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將熱身活動與體能練習進行整合(圖3)。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看,熱身活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體溫與肌肉彈性,還能促進心血管系統的充分準備,增強神經肌肉的協調性,從而顯著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此外,熱身活動還是機體順利進入最佳運動狀態的關鍵措施。然而,熱身活動的時值與強度對其效果的發揮具有顯著影響。若時值過短,學生可能無法充分進入運動狀態,導致興奮度不足,影響后續的學習與訓練;反之,若時值過長或強度過高,又可能使學生提前進人疲勞狀態,同樣不利于后續的教學進程。在以往的體育課堂中,熱身環節往往存在時值與強度不足的問題,導致學生的準備不充分,練習效果打折扣。為了克服這一弊端,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整合熱身與體能的內容與時值,將熱身活動與體能練習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設計一系列的練習,使學生在提高體溫、拉伸肌肉的同時,還能進行適量的體能練習,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狀態和運動能力。通過整合熱身與體能,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技能學習,提高他們的運動表現,還有助于提升課堂的練習密度和強度,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大的收益,從而提高體育教學的整體效果。
如,通過融合音樂、口令與特效音等元素,創造一個既有趣又高效的練習環境。首先,精心錄制一段結合了音樂、口令以及特效音的綜合音頻,以便作為學生進行有節奏練習的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進入運動狀態。在熱身環節,安排4分半的原地障礙跑,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吹響哨音,學生們根據口令做出相應動作。如,一聲代表原地縱跳,連續兩聲代表原地進行2個縱跳,連續3聲則代表一個背伸跳或一個收腹跳等更為復雜的動作。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強了練習的趣味性,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協調性。接下來,安排4個動作的體能練習,每個動作都以 8×8 拍的節奏進行,這些動作包括原地縱跳、開合跳、左右蹬跳以及單腳跳等。這些練習旨在全面鍛煉學生的下肢力量、協調性、爆發力和耐力。同時教師還加入了身體基本關節活動操,以確保學生的身體各個部位都得到充分的預熱和拉伸,為后續的專項運動技能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以上內容的安排并非一成不變,教師會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既保證熱身活動的通用性,又與后續的專項運動技能學習內容形成有效的銜接,從而實現動作技術學習的遷移性。在練習過程中適時掌握學生的運動狀態,根據學生狀態進行調整運動狀態,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動作以及心率狀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及時掌握他們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學生出現不適或疲勞跡象,立即調整個體的運動強度或方式,如將后踢腿跑轉變為輕松的走動等。這樣的靈活調整不僅有助于保護學生的身體健康,還能確保他們在整個練習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心態和高效的練習效率。
經過將近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學生們的身體素質有了顯著的提升。這不僅體現在身體素質測試的數據上,更體現在他們課堂狀態的變化上,學生明顯在上課時更加精神飽滿、充滿活力。
2.縮短運動技能的教學時長,精簡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指向性
縮短運動技能的教學時長,主要基于對學生學習時間與效果之間關系的深刻認識。為了確保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學習,必須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精簡與優化。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傾向于涵蓋過多的知識點,試圖在一堂課中傳授過多的運動技能,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僅導致許多教學目標無法實現,還嚴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并調整教學內容,確保其精煉且富有針對性。通過精簡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具指向性。這樣一來,學生在參與集體活動時,能夠更自如地運用所學技能,從而提升動作的掌握程度。同時,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更高的專注度和參與度。此外,精簡教學內容還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當教學內容更加聚焦時,教師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課堂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更系統的學習和實踐。

圖3
通過對體育課堂教學結構中的兩個關鍵要素進行優化,顯著提升教學效果與學生的運動能力。首先,將熱身活動與體能練習進行整合的改變,不僅符合運動生理學與技能學習原理,還通過合理設計的練習,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狀態和運動能力。這一整合與改變不僅增強了練習的趣味性,還提高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協調性,為后續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針對運動技能教學時長的優化,實現了在有限時間內的高效學習。這一調整不僅避免了因涵蓋過多知識點而導致的目標無法實現和學習興趣下降的問題,還使課堂教學更具指向性,提升了學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同時,精簡的教學內容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專注度和參與度,對學生身體素質提升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圖
參考文獻:
[1王建宏.體育課堂結構模式的規范性探討[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67-69.
[2]尹向勇.張麗梅.鮑婕.體育課堂結構改進嘗試[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4):74-75
[3]蔡義煒.趙富康.夏樹花.體育課堂結構化教學在提高學生技能水平方面的效性分析[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學校體育分會)(四).河南師范大學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