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三大教育主體共同參與,形成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作為主導力量,要充分發揮其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家庭作為基礎力量,要注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社會作為支持力量,要積極參與家校共育,共同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在我國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關乎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更關乎國家的發展與未來。
學校主導:搭建成長的橋梁
學校在家校共育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應積極采取措施加強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和合作。
首先,加強家校溝通。學校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機制,如定期召開家長會、開展家訪等活動,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同時也讓學校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狀態。這樣的溝通機制有助于學校與家庭建立起緊密的關系,為孩子的成長搭建起一座堅實的橋梁。例如,我校開展了“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走進校園,參與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活動。通過這一活動,家長對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同時,學校還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信箱等,及時了解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家校溝通。
其次,引導家長共同制定教育目標。學校應引導家長共同制定教育目標,圍繞孩子的興趣特長,共同制訂孩子的學習計劃,規劃發展路徑,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只有家長和學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例如,在新生入學時,我校與家長共同制定了一份教育目標清單,清單涵蓋了學習目標、行為目標、社交目標等。家長和學校定期溝通、共同評估孩子的成長進度,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育策略。通過共同制定教育目標,家校形成了教育合力,能夠有效助力學生明確方向、健康發展。
最后,學校應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學校可以通過邀請專家開設專題講座等幫助家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學校還可以組織沙龍活動,邀請優秀家長分享育兒心得,引導其他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例如,我校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邀請家長參與,教授家長如何識別孩子的情緒變化,并提供有效的溝通技巧。我校開學前還會組織開設“怎樣引導孩子開展時間管理”的講座,家長們學習了如何引導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家庭盡責:奠定成長的基石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石,為孩子提供了初步的認知框架、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首先,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一是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并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同時,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傾聽他們的內心想法,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二是注重培養孩子的品德、習慣和能力。品德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家長要以身作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孩子誠實、守信、勤奮、向上的品質。同時,家長應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如自律、守時、整潔等,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我校的建議下,家長們制訂了家庭品德教育計劃,包括每周一次的家庭讀書會,討論書中的道德故事;每月一次的家庭勞動日,讓孩子積極參與家庭事務,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動手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家長們普遍反映孩子們在品德、習慣和能力等方面有了顯著提升。三是避免溺愛或過分嚴厲。溺愛容易導致孩子形成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于嚴厲則可能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影響親子關系。家長應在關愛和引導之間找到平衡,讓孩子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學會承擔責任、尊重他人。
其次,家長應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一是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家長要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關愛中感受到溫暖和安全感。家長要關心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之間要和睦相處,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家庭榜樣。例如,我校鼓勵家長在家中設立“家庭角”,放置孩子喜歡的書籍、玩具等,為孩子提供一個自由表達和探索的環境。同時,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交流,關心孩子的興趣愛好。通過這些舉措,孩子們在家中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和支持,親子關系得到了加強,孩子們也更愿意與家長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二是培養孩子感恩、尊重和擔當的品質。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家長應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珍惜家人和朋友的關愛;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不侵犯他人的權益;培養孩子的擔當精神,讓孩子在家庭中學會承擔責任。例如,我校與家庭合作開展“感恩日記”“感恩有你”等系列活動,鼓勵孩子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引導孩子記錄每天值得感恩的事情,從而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組織家庭服務活動,如參與社區清潔、探訪老人等,以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感恩,懂得了尊重他人,并增強了責任感。這些品質的養成對孩子的個人成長和社會適應能力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社會參與:拓寬育人的視野
社會參與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極大地開闊育人視野,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首先,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學校可與企事業單位、社區等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其次,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有力支持。社會支持系統包括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應共同關注家校社協同育人,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政策,提供教育經費支持、教師培訓支持等,促進家校社合作;企業可提供實踐機會、支持學校教育項目等,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社會組織則提供志愿者服務、文化活動等,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其全面發展。
例如,學校與當地科技企業合作,舉辦了“科技活動周”活動。活動期間,學生們參觀了科技企業,近距離了解了科技創新成果。同時,企業專家為學生們帶來了科普講座,有效激發了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另外,學校還聯合某科技公司共同開展了“科技改變生活”主題實踐活動,學生們深入科技公司的研發部門,了解了最新科技產品的研發過程。在實踐環節,學生們分組進行科技小制作,如制作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活動結束后,學生們紛紛表示,這次實踐活動點燃了他們對科技的熱愛,激發了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
此外,學校還與社區合作,組織了環保公益活動。學生們走進社區,向居民宣傳環保知識,并參加了垃圾分類、綠化家園等活動。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提高了環保意識,培養了社會責任感。

四、協同創新:打造共育新模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家校社協同育人,既要堅持協同,還需要不斷創新,打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育人新模式。
首先,教育部門要深人推進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提高教育質量,這是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創新的基礎。一是更新教育觀念。教育部門要引導學校、家庭和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強調全面發展、個性化和終身教育。在此基礎上,推動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評價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新時代的需求。二是提升教師素質。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關鍵,教育部門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培養教育情懷。同時,鼓勵教師參與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充分發揮其在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校可以與高校開展合作,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并設立“教師成長基金”,鼓勵教師自我提升,參與學術交流和教學競賽。三是加強教育科研。教育部門要加大對教育科研的投入,支持學校、家庭和社會開展協同育人實踐研究,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通過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科研小組,負責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研究工作。學校與高校共同申報科研項目,通過科研課題研究,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同時,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分享。通過科研實踐,找到一種適合自身特點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
其次,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是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創新的核心。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共同參與育人過程,建立協同育人機制,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協同育人工作的統籌協調,確保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的有序推進。政府可以推行“家校共育工程”,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成立家校共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投入資源,成立家校共育基金,用于支持家校社協同育人活動。通過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

總之,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任務。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才能為孩子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高敏,宋光輝.“家校社”協同育人研究評述與問題前瞻[J].中華家教,2024(01):13-23.
[2]張文彥,施展.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研究綜述[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23(Z1):116-124.
[3]趙寶偉,童悅.基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家校社協同共育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5,41(05): 1-4+19
[4]王俊磊,路嘉欣.家校社協同共育,點亮青少年成長之路[J].心系下一代,2025(04):51-52.
[5]高爽.家校社協同,構建育人和諧場域[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5,63(04):60.
[6]徐軍蓮.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家校社共育模式構建策略研究[J]教師,2024(3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