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68-02
摘要:推動我國青少年橄欖球訓練理念的創新,是落實體教融合戰略的重要實踐路徑、實現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與素養提升的核心命題。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統分析我國青少年橄欖球訓練理念的創新與推進策略。研究認為,當前亟需確立以“樂趣驅動、長期發展”“全人教育、品格塑造”“科技賦能、智慧訓練”“多元協同、體教共育”“安全至上、損傷預防”為核心的訓練理念體系,以實現從“競技本位”向“素養導向”的深層轉型。為推動上述理念落地,應從融合數字技術與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等方面系統發力,從而構建符合青少年發展規律與教育現代化要求的橄欖球訓練新范式。
英式橄欖球作為集對抗性、技巧性與協作性于一體的高強度項目,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系統、科學、有效地進行英式橄欖球訓練不僅能夠顯著提升青少年的心肺功能、速度、耐力和身體協調性,還能有效培養其心理抗壓能力、團隊合作意識與戰術思維[1。然而,受訓練理念滯后、方法單一與實施路徑模糊等因素制約,我國青少年英式橄欖球發展仍未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與訓練體系,鉗制了學校體育多元化發展,亟待在訓練理念層面進行系統性重構與學理性引導。自前,學界針對英式橄欖球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下肢肌電特征、損傷特征[3、文化特征[4等研究上,針對青少年群體訓練理念創新的研究仍屬空白。鑒于此,筆者立足體教融合大背景,結合多年英式橄欖球教學與訓練實踐經驗,在梳理政策背景與現存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訓練創新理念,并探索相應推進路徑,旨在為我國青少年橄欖球運動員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青少年橄欖球訓練理念亟須由“競技技能本位”升級為以“核心素養引領一終身體育培育—多元主體協同”為特征的綜合范式。這一轉型不僅是對以往訓練思維的理念糾偏,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回應青少年全面發展需求的現實要求。青少年英式橄欖球訓練理念的創新需與政策機制、教育實踐、技術手段深度融合,從“紙面藍圖”落實為“行動路徑”。為推動青少年英式橄欖球訓練理念的實踐與落實,應從訓練、技術、機制3個維度協同發力,構建“可操作、可評估、可復制”的培養體系。
一、樂趣驅動促長期發展
在青少年體育訓練理念的重構中,“樂趣”不應僅被視作輔助性因素,而應作為激發內在動機、維持持續參與、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核心邏輯起點。心理學研究指出,樂趣是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首要動因,其在調動主動性、增強情緒投入與促進運動行為堅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研究證實,體育樂趣在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增強運動黏性方面具有顯著促進效應[5]。如果過早強調高強度、專項化訓練,忽視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與差異性,即便能在短期內取得一定競技成果,但也會帶來傷病高發、心理倦怠、文化學習缺失與職業路徑受限等一系列深層問題,制約青少年運動員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體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青少年英式橄欖球訓練亟需確立“樂趣驅動”的訓練觀,將其內嵌于訓練目標設定、內容設計、過程組織與評價導向之中。
二、全人教育促品格塑造
教育是人的教育,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都是為了“人成其為人”。教育的本質在于引導個體實現自我成長、精神升華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教育應引導學生從“半人”走向“全人”,實現生命的整體建構,在此意義上,學校體育作為貫穿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教育形態,不僅承載著強身健體的基礎功能,更蘊含著人格塑造、精神涵養與價值引導的深層使命,是一門聚焦生命成長的“動態生命教育”。其根本任務在于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行為合德的“全人”。英式橄欖球在國際體育界素有“團隊精神的教科書”之稱,其規則設置、角色分工與對抗合作機制天然承載著品格教育的豐富張力,其核心運動精神(正直、熱誠、團結、紀律、尊重)塑造了英式橄欖球運動的獨特文化,也提供了獨特的教育價值。
三、科技賦能促智慧訓練
