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99 文獻標志碼:D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10-02
2025年5月5日,京津冀三地體育教研員、教育學者及一線體育教師代表齊聚天津市津南區高莊子聯合小學,圍繞“破解教材問題,幫助教師用好新教材”主題,召開“京津冀‘五新'落地與實施學術研討會暨名師工作室京津冀學術研討會”。北京市朝陽區、豐臺區,天津市濱海新區、河東區、河北區、南開區、武清區、津南區、寧河區和河北省唐山市有關體育教研員及來自天津市的名師工作室、張愛麗名師工作室、劉會賓名師工作室、李瑞華研究團隊的部分教師代表參加研討。
本次研討聚焦“新課程、新教材、新課堂、新評價、新作業”(簡稱“五新”)的實踐路徑,旨在通過學術研討推動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促進教材編寫與教學實踐的深度銜接。
作為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京津冀地區近年來在體育教育領域積極探索,破解了諸多體育教育教學卡點、難點、堵點問題。本次研討會以問題為導向,從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課堂實施、評價改革等多維度展開深度剖析,為新時代體育教育的轉型升級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一、課程標準落地:問題診斷與破解路徑
1.評價體系的科學化重構
濱海新區體育教研員裴紹志指出,當前一些體育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存在“三重、三輕”問題:重結果輕過程、重技能輕素養、重量化輕質性。
其中,在學習評價方面,當前部分教師用書中評價設計雖涵蓋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維度,但操作性不強,對于常態課的指導和參考價值也就值得商榷。如,運動能力評價多依賴“引體向上次數”“立定跳遠距離”等結果性指標,而技戰術應用、團隊協作等僅以“優秀”“良好”等定性描述呈現,缺乏可觀測的行為量表。
針對該問題,豐臺區體育教研員程富春提出“動態評價模型”: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為基準,結合個體進步幅度設計分層評價體系。如,在體能訓練中引入“學期初測一階段性練習一期末對比”的數據追蹤機制,既關注絕對成績,更強調努力程度與成長空間。這一模型符合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通過差異化的評價反饋激發學生潛能。
2.大單元教學與整體性評價
津南區體育教研員張愛麗分享的“足球大單元教學案例”引發熱議。她將18課時整合為“技能學習一戰術應用一實戰比賽”三階段,并設計“技能 + 素養”綜合評價體系。如,在實戰環節中,學生需完成“傳球成功率 ≥70% #的技術指標,同時通過小組互評記錄“逆境堅持”“公平競爭”等品德表現。這一實踐落實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理念,即通過真實情境將知識、能力與價值觀融為一體。
二、教師用書編寫:從知識載體到育人工具
1.原理化闡釋與科學化設計
當前多個版本的教師用書的突出問題在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柔韌性訓練”為例,一些教師用書僅規定“靜態拉伸保持30秒”,卻未闡明“肌梭與腱梭的神經反射機制”或“青少年關節囊彈性特點”等科學原理。唐山市原體育教研員郭長征指出,缺乏原理支撐的教學易陷入機械重復,甚至導致運動損傷,并建議教師用書增設“科學視窗”等模塊,結合運動生理學、生物力學等學科知識,解釋訓練方法的科學依據,幫助教師實現“以理育人”。
2.中華傳統體育的課程化轉型
筆者通過調研京津冀部分地區認為,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中普遍存在“重形輕神”的問題。朝陽區體育教研員劉萌認為,教師用書需強化文化屬性設計,可在“教學建議”中鏈接民俗文化史料,以幫助教師學會引導學生從“技藝模仿”升華為“文化認同”;同時,此類設計要符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要求,也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切入點。
三、教師用書優化:從“教參”到 “支架”
1.評價量表的精細化開發
針對部分教師用書中“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評價模糊”的短板,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副院長韓金明提出“行為錨定法”:將抽象素養轉化為具體可觀測的行為指標。如,“團隊合作”可分解為“主動分擔小組任務”“耐心傾聽同伴意見”等條目,并設計評分量表(從不具備到熟練應用)。此外,建議引入“成長檔案袋”等類似評價體系,通過學生自述、同伴互評、教師觀察等多源數據,動態記錄素養發展軌跡。
2.教學案例的梯度化設計
部分教師用書的學、練、賽案例停留于中觀層面,缺乏針對不同學情、不同起點的差異化設計。南開區體育教研員趙希波、武清區體育教研員李瑞華呼吁增加“分層案例庫”:對于基礎薄弱學生,提供“分解動作一輔助練習一完整技能”的階梯式方案;對于能力突出者,設計“戰術創新一比賽指揮一教學示范”的挑戰性任務。此類設計契合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通過分層任務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四、未來展望:基于證據的教師用書迭代
會議達成共識:教師用書優化需建立在實證研究基礎上。建議成立“京津冀友好城市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使用數據庫”,通過課堂觀察、教師訪談、學生調查問卷等方式,持續收集教材運用的第一手數據。如,針對“跨學科主題學習”效果,可對比實驗班與對照班的運動參與度、知識遷移能力等指標,用數據驗證設計的合理性。
五、結語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本次研討會以問題為鏡,照見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層挑戰;以思辨為梯,探尋核心素養落地的科學路徑。未來,建議教師用書編寫者與一線教師形成“實踐一反思一改進”的協同機制,讓每一冊教師用書成為連接課程標準與課堂的橋梁,讓體育教育真正實現從“強體”到“育人”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