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愛國主義教育主要集中于學校層面,家庭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相對薄弱。班主任作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橋梁和紐帶,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
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青少年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青少年面臨著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增強文化自信,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
家庭教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生活化和持久性等特點,能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滲透,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感。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能將愛國主義教育融人生活實踐,使愛國情懷內化為孩子的自覺行為。
當前,家庭教育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存在諸多不足。許多家長對愛國主義教育重視不夠,將其視為學校的責任;部分家庭缺乏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單一;還有的家庭受功利主義思想影響,忽視了價值觀的培養。這些問題的存在,凸顯了班主任介入和指導的必要性。
、班主任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意義
班主任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人家庭教育具有多重意義。首先,從學生發展角度看,家校協同的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使學生在學校和家庭兩個環境中獲得一致的價值觀引導,有利于愛國情感的持續培養和鞏固。研究表明,家校教育一致性越高,教育效果越好。
其次,從家庭教育提升角度看,班主任的指導和幫助可以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許多家長雖然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意愿,但缺乏專業知識和有效方法。班主任可以通過家長會、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家長傳授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最后,從班主任專業發展角度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其專業能力的體現。通過這項工作,班主任可以深化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解,提高家校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進而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同時,這也是班主任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途徑。
三、當前家庭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
通過對當前家庭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家長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知不足,許多家長未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行,忽視了對孩子價值觀的培養;其次,教育方法單一,大多數家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僅限于觀看愛國影片或參觀紀念館,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持續的引導。
此外,還存在家校銜接不暢的問題。學校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往往沒有得到家庭的延續和配合,導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時,部分家長自身愛國意識不強,難以給孩子做出良好示范。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愛國主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效實施。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包括: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多元化帶來的沖擊,應試教育導向下對德育的忽視,以及缺乏有效的家校合作機制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班主任發揮其專業優勢,積極引導和幫助家長開展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班主任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三微”實踐路徑
(一)打造沉浸式愛國教育“微場景”
班主任通過系統規劃家庭文化空間建設,為愛國主義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
1.家庭文化角建設。家庭文化角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班主任需指導家長合理規劃家庭空間,設置以下功能區:
圖書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推薦分級讀物,并提供閱讀指導建議。例如,低年級學生可以閱讀《我的祖國》繪本、《雷鋒的故事》注音版等,班主任可建議家長采用親子共讀的方式,引導孩子觀察畫面、分享感受;中高年級學生可閱讀《紅巖》《長征的故事》等書籍,班主任可鼓勵學生撰寫讀書筆記,并在班級開展故事分享會(見表1)。
表1愛國主義讀物分級推薦表

文化墻:指導家長與孩子共同制作“家國成長時間軸”,記錄家庭與國家重大事件的聯系。例如,可以記錄孩子出生年份的國家重大成就、家庭參觀紅色景點的難忘經歷等,讓孩子直觀感受個人與國家的緊密聯系。
榮譽欄:展示學生的愛國主題作品、活動證書等,如“我向國旗敬禮”繪畫、志愿服務證書等。班主任可定期評選“愛國小先鋒”,并在班級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激勵更多家庭參與。
2.家庭特色主題日活動。班主任可指導家庭圍繞三大文化主題一中國傳統節日、節氣文化和重要紀念日,每月設定一個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日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自然融入傳統文化體驗與生活實踐。具體活動示例如下:
