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86(2025)007-0064-016
[DOI編碼]10.19631/j.cnki.css.2025.007.005
基層處于國家治理體系的末梢,基層小微權力的行使與運作涉及村居事務與資源的處置和分配[1],不僅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表達和實現,而且直接決定著基層治理的效果,影響國家治理的整體水平。加強小微權力監督,打通基層監督“最后一公里”,既是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內容,又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由于基層治理環境的復雜性以及信息、資源的有限性等原因,部分地區小微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基層“微腐敗”問題頻發。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顯示,2024年,全國被立案現任或原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10.4萬人[2]。“微腐敗”成為基層治理中的棘手問題,“它損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3]。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懲治‘蠅貪蟻腐’,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4]。在數字時代,數字技術蓬勃發展為權力監督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作者簡介:成雪茹,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權力監督與腐敗治理;龐欣(通信作者),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撐,其在監督實踐中的應用逐漸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2023年1月,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提出“構建基層公權力大數據監督平臺”[5]。2024年1月,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進一步指出,“建設紀檢監察一體化工作平臺,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融人紀檢監察各項業務,促進全要素覆蓋、全流程貫通、全領域標準、全系統共享”6]。在中央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引下,基層數字監督創新實踐不斷涌現,通過“讓數據站崗、讓數據說話、讓數據問責”,發揮大數據的乘數效應[7]。數字監督為治理基層“微腐敗\"提供了有效路徑,探討這一實踐過程的內在機理,有助于豐富對數字監督的認識和理解,深化數字監督實踐應用,進一步破解基層小微權力監督難題,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
一、文獻述評
基層“微腐敗”及其治理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學者們圍繞“微腐敗”的內涵、特征、誘因和治理路徑等開展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既有研究指出,“微腐敗\"的實質是公權力的私用和濫用[8],其呈現縱深傾向和規模傾向的“裂變式\"擴散的發展邏輯[9]?!拔⒏瘮"高發于扶貧和民生領域,窩案、串案現象突出[10],除具有腐敗的共性特征外,存在經濟地理空間和資源流向領域的分異性、腐敗主體人員的膨脹性、主體層次與貪腐規模的非對稱性、腐敗職位的集中性、腐敗程度的疊加性[1等特點。從結構性視角來看,基層小微權力腐敗的長期存在與其處于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官民銜接層域的治理結構有關[12],掌握小微權力的村干部身處國家行政體系和社會自治體系的交界處,具有雙重代理身份,其腐敗體現了官治與民治的權力沖突[13]。此外,部分地區基層管黨治黨制度體系不完善和管黨治黨能力不足[14],小微權力實際運行中權力、責任與信息的三重不對稱導致監督乏力[15],村干部價值觀扭曲,制度操作細則規范性不足[16],以及權力集中程度高、橫向監督制度失靈、法紀意識薄弱和\"官本位”思想的組合作用等也是導致基層“微腐敗\"瀕發的誘因[17]。對此,既有研究從堅持黨建引領、健全“四議兩公開\"的基層民主機制、推動政務和村務公開聯動、完善小微權力清單、提升村務監督有效性[18-22]等方面提出了“微腐敗\"治理的實踐路徑。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在權力監督中的廣泛應用,數字監督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議題。有學者較早開始探討利用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識別和評估廉政風險[23],推動權力運行制約的信息化、數據化、自流程化和融合化[24]。