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61-03
繼2012年上海市開展規范化培訓以來,重規范、強實踐、求創新的指導政策有效助力新教師快速適應崗位,新教師(教齡0~3年)所接受的市級、區級等培訓最終的實踐落腳點都是學校,作為帶教師父,應著眼新教師階段特征、學科需求和個性特點等實際情況,創設有效的體育教師“師徒共進”帶教策略。
、“巧借機制”錨定方向
新教師的成長需要涵蓋職業需要、專業需要、能力需要與發展需要等維度,在區級和市級各項師徒帶教機制的加持下,校級師帶徒的帶教模式借助機制有的放矢。
1.聽課機制保障互動
學校制訂的《教師聽課機制》提出,師徒帶教期間師徒之間每個學期至少互聽課10節。在該機制的帶動下,師徒雙方各準備10節精品課,促使師徒雙方的互動次數、備課質量以及大單元的構建與實施等諸多方面得到綜合提升。
2.考評機制錨定目標
新教師見習期間(見習1年后),校級、區級、市級三個層面會舉辦“見習教師基本功大賽”,包括模擬上課、上課、三筆字、論文等不同內容,有效激勵新教師端正工作態度,并使其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目標定位。同時,年度考核會評出“校級優秀”“區級優秀”,以及各學科的“區級優秀個人”等諸多榮譽。借力一系列的考評機制,師徒間端正教育思想,錨定目標,制訂帶教內容、形式、方法和措施,從而推動師徒二人專業能力、執教能力、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3.轉正機制匡正計劃
師帶徒一年后,學校需對新教師課堂執教、說課等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新教師“如期轉正”,其中 10% 的優秀教師可以提前轉正(即見習期由1年縮短為3個月),面對職業生涯的第一次考評,新教師格外慎重,同時帶教師傅也給自己設定參評校級和區級的優秀指導教師的帶教目標,師徒二人,以目標為導向,以計劃為綱領,以行動為抓手,共同前行。
二、“精磨課堂”夯實教學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師徒間以課堂觀察為起點,以教學研究為導向,以教與學活動為重點,以提質增效為目標,通過落實常規、內容構建、問題啟發、情境改進、優化評價5個具體的實踐指導,組織新教師觀課、上課、磨課、評課、模擬上課等,開展基于實效的課堂教學改進指導,規范徒弟的課堂教學,同時也促進師父對課堂教學的再思考。
1.落實常規——靈動課堂有序為先
體育課是開放的課堂,良好的課堂常規是課的練習密度、學法實施、教法落地的保障,課堂常規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六年級《足球:傳接球(5—3)》一課為例(見表1),師父通過“課堂觀察一找出問題一分析原理—強化落實”,督促徒弟在課堂上不斷修正,為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高效的體育課堂夯實基礎。
表1六年級《足球:傳接球(5一3)》課堂常規問題原因分析

2.內容構建——反復推敲教學設計
結構化的內容安排是圍繞能力發展而進行的知識重組,有利于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概念。學生在結構化的知識學習中提升認知水平,舊的知識結構與新的知識、經驗交錯融合,促成有效學習
徒弟在執教六年級《足球:傳接球(5—3)》時只提供了課時計劃,師父通過“三提交一三反饋一三指導”的指導路徑,不斷提升新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思考、修訂和打磨(具體指導意見見表2和表3),最終形成一份完整的足球大單元教學設計和一份課時計劃。
3.問題啟發——激發探究能動教學
問題啟發的學習是在體育學習中基于問題,同時指向于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發展理念。新教師的體育課為保證課堂紀律和教學內容的有序開展,課堂氣氛往往呆板、沉悶,忽視有效地引導與啟發,不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探究學習的欲望。
針對《足球:傳接球(5—3)》教學中出現的教法問題,師徒探討課堂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與實施(表4)。
新教師對照《跨越式跳高(5—2)》的觀課感悟,重新思考《足球:傳接球(5—3)》一課的問題鏈設置,如表5所示。
4.情境改進——學用合一實效分析
初中低年級學生想在體育課進行11VS11的足球競賽有一定的難度,“特定比賽情境”的設置和“特殊比賽規則”的制訂,可以較好地解決在技術不熟練的情況下進行比賽的難題,構建“學”與“用”的橋梁,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課堂活力[2]
在《足球:傳接球(5—3)》技術鞏固和實踐的環節,師父通過觀課診斷一分析問題一找出原因一探討改進方法這一路徑,幫助徒弟明確設置教學情境時要考慮學情、器材、場地等情況,設置循序漸進的特殊比賽規則,幫助學生高效提升傳接球的技術,提升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表6)。
表2《足球:傳接球(5一3)》教學設計指導路徑

