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帶的新一屆初三畢業班中,有一位性格大大咧咧的女生小文(化名)。她外表張揚、略顯叛逆,成績和行為表現中等偏下。起初,我們相處“和諧”,雖然她偶爾上課遲到、不交作業、不認真聽講,但她還算“配合”。
直到有一次,在周一上午的第二節課上,她趴在課桌上睡覺。我走到她身邊叫了她一聲,她假裝沒聽見;我于是推了她一下,她很生氣,抬頭瞪了我一眼。那時,我沒有理她,繼續上課。課后,還沒等我去找她,她就找到班主任說肚子很疼要回家。班主任也沒多想,便給她開了出門說明,讓她回去了。
到了中午飯后,班主任突然打電話給我,說小文回到家大哭大鬧,還在手腕上用小刀自殘,割了一道道的血痕(據了解,她的這種極端行為不是第一次發生)。她爸爸打電話給班主任,質問班主任其女兒在學校受了什么委屈,并要求調出上午班里的監控給他看,同時還讓班主任轉告我:“為什么要打她的女兒?”“為什么當她睡覺時要去推她?”他要求我給出交代,否則他下午將從外地趕回學校處理。
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于是立刻向班主任說明了當時的情況,并了解了該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等。據班主任介紹,小文來自單親留守家庭,由爸爸監護。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平日生活由爺爺照看。初步了解情況后,我從班主任那里獲取了該生和她爸爸的聯系方式。
接著,我撥通了小文爸爸的電話,想向他解釋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沒想到,當我自報家門后,他直接發難:“你是什么老師?我女兒上課睡了一會兒覺,你就打她?我要查監控,你馬上給我發過來!否則我下午就趕回來…”我聽后非常生氣,但還是冷靜下來,告知他事情的經過,并表明我的態度。他在電話那頭火氣依然很大,還想說什么,我打斷他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理解你此刻的心情,但你只是聽了你女兒單方面的說法。請先冷靜一下,等情緒平復后,我再跟你聯系。”說完,我掛斷了電話。
掛斷電話后,我覺得自己被冤枉了,心里很不舒服。細想一下,解鈴還須系鈴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我,而小文爸爸的情緒又與小文有關。于是,我決定撥打小文的電話,與她溝通。
我問:“小文,我是孫老師,怎么回去了?聽班主任說你心情不好,我就給你打這個電話了。”
她沒接話,估計沒料到我會直接打電話給她,還沒反應過來。趁她還沒接話,我繼續問道:“不會是上午我把你叫醒后,你怪我了吧?”
她連忙說:“不是的,老師。不過我確實心情不好。”
聽到這句話,我心里有了底。于是我說:“我也想到了,孫老師平時那么關注你、關心你,你怎么可能生我的氣呢!”
接著我問:“你現在心情好些了嗎?”
她回答:“嗯。”
我繼續問:“那你能告訴我是什么原因讓你心情不好呢?”
她說:“在上課前,我和同學鬧了矛盾…我感到很生氣,就趴在桌上,不是在睡覺。上課時你又推了我一下,我更生氣了,就跟班主任請假回家了。”
我繼續追問:“那你爸爸是怎么知道這件事的呢?”
她回答:“我回家后,躲在房間里哭。爺爺過來問我怎么了,我當時生氣地告訴他,課上老師打我!可能是我爺爺打電話告訴他的吧!”
我接過話說:“哦,原來如此!老師向你道歉,當時我并不知道你不是在睡覺,我只是想提醒你要認真聽課,所以推了你一下,那是我的錯。但我到底有沒有打你呢?”
她回答:“沒有!”
我接著說:“那好,老師相信你當時說的是氣話。但你知道事情的后果有多嚴重嗎?你爸爸說他要馬上從外地趕回來,找我問罪。”
她很快回應道:“那我馬上打電話跟他說清楚,讓他不要回來。”
我說:“那好,趕快跟你爸爸解釋一下,老師相信你能處理好這件事!”
她說:“好的,老師,對不起!”
我們的通話結束了,一場誤會也隨之化解。
事后,我更加關注她了。畢竟她的家庭不完整,支持系統薄弱,而且正值青春期,情緒起伏較大,如果我們不加以干預和正面引導,而是由她任性發展,不知道會在什么時候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我利用每周學校課后服務時間找她聊天,交流溝通,提供心理疏導,指導她如何處理與同學、老師之間的關系,幫助她解決在生活與學習上遇到的難題,讓她樹立自信,堅定人生信念。
反思以上事件的整個過程,教師完全可以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和擴大。試想,如果小文一口咬定是我打了她,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幸運的是,這只是一次誤會,但誤會背后暴露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反思。
1.關愛潤心,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從課任老師的角度來看,如果當時我能在課堂上暫停1~2分鐘,了解她不聽課的原因,給予她更多的關心,就不會導致事件升級;從班主任的角度,如果班主任細心觀察到她的情緒,核實情況后再同意請假,也不會導致后續事件的發生。顧明遠教授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正是因為我平時關愛該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得這次事件得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共同培育,需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
小文從小因家庭中愛的缺失和放任,導致她心理脆弱。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給予關注、關心、支持與幫助,她就不會那么敏感和小心翼翼。作為班主任和課任老師,我們應該做好特殊家庭的家訪工作,主動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并指導家長如何更好地關心和愛護孩子。
3.積極向善,發現并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學習及生理、心理變化等。我們眼中不能只有分數,更應利用學科知識去育人,以文化人。在一次課后服務中,我無意中發現她非常喜歡泥塑,構思精巧、手工細膩,捏出來的作品栩栩如生,于是大力表揚了她。后來,她參加區里的手工勞動比賽獲得了一等獎,高興得手舞足蹈。在校運動會的開幕式上,她主動申請代表班級表演,為班級爭光,并特意叮囑我要觀看她的表演。我告訴她,老師不僅會觀看,還會在朋友圈分享…
4.抓住源頭,妥善處理偶發事件
當時,我接到班主任的電話了解事件情況后,應該調整溝通的順序,第一時間聯系學生,而不是先打給家長。家長并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只是被沖動情緒所裹挾,此時與之溝通,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如果家長來到學校鬧事,不僅會給學校和老師帶來不良影響,還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打擊,讓她難以面對學校、老帥、同學。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妥善處理家校關系,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5.做好橋梁,班主任需協調好課任老師與家長的關系
事后,我還了解到事件升級的另一個原因是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不暢,導致家長情緒波動過大,進而使事件升級。由于班主任是第一次擔任班主任,經驗不足,未能及時處理好此事,未能表明學校的立場和她自己的立場,也沒有從保護課任老師的角度處理問題。幸運的是,當她處理未果后,第一時間告知了我,避免了事態進一步惡化。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學校開展課后服務模式研究”(課題編號:E/2022/3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