還有學者提出基于區塊鏈技術優化紀檢監察工作[25],通過公開透明和規則建設機制提升基層政府腐敗治理水平[26],以及在智能時代通過云監督這一新的監督模式構建廉潔政府、效能政府和法治政府[27]。同時,學者們通過對實踐案例的考察,提煉歸納出基于大數據的廉政監督模式[28],探討大數據嵌人基層民生監督的機制建設和數字賦能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化轉型[29-30]等基層數字監督創新。隨著研究的深人,有學者系統分析了數字監督的緣起、數字監督體系的內涵、特征、基本構成和運行邏輯[31]。數據驅動的權力監督的本質是利用系統化的數據收集、處理和展示來實現透明治理[32]。從國家信息能力的視角來看,數字監督能夠通過“賦能政府”和“賦權社會\"的雙重路徑,形成以信息整合為特征的技術安排、以協同監督為目標的互動機制和以場景應用為依托的創新模式,極大提升國家的信息能力[33]。
既有研究在基層“微腐敗\"治理和數字監督領域形成了豐富的學理積淀,為后續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但仍有進一步拓展和提升的空間。一方面,在研究視角和方法上,既有研究多分別就基層“微腐敗”或某一具體數字監督實踐個案開展研究,對在多案例分析基礎上探討數字監督何以治理基層“微腐敗”的整體性研究稍顯不足;另一方面,在案例選取的層級上,既有研究中的數字監督案例主要集中于省市層面,對于基層數字監督的關注較少。為此,本研究對全國數字監督案例進行收集和篩選,建立基層數字監督典型案例庫,通過開展多案例質性分析,探索數字監督破解基層“微腐敗\"難題的構成要素和內在機理,以期對深化數字監督和“微腐敗\"治理理論研究與實踐有所裨益。
二、研究設計
隨著數字監督在基層治理實踐中的深人開展,其典型案例已形成顯著的媒體傳播效應和學術研究價值。本研究結合各地政府官方發布的相關政策、制度等公開信息,通過對典型案例進行質性分析,試圖建構一個整體性的理論框架,系統闡釋和說明數字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的內在機理。
(一)研究方法與思路
對數字監督何以治理基層“微腐敗”問題的思考屬于探索性研究的范疇,本文采用扎根理論方法對案例文本進行整理分析。扎根理論分析方法的核心在于通過對實證數據的編碼和分析,形成理論構建,有助于填平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間的鴻溝[34],尤其適用于因素識別、解讀過程、分析不易掌握的問題和探索新生事物[35]。扎根理論方法分為經典扎根、程序化扎根和建構主義扎根三個流派,其中程序化扎根理論提供了一套清晰和系統的研究步驟,在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程序化扎根理論的編碼過程通常包括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三個階段,最終通過理論整合,形成具有內在邏輯和結構的理論模型[36]。本研究的整體思路為聚焦數字監督破解基層“微腐敗”的內在機理,運用程序化扎根理論三階段編碼技術對案例進行分析,歸納和提煉出概念范疇,構建理論框架并形成最終的解釋模型。
(二)數據收集與樣本選擇
扎根理論旨在從原始數據中歸納出理論,要求數據具有真實性、豐富性和開放性。數據是扎根理論研究的基石,其質量直接影響理論構建的科學性與可靠性。為確保研究數據的質量,本研究在數字監督典型案例選取過程中嚴格遵循以下標準:一是案例來源的權威性,即案例可以從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地方政府官網、地方紀委監委官網、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廉潔創新獎獲獎案例集等權威渠道獲取。二是案例文本內容的完整性,即案例中包含了數字監督的平臺架構、體系建設、監督效果等關鍵信息。三是案例覆蓋區域的多樣性,即從全國不同地區選取數字監督案例,以盡可能呈現各地多樣的做法和經驗。經過收集整理,共獲得10余萬字的案例文本材料,多輪篩選后,最終有52個典型案例被納入本研究的案例樣本庫,覆蓋東部、中部、西部等各地區,內容包含數字監督的主要做法、應用場景和治理成效等方面。其中A類案例作為扎根理論的原始分析資料,B類案例作為理論飽和度檢驗資料(表1)。
表1數字監督典型案例


三、范疇提煉與模型構建
本文以篩選出的A類44個數字監督案例作為分析樣本,對案例文本開展質性分析。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借助Nvivol2質性研究軟件對所收集材料進行三級編碼,不斷提煉概念并予以范疇化,根據各概念和范疇之間的關系,構建數字監督破解基層“微腐敗”的內在機理模型,最后用B類8個案例文本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
(一)開放式編碼及其范疇化
開放式編碼是將原始數據進行分解、對照、概念化及范疇化,即“一個將資料打散,賦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名起來的操作化過程”[37],通過詳細分析數據片段,生成理論構建的初步類別和屬性,為進一步的理論發展和概念整合打下基礎。本研究的開放式編碼過程為:首先,將A類44個案例文本資料導人Nvivo12軟件,對案例文本進行初步閱讀;其次,逐行逐句對文本內容進行編碼,在數據中識別出有意義的現象或行為并為其命名,形成初步的概念代碼;最后,在整個編碼過程中,持續比較不同數據片段和概念代碼,識別概念間的聯系和差異,將概念范疇化。經過剔除重復項、合并同義項,共得到60個初始概念和22個初始范疇(表2)。