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興技術的加速應用,為社會各領域帶來了深刻變革,也為體育訓練模式的更新升級提供了重要契機。運動訓練正在由“經驗驅動型”加速邁向“數據支撐型”與“智能決策型”,科學訓練、精準訓練成為當前青少年體育發展的核心趨勢。在青少年英式橄欖球專項訓練中,數字技術的應用需緊密結合項目特點,圍繞“對抗、進攻、防守、綜合素質”四大核心理念展開。如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青少年運動員在對抗訓練中的沖擊力、加速度和心率變化,量化分析其身體負荷與對抗強度,避免過度訓練導致的損傷風險。針對英式橄欖球“進攻向前”理念,利用視頻追蹤系統記錄球員的持球推進路線和傳球選擇,結合AI算法生成最優進攻選擇建議,幫助青少年運動員在快速攻防轉換中提升決策效率。在防守協作訓練中,通過多角度攝像捕捉防守陣型的保持情況,利用熱力圖可視化防守漏洞,強化團隊協同意識。此外,基于青少年運動員速度、力量、靈敏等綜合素質數據,可定制個性化訓練方案,如,通過智能傳感器反饋起跑姿勢的力學效率,或利用虛擬現實(VR)模擬高強度對抗場景,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適應能力。這種“技術 + 傳統”的融合模式,既保留了英式橄欖球對抗與團隊協作的本質,又通過數據驅動實現了訓練的科學化與精準化。科技賦能還使得訓練管理更加系統化與可持續。教練員和青少年運動員可通過云端平臺查看訓練日志、傷病記錄與恢復狀態,家長和學校管理者也能通過數據看板了解訓練成效與健康風險,真正實現訓練過程的“全透明、可追溯、可干預”。
四、構建協同育人機制
青少年橄欖球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家庭、俱樂部與社會多元力量的協同合作。為破解資源碎片化、主體分離化的實踐難題,須在體教融合政策引導下,構建“校內教學、校外訓練、家庭支持、社區資源”融合發展的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橄欖球訓練從“單一主體推動”走向“多元系統共建”。首先,鼓勵學校與本地專業橄欖球俱樂部建立“課程共建、場地共用、人才共育”的協作機制,實現課程內容與訓練資源的雙向融合;其次,引導家長通過參與親子訓練營、家庭橄欖球節等活動,深度介入學生成長過程,形成“教育共識、行為協同、情感支持”的家庭育人共同體;再次,推動社區資源有序開放,鼓勵社區體育場館向學校和青少年開放,舉辦區域性業余聯賽、技能展示等活動,拓展學生課外實踐空間;最后,探索建立“校地共建、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體教融合試點基地,推動“政府引導 + 社會支持+ 學校實施”的治理模式常態化、機制化。通過制度嵌入與資源整合,形成“育人協同化、訓練專業化、參與普及化”的發展格局,為橄欖球項目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堅實基礎。
五、安全至上促損傷預防
在以往英式橄欖球訓練理念中,安全常被視為保障性條件,而非訓練過程中的核心構成元素。尤其在競技導向濃厚的訓練模式下,常出現“重技術、輕防護”“重競技表現、輕長期健康”的偏誤,導致青少年橄欖球運動員在發育關鍵期承受超負荷訓練甚至發生傷病。因此,在體教融合的系統思維下,亟需將“安全”從訓練的外圍支撐轉化為理念創新的核心維度之一,確立“以安全促進發展、以預防支撐成長”
的訓練理念新范式。首先,理念上要實現從“事后干預”向“全過程預防”的系統轉型。青少年橄欖球訓練應建立在發育規律與傷病機制科學認知的基礎上,以“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健康觀統領訓練設計。訓練不再以“承受極限”為目標,而是追求在合理負荷下逐步推進、科學遞進的適應過程。在此基礎上,將風險識別、傷害預警、干預設計與復出管理納入訓練體系,構建全流程安全閉環;其次,應強化“防護即教學內容”的理念嵌人。安全不應僅依賴器材與監管,更應轉化為教學內容本身。訓練理念應將“安全技術教學”作為核心板塊,如,持球沖撞技術、躲閃路線選擇、摔倒防護技巧等,都應作為基本教學模塊系統開展;最后,重視心理安全與傷后康復的人本理念。安全不僅指身體免于傷病,也包括心理層面的穩定感與安全感。在高對抗、高沖擊性的英式橄欖球訓練中,青少年橄欖球運動員容易出現“失敗恐懼”“沖撞回避”等情緒反應,若教練員或管理人員處理不當,會形成訓練阻礙。因此,訓練理念應強調“尊重身體反饋”“正視恐懼表達”“鼓勵漸進回歸”,建立包容性訓練文化,讓青少年在情緒安全的環境中穩步提升。對受傷的青少年運動員應提供心理疏導與社會支持,防止“訓練脫軌、自信下滑、完全退出”惡性循環的發生。 圖
參考文獻:
[1]陳思宇.美式橄欖球運動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J].青少年體育.2015(4):57-58.
[2]魯智勇.普江艷.解強.等.優秀橄欖球運動員側切跑的下肢肌電特征[J].中國體育科技.2021.57(8).22-28.
[3]劉恒源.劉志云.哈建偉.等.橄欖球運動損傷特征、影響因素及監控策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5):75-81.
[4]蔣明朗.韓冬.呂和武.等.美國橄欖球文化特征及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9(2):34-39.
[5]袁浩.辛飛.王興澤.體育樂趣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體質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6):688-696
[6]王文紅.王慶軍.從“半人”到“全人”:學校體育的人學轉向[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2):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