(1)中國傳統節日主題活動。結合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主要傳統節日設計活動。例如,春節期間開展“家國同慶·幸福年”活動,組織貼愛國主題春聯、剪窗花、包餃子、觀看春晚話家國、拍攝全家福,感受團圓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清明節組織“緬懷先烈·敬英雄”活動,參與祭掃英烈、閱讀英雄故事、制作英雄卡或手抄報,傳承紅色基因等。
(2)節氣文化體驗活動。依托重要節氣如春分、秋分、冬至等開展活動。例如,冬至時節開展“溫暖冬至·情意濃”活動,通過包餃子、煮湯圓了解民俗,講述“數九”故事,并結合關愛社區老人或特殊群體送溫暖行動,傳遞互助精神與社會溫情。
(3)重要紀念日實踐活動。緊扣學雷鋒紀念日、國際勞動節、建黨紀念日、國慶節等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紀念日設計活動。例如,建黨紀念日(7月1日)舉辦“黨的光輝照我心”活動,參觀紅色基地、觀看黨史紀錄片、繪制“我心中的黨”手抄報或共讀黨史故事,增進愛黨情懷。
班主任需提前通過班級公眾號或家長群發布月度活動方案及資源包(含學習資料、模板、安全提示等),以鼓勵家庭記錄活動過程。活動結束后,及時組織分享會,展示活動成果、交流心得體會,營造互動氛圍,鞏固教育成效。
(二)開發體驗式親子實踐“微課程”
班主任需設計系統化的親子實踐課程,構建“認知一體驗一踐行”的完整教育鏈條,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1.課程體系設計。愛國主義教育親子課程體系主要涵蓋以下三種類型。
(1)認知課程。課程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成就。例如,可舉辦“家庭紅色故事會”活動,邀請祖輩講述親身經歷的歷史事件,讓學生感受歷史的厚重;還可以組織“愛國詩詞大會”,親子共同學習背誦經典愛國詩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2)體驗課程。課程旨在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例如,可組織“紅色基地研學行”活動,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參觀任務(見表2);還可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
(3)踐行課程。課程旨在鼓勵學生將愛國情懷轉化為實際行動。例如,可組織“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參與社區公益事業,培養社會責任感;還可開展“家鄉發展小調研”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家鄉建設,提出建設性意見。
表2紅色基地研學任務設計

2.節日主題實踐活動案例。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情懷融入家庭生活,可在國慶節前夕策劃并組織“家國同慶·童心筑夢”主題實踐活動,活動方案如下:
(1)準備階段。發放《國慶知識小手冊》,讓學生了解國慶節的由來和意義。
(2)實踐活動:“我與國旗合個影”創意攝影:鼓勵家庭發揮創意,拍攝與國旗的合影。觀看國慶閱兵并撰寫觀后感:讓學生感受國家的強大,激發愛國熱情。制作國慶主題手工作品,如制作國旗、燈籠等,表達對祖國的祝福。
(3)分享階段:班級舉辦“國慶專題展示會”,展示家庭的活動成果,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4)延伸活動:進行“我為祖國送祝福”視頻錄制,讓學生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祝福。
班主任需為活動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如學習資料、拍攝創意建議、手工制作教程等,并做好活動的組織協調工作,確保活動取得實效。
3.家校協同多元評價。為科學評估“微課程”的實施效果并持續優化,班主任還應建立家校協同的多元評價機制。其核心在于開發并應用《家庭愛國教育成長手冊》,圍繞三大維度進行過程性記錄與評價:文化認知(關注對課程中愛國故事、歷史事件的理解深度)、實踐參與(評估在社區服務、家鄉調研等課程活動中的投入度與質量)、情感認同(觀察日常及活動后對國家象征、成就的態度)。評價過程融合學生自評、家長觀察與教師反饋,注重過程記錄。每學期末召開“家校協同育人論壇”,基于手冊總結課程成效,邀請家長分享實踐心得(如家庭故事會、社區服務引導經驗),并評選“愛國教育示范家庭”。此舉旨在交流經驗、樹立榜樣,形成“實踐一評價一反饋一提升”的閉環,推動“微課程”的持續優化。
(三)打造“身教型”家長成長“微平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班主任需通過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家長的示范引領作用。
1.構建“示范型”家長平臺。班主任依托三大核心平臺系統,全面提升家長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示范引領能力。一是“家長沙龍”,聚焦親子溝通、習慣培養及愛國教育經驗交流,由班主任精心策劃主題與互動形式(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建立線上平臺提供持續支持,深化家校合作。二是“周末公益課”,整合專家講座、工作坊與咨詢服務,提供兒童心理、行為管理及愛國教育方法資源庫,建立家校溝通機制,并通過反饋評估持續優化課程。三是“家長成長工作坊”,直擊愛國教育核心,圍繞“理念提升”(如政策案例解讀)、“言行示范指導”(如愛護國旗、維護國家形象)、“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等主題,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形式,切實幫助家長理解重要性、掌握方法并做到以身作則,顯著提升其教育示范能力。
2.活用“導師型”家長資源。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長群體的專業特長與資源優勢,彌補學校教育的單一性,同時讓愛國教育更具生活氣息和榜樣示范力,我們選拔具有特長的家長志愿者,成立“班級愛國教育導師團”,旨在發揮家長的資源優勢,開展一系列特色活動。例如,歷史教師家長可以開設“周末微課堂”,為學生講解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退伍軍人家長可組織“家庭軍事體驗日”,讓學生感受軍人的風采,學習紀律和團隊精神;具有文藝特長的家長可指導學生排練愛國主題文藝節目,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需做好家長導師的遴選和培訓工作,確保活動的高質量開展,并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
綜上,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班主任作為這一過程的關鍵推動者,通過“微場景”“微課程”“微平臺”三條實施路徑,有效促進了家校協同育人。盡管當前存在家長認知不足等問題,但只要班主任積極探索實踐路徑,加強家校協同,形成教育合力,就能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家庭中落地生根。未來,期待更多班主任參與其中,助力青少年厚植愛國情懷,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本文系2025年度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專項科研課題“指向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小學家校共育課程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DDYZX20252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