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39-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新課程標準“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并明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體育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選擇、編排課堂教學內容,深挖課堂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改變教學思路和方法,創新教學形式和手段,讓課堂教學內容和育人目標更好地融合,促進育人目標的實現。但在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落實育人目標時面臨多重挑戰。如,未能充分挖掘教材蘊含的育人價值,知識與技能的傳遞與價值塑造不能緊密聯系;對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理念理解與踐行存在不足,未能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重構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式單一,缺乏情境化、問題化、層次化設計,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等,導致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不能緊密聯結。基于這些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課程思政的育人方向、教學理念的課程育人體現、教學方式的課堂育人落地等方面,探尋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踐行育人自標的有效路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深化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的內在聯系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的價值聯系能推動體育課堂教學從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向全面育人的轉型。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在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方法與教育教學實踐體系。2思政教育元素蘊含在專業課程知識體系中,是有助于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導或德育培養的教育元素。教師以課程思政為指引,深挖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增強教學與育人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師依據教材,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深度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巧妙將其融入運動技能傳授過程中,讓每一個教學內容都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生動載體,實現知識和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切實達成全面育人的目標。
挖掘體育思政元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分析項目特點,挖掘思政元素。如,在五年級武術長拳大單元第8課時《學習五步拳》教學中,重視“武德”修養,嚴格遵守五步拳套路開始和結束行抱拳禮的禮儀規范,挖掘其中文武兼學、虛心求知、尊師重友等元素;在兩人合作沖拳打靶、彈踢踢靶練習中,挖掘其中互幫互助、責任擔當等元素;在小組五步拳展示賽中,挖掘團隊自信、積極進取、遵守規則等元素。第二,活用教學方法,挖掘思政元素。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產生不同的育人效果,適宜的教學方法可以更有效地發揮運動項目的育人價值。如,在五年級籃球專項運動技能大單元第12課時《運球—傳球一投籃組合練習》教學中,設計小組合作運球接力賽、多人傳球投籃挑戰等團隊活動,挖掘團結協作、勇于挑戰等元素;采用探究式學習,創設“如何通過配合突破防守”等問題,引導學生共同思考、相互啟發,挖掘責任意識、勇于面對挑戰等元素;開展簡化規則的“3VS3”比賽,挖掘責任擔當、拼搏精神、規則意識、正確勝負觀等元素。同時,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籃球技能掌握情況,還將團隊合作、遵守規則的表現,以及參與學練的態度等納人評價范疇,以評價引導學生重視自身思想品質的發展。通過深人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體育課堂學練中,“潤物無聲”地達成“以體育人”目標。
二、轉變教學理念,強化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的系統關聯
教學理念是課程育人的基礎,它不僅指引著教學的方向,而且影響著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價值觀的形成。《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提出“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要求“保證學生學習和掌握結構化的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技能,為學生參與運動和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礎”。[1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轉變,加強教學內容和育人目標之間的系統性關聯,將體育知識和技能相關的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緊密結合、協同推進,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1.踐行“大單元”教學理念,以結構化教學內容促育人目標達成
大單元教學是實現課程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單元教學受課時較少的制約,教學內容碎片化、割裂化,難以構建完整的知識技能體系,且教學更多聚焦于運動技能的掌握。大單元教學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通過結構化內容設計,通過18課時連續性、結構化、情境化的教學設計與實施,讓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達到育體、育智、育心的效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如,六年級《對抗情境下足球組合技術和簡單戰術配合的運用》足球主題大單元教學,以培育核心素養為目標引領,多維度整合、設計18課時大單元教學內容,涵蓋“足球的起源與文化”“足球比賽規則”等足球相關知識、“擲界外球”“多部位運傳球、射門”等足球基本技能、“運球轉身”“傳球跑動”等組合訓練、二過一傳接配合等足球技戰術、心肺耐力等專項體能、運球挑戰賽及5VS5小場地足球賽等真實情境,讓學生在結構化的內容設計中發展運動技能、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
2.實施“學、練、賽”一體化教學,促進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融合
“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是提升體育課堂效能、發展核心素養、實現多元育人的關鍵路徑。“學”,聚焦體育與健康知識、運動技能、鍛煉方法以及技戰術等構建完整知識技能體系;“練”,圍繞學的內容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夯實運動技能;“賽”,立足學生的技能水平,創設運用情境,助學生在競賽中鞏固技能、錘煉意志。將“學、練、賽”三者有機地結合,構建高效的教學循環,促進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的有機融合。以六年級足球大單元第10課時《足球腳背正面射門》為例,教師踐行“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構建結構緊密的教學內容。“學”環節,教師通過動作示范與分解講解,深入分析腳背正面射門的支撐腳站位、擺動腿發力等關鍵技術,并引入腳背正面運球、傳球等關聯技術,解析動作銜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技術認知;“練”環節,圍繞所學內容設計梯度化練習,從腳背正面射門定點練習,到個人完成“運球 + 射門”組合練習強化運球與射門的技術銜接,再到合作完成“傳球 + 運球 + 射門”組合練習培養團隊配合與戰術意識,保障練習的質量與效果;“賽”環節,設置腳背正面射“保齡球”趣味賽,在輕松氛圍中鞏固腳背正面射門動作技術,以及5VS5足球賽,要求學生僅運用“腳背正面射門”技術射門,讓學生在競賽中提升技戰術運用能力、心理素質及團隊協作意識。學生在足球“知識與技能學習、技戰術梯度練習、真實情境比賽”的一體化教學中,形成完整的足球技術認知,提升技戰術水平,達到學以致用,塑造良好體育品德,實現知識、技能、情感、健康等多元育人目標的系統達成。
三、創新教學方式,增強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的緊密聯結
教學方式是課堂育人的關鍵手段,在教學實踐中,學習目標引領教學內容,教學內容選擇適配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助力實現學習目標(圖1)。《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革”“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設置問題、分層教學、創設情境等多樣化教學方式,增強教學內容與課程育人目標的聯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圖1學習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關聯架構

如,在六年級排球大單元第12課時《移動中的正面雙手傳球》一課中,教師設置“如何傳準”的核心問題,以及“傳球的手形呈什么形狀”“手觸球的哪個部位”“擊球點在哪里”“如何運用移動步伐找準傳球位置”等一系列子問題,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正面雙手傳球的動作技術。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依據目標選擇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實施分層教學,能力強的學生,結合已學技能,合作完成“發球 + 墊球 + 傳球”的組合練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個人“自拋"+"自墊 + 自傳”的組合練習,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各層級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沒命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創設“3VS3”排球體驗賽情境,讓學生置身排球比賽的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排球發球、墊球、傳球技能和戰術,提升運動能力、促進健康行為、塑造體育品德。通過設置問題、分層教學、創設情境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排球正面雙手傳球”的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在學練和比賽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實現育人目標。 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田北海.何為課程思政.課程思政何為?一—課程思政建設的含義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20.21(4).35-40.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課程思政視域下小學生體育品德培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SZJ23017)(福建教育學院資助)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