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勞動教育需“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致力于培養學生“勝任現代社會生活的勞動能力”。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修課,要在勞動實踐中培養責任感與創造力。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面臨不少問題,如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單一,與數智時代嚴重脫節等。在人工智能加速替代傳統勞動的背景下,勞動的工具性價值被無限放大,其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生命意義卻逐漸被消解,難以滿足時代對“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需求。因此,探索數智化時代勞動教育的轉型路徑,成為守護教育本真的時代剛需。
一、數智時代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核:從“技能習得”到“生命成長”的范式轉型
(一)勞動教育的時代性重構:在技術文明中守護人的本質力量
數智時代,“機器萬能論”盛行,勞動形態正經歷著巔覆性變革。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已遠遠超越了“掃地擦窗”的傳統認知范疇,需以生命教育抵御技術異化,喚醒學生對勞動的深刻體悟,重構“勞動即生命存在方式”的認知。曾經,有學生讀《鋤禾》感慨:真笨,為什么不使用機器耕種?這折射出數智時代效率至上導致勞動的文化內涵與生命體驗被剝離的認知困境。現代社會,勞動教育的價值究竟體現在何處?德國哲學家阿諾德·蓋倫曾指出,勞動不僅是維持生存的手段,更是人類“自我確證”的根本方式。換言之,技術越發達,越需要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人的不可替代性”,在雙手創造中錨定生命的主體性價值,勞動教育要“回歸生命成長”。
我們應以勞動為基礎,設計勞動教育課程。例如,以“花”為主體,開展勞動教育。二年級學生在科學課上,調查統計花的品種,探尋花的奧秘;在勞動課上,學習了解可食用和藥用花,以及藥膳的制做方法。在美術課上,結合花的對稱性等數學知識,學習制作手工花,并運用學過的搭配知識,搭配出不同的花束,送給自己最想感謝的人。三年級學生在烘焙課上,用五彩糖珠點綴蛋糕,將草莓切片巧妙拼成花朵…
這些跨學科的勞動實踐,既能獲得技能,又能培養素養,引導學生感知勞動作為情感表達與生活創造的本質。在技術理性主導的時代背景下,它們守護著勞動的人文溫度,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真切體驗到“人的力量”一那種用雙手創造美好、用汗水澆灌希望的生命質感,實現了從技能掌握到生命體驗的躍升,讓勞動教育也回歸到育人本源。
(二)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融“知”“情”“意”一體
勞動教育貫穿認知建構、情感體驗、價值認同的完整心理過程。在“今日我當家”項目中,學生以150元預算安排家人一天的飲食。從列菜譜、比較價格,再到親自掌勺烹飪,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家人的生活,學會換位思考。有學生在周記中寫道:“當我站在菜市場不知所措時,我忽然理解了媽媽的不易一一原來一日三餐都飽含著用心。”這種從“認知”到“體驗”再到“共情”的遞進過程,正是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價值所在。它讓學生深刻理解“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含義,在家務勞動中共情家人日常的付出與責任,體會“合作與分工”的重要性,明白“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最終將外在的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覺的價值追求。
(三)勞動教育的課程定位:融合性、實踐性與生活性的三重特質
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部編版語文課本中的《臺階》《老王》等作品,生動地詮釋了勞動者的精神;而勞動實踐又能為寫作提供豐富鮮活的素材。在設計勞動教育課程時,應始終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關注學科融合性。將勞動教育與語文、科學、藝術等學科有機結合。例如,在“廚藝大比拼”項目中,學生既要化身大廚或烘焙師制作美食,又要用相機記錄作品,還要憑借語文功底為菜品或甜品取一個吸引人的名字,并用文字詳細展示制作方法。
二是注重活動實踐性。堅決避免“畫餅”式的理論教學,確保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參與勞動。以“今日我當家”項目為例,與家長約定,不以“浪費物料”或“做事磨蹭”為由剝奪學生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全面負責一天的家庭生活安排,包括飲食和外出活動的規劃。
三是設計要體現生活性。引導勞動教育向家庭、社會延伸。開展“節日紀念照”活動,要求學生在傳統佳節期間拍攝全家福、策劃節日大餐菜譜、完成全屋深度清潔等,讓勞動從學校的“規定動作”轉變為融入家庭生活的“必選動作”。
、班級勞動教育創新實踐:構建“三維立體”的勞動教育生態
(一)課堂教學:在多學科間架起勞動教育的橋梁
課堂是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低年級勞動課以花為媒介,開展手工花制作;語文課引導學生查找與“花”有關的經典古詩詞,仿照課文兒歌《彩色的夢》創作兒童詩。英語課以不同國家的國花為切入點,通過多種趣味認讀活動,讓學生識記不同國花的花名和文化內涵,繪制思維導圖展示不同國花的“花語”。美術課借助繪畫、手工、剪貼等,以花為元素設計心中美麗的花園。高年級數學課安排相關計算問題,如紫荊花期、三角梅高度等,讓學生用條形圖丈量春天,用數字講述城市故事。道法課引導學生為校園綠植定制“法治身份證”。這些課程聚焦手工制作、數據統計等技能習得,通過跨學科融合培養文化理解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初中階段學科教學可滲透勞動教育。語文課在教授《臺階》這篇課文時,可設計“觀察工作時的父親”實踐作業,讓學生觀察父親的日常勞動姿態,并撰寫觀察日記。有個學生跟隨開網約車的父親跑了半晚夜班后寫道:“爸爸筆直的身姿,像老電影里一板一眼的軍人,他的‘背影’是被生活打磨出的堅韌線條。”這種學科融合設計,既讓學生掌握了觀察與寫作技能,更讓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理解勞動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在文字創作中感悟勞動的精神價值,實現從知識學習到生命體驗的升華。
