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震,教師,物理高級教師,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骨干教師。曾獲得廣東省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一等獎、廣東省論文評比一等獎、全國青年教師教學成果獎、第二屆中國“好老師”、深圳市“好課程”等獎項及深圳市高考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著有《共育的力量:陪學生走過高三關鍵期》,主編及參編著作7部,發表論文60余篇,主持廣東省省級課題“高中幸福力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及多項市級課題。

2012年大學畢業走上講臺至今已有13年,在帶班實踐過程中我不斷更新育人理念、提升專業能力,從初任班主任時采用“兵法”式管理辦法,到走近學生,重視師生關系的構建,再到“幸福力”模型的研究與實踐,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不斷明晰自己的職業使命。
、成長: “煙盒案”引發的思考
實習時,我就對班主任工作比較感興趣,閱讀的第一本班主任書籍是萬瑋老師的《班主任兵法》,書中很多擺平“問題學生”的方法都讓我拍手叫好。正當我滿懷期待準備迎接我的首屆學生時,卻迎來“當頭一棒”,學校并沒有安排我擔任班主任。我找到學生處主任了解原因,主任告訴我,學校還沒有讓應屆生當班主任的先例。
當時我任教的高一(14)班開學一個多月以來,紀律和成績在年級排名倒數。我觀察、對比了(14)班和其他班級,發現(14)班最大的問題是班上有幾個愛挑事的“刺頭”,他們對班風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班主任對此也束手無策。我經常思考,如果我是班主任,我該如何解決班級當前存在的問題?如何“擺平”那幾個“刺頭”?我每天都會找那幾位學生談話,聽聽他們對班級管理的建議,這一切學生處主任都看在眼里。期中考試過后,(14)班班主任向學校請辭,而我“如愿”接手了(14)班。然而,上任第二天,男生生活老師就向我反映,在幾個“刺頭”所在的615宿舍發現了一個煙盒,但他們都沒有承認抽煙的事實。
嘿!樹立我“威信”的機會來了!
正當學生都在看我這位“新班主任”如何“破案”時,作為曾經的國家專利發明者,我決定利用我的“權威性”,給他們演一出“好戲”!我從實驗室拿來了6根試管,分別裝著黃色的氯化鐵溶液。我用沾有酒精的棉花認真擦拭615宿舍6位學生的手指,再放到貼有他們名字標簽的試管中,“嚇唬”他們說:“既然大家都不承認,我們就用科學說話。尼古丁跟溶液是會發生顏色反應的,等結果出來后,可別怪我通報批評。\"不出所料,不一會兒三位參與抽煙的“主謀”就來向我“認罪”了,他們擔心我會上報學校通報處分,懇求我給他們一次機會,并承諾以后一定“改邪歸正”,而我正好抓住他們的“把柄”,告訴他們以后若有再犯將“合并處理”。
這次快速“破案”讓我在學生中迅速樹立了威信。接下來,我將從《班主任兵法》學到的辦法應用到班級管理中,班風班貌迅速改觀,一個月后,班級拿到了“紅旗班級”稱號,期末考試學生的成績超越了6個班級。
身邊的同事都為我巧妙處理“煙盒案”拍手叫好。跟我搭班的趙坡老師是全國知名班主任,他建議我將“煙盒案”寫成文章,《煙盒案》成了我工作后正式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很多閱讀了我文章的班主任同行都為我頻頻點贊。當我還沉浸在被夸獎的喜悅中時,趙老師提出了他的顧慮:“巧施妙計拿下學生確實不易,但可曾想過,我們教書育人,就只是為了擺平學生嗎?”當時的我不以為意,心想,這不正是《班主任兵法》教給我的嗎?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
我繼續沉浸在使用各種“妙計”擺平學生的喜悅中,但當我一出現在教室學生就鴉雀無聲時,當學生跟我說話嘴角都會發抖時,當拍班級全家福沒有學生敢站在我身邊時總有一個聲音在拷問:“擺平學生就是班主任最大的成就嗎?”