表2開放式編碼及初始范疇



(二)主軸編碼和范疇形成
主軸編碼是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將初步識別的概念聯系起來,形成更廣泛概念類別的過程。將開放式編碼獲得的22個子范疇進行梳理比較和聚類分析,明確不同范疇間的邏輯關系,提煉出7個主范疇,分別是生成動力、主體增能、空間塑造、規則構建、模式創新、機制保障和監督優化(表3)。
(三)選擇性編碼和模型構建
選擇性編碼用于提煉和整合核心類別,通過識別理論中的關鍵要素,分析核心范疇與主范疇和子范疇間的關系,構建理論故事線,在持續的數據比較和理論反思中形成理論框架。本研究確定的核心范疇為“數字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的內在機理”,并形成以下故事線:在高位推動、內生需求、技術驅動和創新擴散四重動力的作用下,基層數字監督得以生成,并通過主體增能、空間塑造、規則構建和模式創新,從主體一空間—規則—方式四個維度進行結構賦能。在動員機制、激勵機制、聯動機制的保障下,實現基層小微權力監督的協同化、動態化、精準化、敏捷化,從而有效破解“微腐敗\"難題。解釋模型如圖1所示。
表3主軸編碼及主范疇

圖1數字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的解釋模型

(四)理論飽和度檢驗
在扎根理論分析過程中,當收集的額外數據不再揭示關于理論類別的新屬性或不提供對正在形成的理論模型的新見解時,則認為研究結果已經達到飽和狀態。為了檢驗本研究分析結果的理論飽和度,根據扎根理論流程的理論飽和度檢驗要求,將B類8個典型案例依次編碼,進行理論檢驗。檢驗結果表明:經過重復比較分析,數據依然能夠反映數字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內在機理解釋模型,并且沒有發現新的范疇,各范疇內也沒有產生新的概念和典型關系,本研究形成的理論模型飽和度較高。
四、數字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的模型闡釋
基于對52個基層數字監督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論研究,識別出數字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的主要影響因素,形成理論解釋模型,揭示這一實踐過程的內在機理。
(一)生成動因:推動基層數字監督生成的四重要素
數字監督的生成是數字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對典型案例進行扎根分析,識別出驅動基層數字監督的生成的多重動因。第一,高位推動是基層數字監督生成的政治動因。在公共治理實踐中,“領導高度重視\"是一種科層運作的注意力分配方式,是單一制大國理性官僚制治理框架建構過程中的客觀存在,能夠實現資源的傾斜性使用,已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理形式[38]。隨著基層數字監督實踐不斷推進,高層級的權力主體通過政治信號和正向干預等注意力分配方式將政治力量嵌入基層數字監督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形成自上而下的動力機制,確保數字監督在基層的有效實施和推廣。第二,創新擴散是基層數字監督生成的外部動因。創新擴散即一項政策創新在強制、競爭、學習和模仿[39]等機制作用下在不同組織和地區間進行交流傳播的過程。在實踐中,數字監督擴散形式包含垂直擴散和水平擴散。在縱向上,下級組織主動發起的數字監督創新被上級主動吸納并向下推廣擴散[40],形成“地方數字監督創新—上級采納一推廣實行\"的擴散路徑。在橫向上,不同地區通過參觀考察、調研活動等方式,開展數字監督知識共享和經驗交流,實現知識轉移、吸收與內化的政策再生產[41]。第三,基層社會的治理需求是基層數字監督產生的內在動因。一方面,由于規范缺失、信息不對稱、監督不到位等原因,小微權力運行失范,造成基層“微腐敗\"問題突出、村級管理亂象頻發、干群矛盾加深等治理問題,亟須尋求破解之道。另一方面,數字監督的開展有助于借助數字技術賦能,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激活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第四,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為基層數字監督生成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信息是國家治理的關鍵機制[42],也是實現有效權力監督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要素。應用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搭建系統集成的數字監督平臺,實現數據的高效共享、整合與分析,能夠有效提升監督主體的信息可及性,破解“微腐敗\"治理中的信息不對稱難題。
(二)主體增能:激活多元主體參與活力