(二)班級管理:讓勞動成為班級生活的“精神黏合劑”
勞動是營造班級共同體的有效方式。在班級管理中,推行“崗位責任制”,除了傳統的衛生委員、值日小組等崗位外,還增設“綠植養護師”“節能小衛士”“箱柜整理CEO”等20余個崗位,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專屬的勞動職責。
曾經有一位性格孤僻的學生,難以融入集體。為了幫助他,學校安排他擔任“圖書整理專員”和“班級光明大使”,負責圖書角整理以及開關燈和空調的工作。此后,他每天都積極主動地整理圖書角,認真管理空調的使用。同學們開始主動與他交流,漸漸地,他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德育考核分”制度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學生通過各種勞動項目積累積分,兌換“作業免批券”“個性化獎狀”等獎勵。曾有學生為了兌換“孫穎莎鑰匙扣”,一個學期都認真地整理班級工具架。當她拿到鑰匙扣時,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
勞動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從“完成任務”進階到“心靈成長”,更能助力其實現“完整人格”的價值塑造。在此過程中收獲的責任感與成就感,遠比任何獎品都更具價值。
(三)社會實踐:在真實情境中培育勞動精神
(三)構建家校社協同的勞動教育共同體
勞動教育的場域不應局限于校園。帶領學生走向田間,讓他們在泥土中感悟“力耕不欺”的真諦;組織疊被、烹飪創意、套被罩等生活技能競賽,以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安排燈籠制作、窗花剪裁、植物扎染手作等傳統技藝學習,讓學生體驗非遺傳承的魅力;鼓勵家庭協作勞動,如為家人制作美食,以實際行動詮釋孝心與擔當。這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多元勞動樣態,形成對“勞動”更全面的認知:勞動不僅是“光榮”的象征,更是需要勇氣、智慧和毅力的“奮斗歷程”。
每年寒暑假及環保節期間,學校都會組織“勞動挑戰賽”,設置“廚房達人”“收納高手”“舊物改造師”“環保達人”等多個項目。一位女生將廢舊牛仔褲改造成書包,贏得了同學們的稱贊,在班級掀起“舊物新用”的實踐熱潮。這類勞動實踐打破了學科壁壘,將勞動教育與知識學習相融合,助力學生感受勞動的創新價值,實現從“技能掌握”到“自我實現”的認知跨越,有效推動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勞動教育的未來思考:在堅守與創新中尋找平衡點
(一)警惕勞動教育的“形式化”陷阱
當前,部分勞動教育存在“拍照打卡”“面子工程”等問題。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打掃衛生很積極,可回到家房間卻雜亂無章,無處下腳。”這警示我們:勞動教育不是一次性的“體驗課”,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生活的“必修課”。只有當勞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才能真正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育人目標。
(二)把握勞動教育的“適度性”原則
勞動教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避免走向“苦行僧式”的極端。在設計勞動任務時,應根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層安排:小學低年級以個人生活起居為主要內容,如整理書包、個人衛生等;中高年級以校園勞動和家庭勞動為主要內容,包括學做飯等自理勞動;初中年段兼顧家政學習、校內外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開展職業啟蒙教育,初一初二側重“班級服務”,參與班級管理和校園活動組織;初三則逐步參與“社會公益勞動”,如社區志愿服務、環保實踐等。同時,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對勞動成果進行多元評價。
勞動教育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學校應定期舉辦“家長課堂”,加強與家長的交流;與社區緊密聯系,建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與社工合作安排學生志愿者活動;與公益單位合作,幫助學生進行職業體驗,如擔任地鐵引導員等。通過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
(四)創意深耕技術與人文平衡的勞動教育
數智技術為勞動教育帶來了革新的契機。VR技術突破了傳統實踐教學的時空限制;大數據分析精準追蹤學生的勞動行為數據,為個性化評價提供科學依據,顯著提升了勞動教育的實施效率與評價精準度。
數智技術也為勞動教育帶來了挑戰。若過度依賴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可能導致學生勞動實踐能力弱化;機器代勞常態化或引發“勞動必要性”的認知危機,使學生忽視體力勞動的價值;算法評價僅關注效率指標可能導致扭曲勞動教育的本質。
對此,需明確技術作為“輔助工具”的定位,堅守勞動教育的育人初心,警惕技術異化對勞動精神“以身體之、以心悟之”內核的消解,避免以虛擬體驗替代真實勞動。
數智時代的勞動教育,本質是一場人與技術的對話:我們既要擁抱技術變革帶來的教育創新,更要守護勞動教育的人文根基。當學生能夠在勞動中學會擔當,在汗水中懂得感恩,在創造中感受幸福,才能在技術狂飆中成長為“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愛”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朱志勇.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和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08):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