二、轉變:班主任應該到學生中去
在閱讀大量的專業書籍、參加班主任交流群的研討后,我漸漸意識到師生關系對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認可“好的關系才有好的教育”的教育觀點。
中國男足首任外籍教練施拉普納曾說過:“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踢球,就往對方球門里踢。”而我認為,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帶班,就應該到學生中去。
到學生中去,要“看見”學生。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個性,班主任要“看見”每一個學生,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
為了提升生生、師生關系,我在班級設置了“夸夸本”,按照學號順序每周由三位學生擔任“主咖”,班級的其他學生會對“主咖”進行夸贊,負責“夸夸本”的學生還會在每天晚自習時邀請值班的科任教師對“主咖”進行夸贊。
小蔡和小賈在高一時是形影不離的閨蜜,然而小賈一次不經意間的“玩笑”讓小蔡產生誤會,兩人從那時開始互相不理對方。高二時,班級的“夸夸本”給她倆提供了冰釋前嫌的“平臺”。
“夸夸本”在班級很受學生歡迎,班上擅長攝影的小柯提出想用相機捕捉每位同學微笑的“幸福瞬間”,我覺得這個提議非常好,于是我把數碼相機放在教室供學生使用,希望通過學生的視角去“看見”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每周末小柯會將挑選好的相片洗出來后貼進“夸夸本”,實現了“夸夸本\"的升級。在高中畢業時,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信封,將貼有他們微笑相片的專屬“夸夸紙”裝入信封,成為學生最特殊的畢業禮物。
到學生中去,要“傾聽”學生。
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犯錯是在所難免的。當學生犯錯時,我會耐心傾聽學生的解釋,讓學生感受到我對他們的尊重和信任,學生的自尊水平提升了,自我要求自然會隨之提升。
在每周的班干部例會和班會課上,我都會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復盤”過去一周班級優異表現和做得不足的地方,并引導學生針對不足提出解決策略,補充完善班級公約。例如,班長提出自習課在沒有老師監管的情況下紀律較差,學生們討論后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由管理能力強的班干部組成紀律管理小組,由相對固定的人員來管理自習課紀律,同時作為班主任的我需要加強自習課的巡視頻率。通過兩周的實踐,班級自習課的紀律問題得到明顯的改善,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氛圍。
到學生中去,要“理解”學生。
學校應該是培養人的地方,但很多時候教育者會以培養“人才”的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當眼里只有“分數”而沒有“人”的時候,教育就會失去應有的溫度。
班上的小林長期存在睡眠障礙,嘗試過各種治療方案和藥物,但效果甚微。高三上學期,他因為失眠問題經常請假,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我建議小林父母帶他去醫院進行檢查評估。醫生評估后認為小林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狀態,同時還有睡眠障礙,建議小林在家休學一年進行調養,定期到醫院進行系統治療。
小林是性格非常要強的學生,無法接受休學的決定,而如果參加高考他的成績可能會給班級、學校“拖后腿”。
小林父母給他請了一個月的假在家調養,但小林的情況非但沒有好轉,還越來越消極。他多次告訴父母,希望能跟同學一起參加高考,高考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了解情況后,我給學校寫了申請,并組織了校領導、小林父母開了“聯席會”,最終在醫生的綜合評估下,同意讓小林回學校復習備考,每周去醫院復診一次。
身邊有很多同事不理解我的做法,但我認為,學生的生命需求比班級成績要重要得多,在學生有需要的時候,班主任應該給予學生溫暖,如果因為成績“拖后腿”而拒絕一位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學生,學生感受到的只會是教育的冷漠,這在學生心中勢必會留下無法抹去的創傷。
在老師、家長、同學的支持和陪伴下,小林最終平穩度過高三,被師范院校的心理學專業錄取,他希望以后能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幫助那些和他一樣遇到“問題”的學生。
三、大賽:提升和展示自我的平臺
通過看見、傾聽、理解學生,我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看到了不同學生的生命需求,在面對小林這樣的特殊學生時,我意識到自己在心理學理論上的不足,于是參與了教育預案研討群里相關心理學主題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積極心理學比較感興趣,因而閱讀了阿德勒、塞利格曼、彼得森、泰勒·本·沙哈爾以及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等人的著作。
趙坡老師在2015年申報深圳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時,發現參與申報的大多是班主任能力大賽的獲獎選手,他建議我重視這個比賽。從2016年開始,我就開始關注這個兩年一屆的大賽,平時注意積累素材。2020年,我通過校賽、區賽、市賽、省賽、國賽選拔,最終把班主任能力大賽各級別的比賽都經歷了一遍,拿到了廣東省一等獎。
在班主任大賽的“成長故事”環節中,我選擇的正是“煙盒案”的故事,這雖然是我當班主任后處理的第一個案例,但卻真正地引起我的反思和轉變,使我從居高臨下“擺平”學生轉變為主動到學生中去。
班主任大賽的備賽歷時近兩年,備賽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專家的指導,提升了專業能力的同時,也開始反思多年班主任工作中處理過的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將比賽中學到的理論應用與實際帶班工作結合起來,形成了“心法式”的班級管理思維和帶班育人理念。