監督主體是監督體系中的核心要素,數字監督能夠從組織和個體兩個維度進行主體賦能,真正激活多元主體的參與活力,從而有效遏制“微腐敗”。一方面,數字監督實現組織賦能。首先,數字監督的發展推動縱向和橫向上組織體系的構建和組織內部權責結構的完善,為加強基層監督奠定了組織基礎。如湖南麻陽組建縣一鄉(鎮)—村(社區)“三級聯動\"的組織體系,完善了基層數字監督的組織架構,形成上下聯動、互聯互通的權力監督基本框架,有效避免權責不清、職責推諉等問題。其次,數字監督促進組織能力提升?;鶎颖O督方式的數字化轉型在通過學習培訓提升組織成員的數字素養和業務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增強組織在收集、處理和分析數據方面的信息能力,促進各類信息的系統集成和高效利用。最后,數字技術的應用為“權力\"與“權利\"的鏈接提供樞紐,實現了“國家在場\"與“基層自治\"的融合,增強了基層民主監督的權威性。例如多地在依托現代移動互聯網技術建設村務監督微信群過程中,將鎮干部、縣紀委公職人員、民警等“關鍵主體\"吸納進群,提升了村務監督微信群的權威性和群內信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數字監督實現個體賦能?;鶎有∥嗔\行與群眾生產生活與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改變部分群眾因社會流動、時空限制和參與意識與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狀態,實現基層監督的個體賦能,避免監督主體角色缺位。具體而言,數字技術拓寬了群眾參與渠道,“我要知道”“我要查詢”“我有話說”“我有事辦\"等模塊的設置,實現群眾訴求“一鍵通達、一鍵響應、點對點反饋”,提升了群眾的主體意識、認知水平和參與監督的政治效能感。同時,數字監督通過用戶友好型平臺搭建、科學合理的界面設計等,顯著降低民眾參與監督的成本,調動基層社會的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增強其在村務管理和監督中的參與主動性。
(三)空間塑造:拓展基層監督空間場域
監督空間是匯聚監督信息和力量的場域,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從小微權力監督的信息空間、應用場景和公共參與空間三個維度實現基層監督空間塑造。第一,數字技術拓展了基層權力監督的信息空間。數字監督依托數字平臺的搭建,既促進了跨區域跨層級的信息融通、多系統信息集成和多部門信息共享,提高了公共部門內部的信息溝通效率,又通過信息公開一公眾反饋的信息流動機制實現了國家與社會間的雙向信息流動,形成了廣泛覆蓋的數字信息空間,釋放數據在權力監督中的效能,推動多元主體協同監督。第二,數字技術的應用豐富了基層監督場景,例如多地在數字監督實踐中采取日常業務監督和專項監督相結合的模式,并將權力監督與村務公開、項目建設、民生政策、民生服務等模塊相融合,構建了多樣化的數字監督場景,推動基層監督融入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第三,數字技術重塑了基層監督的公共參與空間。隨著部分基層地區傳統公共空間的萎縮和公共性的流失,基層監督面臨著公共參與缺失、干群關系緊張、公共秩序混亂等難題。數字監督在傳統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之外構建新的數字空間,承接和拓展了傳統公共空間的功能,實現了對基層社會原有社會網絡關系的整合和公共秩序的重構,從而優化基層監督結構,增強基層監督效能。在實踐中,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陽光村務”“碼上監督\"等平臺為基層監督數字公共空間的形成和運行提供了支撐載體,形成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互動渠道,促進干群間的交流互動,增強基層社區網絡關系、信任和規范,有助于壓縮“微腐敗\"的滋生空間。
(四)規則構建:完善數字監督制度體系
數字監督的開展促進了監督規則的完善,為治理基層“微腐敗\"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數字監督管理制度層面,數字監督平臺運行管理制度和相關配套制度的出臺,搭建起平臺運行的規范框架。首先,數字監督平臺的運行需要有正式的制度文本作為前提和合法性依據。實踐中,多地出臺數字紀檢監察平臺管理辦法,完善平臺建設制度依據和運行管理規范。其次,數字監督平臺運行的配套制度為平臺各項工作開展提供具體的規則約束和指導。如數據采集制度、問題線索處置制度、保密制度等,確立了平臺運行核心環節的執行標準和操作流程,保證平臺的規范高效運行。最后,面向公眾的數字監督平臺使用規則涵蓋信息查詢、業務辦理、投訴舉報、問題反映和民意表達等多個方面,為公眾參與小微權力監督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權力運行規范制度層面,數字監督的開展促進了基層小微權力運行制度體系的完善,推動干部權力運行的規范化、透明化。數字監督實踐的深化促進了基層小微權力運行各項流程重塑和完善,細化職責、履職、信息公開等方面的標準化清單,明確各事項發起、經辦、辦結、反饋每個環節的責任明細,提升權力運行全流程的規范化水平,使基層干部做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降低小微權力運行失范風險。同時,通過健全小微權力監督問責制度,形成“不敢腐”的常態化震懾。
(五)模式創新:基層數字監督的路徑組合