表3《足球:傳接球(5一3)》修改前后課時教學內容設置對比

表4《足球:傳接球(5一3)》“問題鏈”指導反饋

表5《跨越式跳高(5-2)》和《足球:傳接球(5-3)》課的引導問題設置

表6情境設置學用合一效果分析

5.優化評價——主體體現事半功倍
學習評價具有激勵與反饋的功能,注重構建多維內容、多樣方法、多元主體的評價體系,關注技能、體能、學習態度的引導,關注體育品德、健康意識與行為的塑造,關注進步空間,從而達成學科總目標。
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是學生能力提升的保障,但新教師往往害怕將課堂“交”給學生,尤其評價環節,常呈現評價主體單一、內容不全、評價方式不合理等諸多問題(表7)。
三、“雙向互動”優化共進
1.同課異構 激發雙向活性
同課異構是在“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共同追求下,用一種教育比較研究的方式,將研究的問題具體化為各個比較點,以此達到改進新教師教學、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生動課堂的效果。如,師徒二人同構《側手翻(5—2)》一課,在師父的課堂上,采用技術逆向分解的教學情境和精準評價,讓徒弟受益匪淺。在徒弟的課堂上,借助短繩的側翻,啟發師父思考分腿倒立的練習對部分學生難度較大,而通過借助短繩的側翻,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體會到空中姿態(立腰展),從而降低練習的難度。通過這樣的互動形式,在思維碰撞中引導新教師思考的同時,也同樣激發了師父的課堂活力,實現課堂效果共同優化、教學能力共同提升。
2.聽課評課 一互掃認知誤區
聽課評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器”,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教師的設計與構思并不相同。師徒間互聽課或者共聽一節高質量的展示課,把執教者的教學設計、實施策略進行自我代入比較和分析,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引導問題、場地布置多個方面談自己的所觀、所獲,交換思想,吸收成功經驗,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別人的課中取光,照亮自己專業發展的道路。
3.雙向考核——激勵共同提升
依據師徒結對協議書,確定徒弟的學習任務,同時指定師父的指導任務。徒弟學習階段要完成反思、論文、示范課、教育教學案例等,師父在規定時間內同樣要完成示范課、講座、論文、案例、反思等。教研組協同學校為師徒成長搭建不同的平臺。如,開展學校論壇、公開課比賽、模擬課比賽、案例評比等,師徒雙向互評上課質量、技能水平、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徒弟也指出師父身上存在的問題,幫助師父提升;在學校各類評比中專設新教師獎項和指導教師獎獎項,徒弟也參與師父的相關評價,雙向優化,雙邊考核,互助互利,協同提升。
四、“多元思考”迭代成長
通過上課、看課、評課,引導師徒共同探究教育教學中的“生長點”,多方位、多元素、多角度地考慮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同時鼓勵徒弟閱讀論文、專著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多與他人交換思想,學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問題,結合體育教學的“引導研(發現問題)一激勵學(尋求策略)一夯實做(解決問題)”的實踐路徑,梳理形成課后反思、教學案例、德育案例、論文、課題等理論資料,以此促進教師對課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促進課程標準理念落地,使其在學習、教學和研究中收獲智慧,用“問題意識”審視教學實踐,用“科研思維”引領實踐創新,促進其的迭代性成長(圖1)。
圖1“研一學一做”教學實踐

五、小結
師帶徒,旨在提升徒弟,幫助新教師快速的站穩講臺,以“巧借一精磨一雙向一多元”為行動指南,以教育理論為標尺,以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以創新課堂為路徑,以科研反思為度量,以幸福生長為樣態,不斷優化師徒間的帶教內容、互動形式和教研深度,師父把積累的教育教學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徒弟,徒弟快速成長的同時也激勵帶教師父不斷開拓視野,提升認知和能力,更好地承擔指導徒弟的重擔,實現師徒間優化共進的帶教使命與意義。 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毛振明.賴天德.體育情境教學的困惑[J].中國學校體育.2006(1):16—17.
表7課堂評價指導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