取得一定成績后,我鼓起勇氣申報了深圳市第三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在工作室主持人答辯會上,評委問了我一個問題:“未來三年你準備帶領工作室的成員聚焦哪個方面的研究呢?”我腦海里浮現了小林以及其他幾位像他一樣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學生,結合自己過去幾年在班級管理中對心理學的實踐和思考,我決定將工作室未來三年的研究主題定為“幸福教育”,我希望能和工作室成員們一塊探索出讓學生、教師、家長更加幸福的有效路徑。
四、實踐:提升學生的“幸福力”
積極心理學的眾多研究者和實踐者都提出,“幸福是可習得的能力”。既然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提升的能力,我相信只要將心理學與班級管理有效結合,“心法”定能幫助學生找到通往幸福的路徑,提升學生的“幸福力”。
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五要素(積極情緒、投人、關系、意義、成就)給了我靈感,塞利格曼認為,幸福五要素并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交織的,這五個要素都能促進幸福,但沒有一種要素可以單獨定義幸福。既然幸福的路徑是相通的,只要某個方面得到提升,就會影響整體的幸福感,任何路徑的小變化,都能帶來很大的改變。
我們工作室團隊邀請全國不同地區的4所高中一共1343名學生完成在線詞匯自由聯想任務,初步探索中國的高中生對“幸福力”的概念理解。從學生們提出的高頻詞匯中進行提煉,將“幸福力”分成了自愈力、親附力、專注力、信念力和掌控力,與塞利格曼的幸福五要素相對應。
我所申報的廣東省教育規劃課題順利立項,之后我在班級開設了“幸福力”課程,結合對幸福力5個維度的劃分,一共設計了18節課程(如圖1),通過每周的班會課和第二課堂教給學生提升幸福力的工具和方法,將幸福力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中。
圖1 “幸福力”課程

例如,在“從‘負面情緒’中尋找‘正面意義’”一課中,我教給學生們改寫負面情緒的“工具”,比如“我不想悲傷”,可以改寫為“我需要悲傷,因為悲傷可以提醒我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幫助我不再深陷失去的悲傷里,所以我要運用它讓自己變成一個更懂得珍惜的人”。通過這樣的改寫,學生們開始意識到,每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班級管理中,我會結合“幸福力”課程開展延伸活動,以“透視你的優勢”為例,在新班級成立之初,我就讓學生進行了“優勢品格”的調查,塞利格曼團隊面向全人類設計的優勢品格測試可以通過網站:http://types.yuzeli.com/survey/via240自動生成測試結果。我結合新時代中國高中生的特點,對優勢品格的名詞解釋及問卷題目進行調整,調整后的24種優勢品格名詞如下:好奇、好學、判斷、創造、社會智慧、洞察、勇敢、毅力、真誠、善良、愛、團隊協作、公平、領導力、自律、謹慎、謙虛、美感、感恩、希望、信仰、寬恕、幽默、熱情。
我設計給學生的調查問卷中有24組題目,對應24種品格。例如,在“創造力”品格的問題設計上,我設計的一組題目是“我常常能想出創新又有趣的點子”“我比其他同學更有想象力”,之所以設計兩個題目,是為了提升問卷的“信度”,降低主觀判斷帶來的誤差。問卷的題目采用Likert5點評分法:5分表示“非常符合”,4分表示“符合”,3分表示“既沒有符合也沒有不符合”,2分表示“不符合”,1分表示“非常不符合”,兩個題目的分數總和代表“創造力”這一品格的總得分。學生完成問卷后對24項品格的得分進行從高到低的排序,排名前五的即為自己的優勢品格。在班干部任務分配、生涯規劃、學法指導等方面我會結合學生的優勢品格,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方案,當每個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品格后,我會引導學生結合優勢品格調整自己學習、生活、與人相處的方式。
此外,我還在班級開展了“三件幸福小事”的主題演講活動,每周給學生發放“優勢品格練習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品格,在卡片上寫出最近一周發生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感受到幸福的具體事件,按照“優勢品格 + 具體事件 + 感受”的格式,每周一至周五早讀前各安排一位學生輪流進行“幸福分享”,這個活動培養了學生感知幸福的習慣。
李同學在分享時說道,她的三大優勢從高到低分別是團隊協作、幽默、好學,她擔任紀律委員,上一周調整了紀律管理方案,一周下來班級沒有量化扣分,讓她很有成就感。她為了讓更多同學參與到班級管理中,改變了“命令式”的溝通方式,采用更加幽默的方式和同學溝通,同學也更容易接受,和同學重新構建良好的關系讓她感覺很幸福。上一周她逐漸找到學習的狀態,尤其在知道“好學”是她的優勢品格后,她在學習上更有信心,也比之前更加專注,上周期中考試取得的好成績已經讓她開心了好幾天。
我在班級放置了一個“幸福百寶箱”,每次學生進行幸福分享后就將“優勢品格練習卡”放入百寶箱,在年末進行幸福復盤時可以拿出來重新溫習一遍,學生們在生活中會有意識地創造積極體驗,積累積極素材,讓幸福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團隊結合24項優勢品格的特點,將其創造性地與“幸福力”模型對應起來(如圖2),學生可以結合優勢品格的測試結果,找到對應優勢的“幸福力”,得分最高的維度,就是學生通往幸福的主要途徑。
圖2優勢品格與幸福力模型

回顧自己的班主任生涯,初任班主任時的“兵法”容易將學生置于教育的“對立面”,而主動“到學生中去”則讓我更好地看見、傾聽、理解學生,但面對特殊學生時我意識到自身專業能力的不足,而“幸福教育”則是將心理學與班級管理有效結合,通過“心法”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困惑,提升學生的“幸福力”。我希望能和成長中的學生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學生。當從生命的高度看學生時,看到的是生命的豐富性和走向幸福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