通過對典型案例進行扎根分析,可以提煉出基層數字監督的四種主要模式。第一,以全景公開打破信息壁壘。全景公開模式通過構建開放、透明的數據共享平臺,將政府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的信息依法進行全面整合和公開,不僅有助于政府內部信息的流通共享,解決不同層級和部門間的信息不對稱難題,也為公眾提供全面、實時的監督信息和便捷的監督渠道,增強公眾參與和互動,促進基層小微權力規范化運行。第二,以預警處置進行廉潔風險管理。預警處置模式即在數據集成的基礎上,制定監督模型,設置不同預警等級及其閾值,通過多維度算法開展深度數據碰撞和綜合分析,智能監測廉潔風險隱患,精準獲取問題線索,并開展預警處理。在數字監督實踐中,預警處置模式不僅聚焦于對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等關鍵人物的廉潔風險監測,還集中于對小微權力運行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廉潔風險把控,實現對基層廉潔風險的全方位、動態化防控。第三,以精準監督提升監督質效。數字監督的精準性既體現在利用數字技術加強權力運行的全過程監督,也體現在精準發現和糾正問題。制度約束往往偏重于事前約束和事后監督,而技術約束可以更好地實現權力運行的事中和事后監督[43],如將權力分解為申請、審核、立項、論證、審批、驗收等各個環節,依托管理平臺實現了權力運行全過程監管,通過強化大數據監督主動發現問題,精準鎖定異常的人、錢、事。第四,以生態評估實現動態畫像。生態評估模式通過構建一套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利用數字技術對基層政治生態進行量化分析和實時監測,形成了從指標設置、信息采集到分析研判、結果運用、跟蹤督導等一套完整的監測評估制度體系,實現對政治生態持續精準畫像。例如,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創新建立《清廉村居評價指標體系》,確定清廉村居評價的類別、內容、標準,對村(社區)進行個性化評價和動態化分析,精準勾勒出基層政治生態的實際狀況,將發現問題和制度建設對接,推動了基層治理能力變革。
(六)機制保障:數字監督有效運轉的機制設計
數字監督之所以能夠有效運轉,規范小微權力運行,關鍵在于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有效的機制保障。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三個機制:一是動員機制。通過組織動員和群眾動員,激發組織內外部各監督主體的積極性,形成監督合力。例如,多地通過召開動員會、培訓會、宣傳工作主題會和指導組下沉指導等方式,動員組織內部力量,形成“上下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進基層監督數字化改革。同時,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包括媒體宣傳報道、社交媒體推廣、入戶走訪、手把手教學等多種形式,開展群眾動員,提升群眾參與基層數字監督的認知、意愿和能力。二是激勵機制。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以外在組織約束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推動責任落實。具體包括完善問責制度,如制定問責辦法,根據崗位職責分類明確責任追究情形,有針對性地規定問責措施;實施數字監督治理效果考核評價,發布“紅黑榜”,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職務晉升、問責辭退的重要依據等。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內在個體驅動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數字監督的開展在增強群眾滿意度的同時,也為基層干部提供了精神激勵,增強其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激發其積極規范盡職履責的內在動力。三是聯動機制。一方面,開展橫向協同與縱向聯動的結構性聯動,通過構建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監督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協同行動,提升監督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如多地構建數字監督的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聯動體系,明確“組組\"協同、“室組地\"聯動、“組巡\"協作等工作機制,強化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優化業務運作流程,推動多方集中聯動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形成線上線下場景的功能性聯動,如促進“互聯網 + 網格”兩網融合、大數據分析發現問題與領導包案下沉解決問題相結合、線下開會與線上“曬\"會相結合等,及時發現并處理基層監督中發現的各類問題,有效提升監督的精準度和實效性。
(七)監督優化:基層數字監督的效能提升
數字監督進入基層場域后,在動員機制、激勵機制和聯動機制保障下,通過從主體一空間一規則一方式四個維度進行結構賦能,實現基層小微權力監督的協同化、動態化、精準化、敏捷化,從而有效提升基層監督效能。具體而言,一是數字監督能夠實現各層級、各系統、各部門之間信息協同共享、線索研判協同和問題處置的全鏈條協同,促進基層監督協同化。數字監督通過構建統一的數字化平臺,促進各參與方實現信息實時共享,借助大數據分析與智能化工具,對線索進行聯合研判和深度分析,提高線索篩查與甄別的效率,并推動各相關部門共同制定和執行處置方案,跟蹤問題的整改反饋。二是數字監督推進了信息動態更新、權力運行過程動態監督與廉政風險動態監測相結合,實現基層監督的動態化。在監督信息獲取方面,數字監督通過數字平臺的實時數據采集與自動化處理,確保監督信息更新的及時性與準確性,有助于突破傳統監督模式中信息滯后的困境。在權力運行過程監督方面,利用數字技術對小微權力運行過程進行實時跟蹤與監控,增強了權力運行的透明度與規范性。在廉政風險防范方面,借助大數據分析與智能化預警系統,能夠實施動態監控預警,及時排查潛在的腐敗風險。三是數字監督通過精準核查問題和精準定位責任主體,推動了基層監督的精準化。借助大數據分析比對,監督主體能夠對各類監督信息進行精準篩查與甄別,快速識別和鎖定問題線索,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誤判,提升問題線索查實率和成案率。同時,數字監督能夠通過模型設置,重點關注項目審批、資金支出等關鍵領域和基層“一把手\"和領導班子成員等關鍵主體,發現問題后能夠迅速準確定位相關責任主體,有效開展精準監督。四是數字監督從問題識別、信息傳遞、決策支持等多個方面推動了基層監督的敏捷化。通過提升上下聯動與跨部門協作的效率,構建全流程監督閉環,形成一種能夠快速介入和敏捷回應的基層監督模式,有助于及時發現和阻斷基層“微腐敗\"行為。
五、結論與討論
數字技術的興起為加強小微權力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本研究通過對基層數字監督典型案例進行扎根分析,探討了數字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的內在機理。研究發現,在高位推動、創新擴散、內生需求和技術驅動四重動力的協同作用下,基層數字監督得以生成與發展。數字監督從主體一空間一規則一方式四個維度為基層權力監督結構賦能,實現基層監督的主體增能、空間塑造、規則構建和模式創新。具體而言,在主體維度,數字監督不僅完善了基層監督的組織體系,提升了組織能力和權威性,而且增強了個體的參與意識和能力,推動了基層監督主體角色復位,有效激活各類監督主體的參與活力。在空間維度,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拓展基層權力監督的信息空間、豐富基層監督場景、重塑基層監督的公共參與空間,形成多資源集聚、多主體協同、多場景覆蓋的基層數字監督場域。在規則維度,數字監督創立了平臺運行管理制度和相關配套制度,搭建起平臺運行的規范框架,也促進了基層小微權力運行制度體系的完善,為基層“微腐敗”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方式維度,數字技術的應用創新了基層權力的監督方式,形成了包括全景公開、預警處置、精準監督和生態評估等在內的多種監督模式組合,豐富了監督小微權力的具體路徑。在此過程中,數字監督的動員機制推動各級干部和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激勵機制通過外在組織約束和內在個體驅動激發基層監督主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聯動機制實現了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促進各方力量的有效聯動。這一系列機制的交織與互動保障了基層數字監督的效能發揮,實現了小微權力監督的協同化、動態化、精準化和敏捷化,從而有效治理基層“微腐敗”。
需要注意的是,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發揮數字技術優勢的同時,要警惕數字監督的異化,防范數字化帶來的風險。未來,數字監督治理“微腐敗\"實踐需要進一步提升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完善數字監督體系架構。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數字監督制度規范體系,為數字監督平臺和空間合法、合規、合理運行提供基礎的制度框架,確保數字監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數字監督平臺的系統集成,整合農村“三資\"監管、項目工程建設資金監管、小微權力監督等各類信息資源和功能應用,避免平臺多頭開發導致“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二是健全數字監督公民參與機制。通過增強數字監督平臺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保障群眾在數字監督中的有效參與,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實踐,切實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和群眾滿意度。三是防范化解數字異化風險。在推進基層數字監督過程中,需要結合基層社會和小微權力的性質與特點,加強基層技術治理和情感治理的融合,實現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規則剛性和治理靈活性的平衡,把握好數字治理的效度、溫度和尺度[44],,防范化解唯技術論帶來的數字霸權和算法偏見等風險。
運用扎根理論分析方法對52個數字監督案例進行系統分析,嘗試構建出數字監督治理基層“微腐敗\"的理論模型,有助于拓展權力監督和腐敗治理的理論研究,并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實踐提供參考。當前,多地基層數字監督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著重關注各地數字監督治理“微腐敗\"的共性,未對各地實踐進行差異化比較分析。未來的研究可以在更廣泛的實踐案例和更詳盡的實證數據支持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數字監督的理論價值,探討數字監督治理“微腐敗\"區域差異及其深層次機理,以增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參考文獻
[1]王勇.“點到\"即可“為止”?——數字監督下鄉的治理情境、效應及張力[J].電子政務,2023(9):77-89.
[2]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2024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審查調查情況[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01-10(1).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67.
[4]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 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 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出席會議 李希主持會議[N].人民日報,2024-01-09(1).
[5]李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新征程上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23-02-24(3).
[6]李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縱深推進新征程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24-02-26(2).
[7]曾智洪,陳煜超,吳金群.智慧紀檢監察:概念框架、實踐圖譜和優化策略[J].電子政務,2020(8):102-112.
[8]余雅潔,陳文權.治理“微腐敗\"的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有效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8(9):105-110.
[9]李靖,李春生.我國基層官員“微腐敗”的生成機理、發展邏輯及其多中心治理[J].學習論壇,2018(7):58-64.
[10]楊群紅.新形勢下村官腐敗的類型、特征及治理對策[J].中州學刊,2016(12):14-20.
[11]徐銅柱,張恩.鄉村微腐敗的異質性表現及其法治化治理之維[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 :108-117.
[12]徐勇,呂進鵬.官民銜接層域的小微權力監督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9-14.
[13]周慶智.關于“村官腐敗”的制度分析——一個社會自治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0-30.
[14]卜萬紅.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鄉村“微腐敗\"的成因及其治理[J].學術研究,2021(3):68-71.
[15]李尚翼,過勇.村級小微權力監督何以乏力:原因剖析與治理策略——基于地方廉潔創新實踐的多案例比較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56-67,170.
[16]夏德峰,任亞青.農村基層“微權力\"腐敗的機理機制與預防對策[J].領導科學,2018(11):56-59.
[17]王立峰,孫文飛.農村“微腐敗\"發生的誘因及治理對策——基于全國38個案例的定性比較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22(4):217-226.
[18]郝鐵川.懲防村級小微權力腐敗體制機制反思[J].法學,2023(5):19-31.
[19]李安增,武艷.“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機制的重要創新[J].理論學刊,2011(10):83-85,129.
[20]袁方成,郭易楠.“雙務\"公開聯動與鄉村“微腐敗\"治理[J].黨政研究,2019(2):33-42.
[21]冉昊.農村小微權力清單的社會治理之維:基層自治組織權力制衡的探索[J].教學與研究,2017(9):38-45.
[22]沈費偉,盧福營.鄉村振興背景下村務監督有效性研究——基于浙江省武義縣村務監督委員會的調查分析[J].治理研究,2020(5):79-87.
[23]過勇,楊小葵.基于大數據的領導干部廉政監督機制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6):2-27,125.
[24]譚海波,蒙登干,王英偉.基于大數據應用的地方政府權力監督創新——以貴陽市“數據鐵籠”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9(5):67-71.
[25]谷斌,魏麗麗.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紀檢監察工作優化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20(1):153-154.
[26]鄔彬,肖漢宇.大數據應用與腐敗治理:基于“互聯網 + 監督\"的深度個案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0):78-94.
[27]徐彬,陳潔瓊.云監督:智能革命時代權力監督的一種新路徑[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 : 56-64.
[28]宋偉,邵景均.基于大數據的廉政監督模式與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9(7):26-30.
[29]姚清晨,黃璜.大數據嵌入基層民生監督的機制、挑戰與策略——基于C市Q區“民生監察平臺\"的個案觀察[J].社會科學研究,2022(6):14-24.
[30]孫瓊歡,王子豪.數字賦能村級小微權力監督的理論解釋——兼論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數字化轉型[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22(4):75-85.
[31]曾智洪,王梓安.數字監督:大數據時代權力監督體系的一種新形態[J].電子政務,2021(12):59-68.
[32]李莉,吳江.透明治理:數據驅動的權力監督的內在邏輯[J].江蘇社會科學,2024(4):151-158,244.
[33]王銳,倪星.數字監督與國家信息能力的建構——基于294個數字監督實踐案例的分析[J].理論與改革,2024(5) :94-108,163-164.
[34]GLASER B G,STRAUSS A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Aldine Transaction,1967:Vii.
[35]賈哲敏.扎根理論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應用:方法與實踐[J].中國行政管理,2015(3):90-95.
[36]范培華,高麗,侯明君.扎根理論在中國本土管理研究中的運用現狀與展望[J].管理學報,2017(9):1274-1282.
[37]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99.
[38]龐明禮.領導高度重視:一種科層運作的注意力分配方式[J].中國行政管理,2019(4):93-99.
[39]SHIPAN C R,VOLDEN C. The Mechanisms of Policy Diffs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8(4): 840-857.[40]TSAI WH,DEANN.Experimentation Under Hierarchy in Local Conditions:Casesof Political Reform inGuangdongand Sichuan,China[J].TheChina Quarterly,2014,218:339-358.[41]林雪霏.政府間組織學習與政策再生產:政策擴散的微觀機制——以“城市網格化管理\"政策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15(1):11-23,153-154.[42]孟天廣,鄭思堯.國家治理的信息理論:信息政治學的理論視角[J].政治學研究,2023(6):117-130,233-234.[43]黃其松.權力監督的類型分析——基于“制度—技術\"的分析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18(12):108-113.[44]鄭磊.數字治理的效度、溫度和尺度[J].治理研究,2021(2):5-16,2.
The Components and Mechanism of Digital Supervision in Governing Grassroots \"Micro-corruption\":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Based on Multiple Cases
Cheng Xueru Pang Xi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Abstract:\"Micro-corruption\" isa thorny issue in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igital supervision has bexome a new form of solving micro-corrup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era of big data.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is practical process is a key issue for bridging the \"last mile\" of supervision and adv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Based on 52 typical cases of grassroots digital supervision in China,the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and refine an explanatory model for effctive governance of grassroots \"micro-corruption\" through digital supervis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grassroots digital supervision emerges under the joint influence of four key factors:higher-level impetus,innovation diffusion,endogenous demand,and technology-driven elements.By activating the collborativ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improving the supply of institutional systems,shaping the digital supervision space,and innovating grassroots supervision methods, structural empowerment is carried out from four dimensions:subject, space,rules,and methods.Supported by mobilization,incentive,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grasroots digital supervision enables the supervision of micro power to become more collaborative,dynamic,precise,and agile. It thus serves as an effective lever for addressing the persistent challenge of micro-corrup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future,efforts should focus on further improving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digital supervision, 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prevent and mitigate risks related to digital alienation,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 supervision.
Key Words: Digital Supervision; \"Micro-corruption\"; Micro Power; Grassroots Supervision;Grounded Theory (責任編輯:易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