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之問中,初中班主任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街口。當“雙減”政策與新課標深度碰撞,當00后學生帶著數字原住民的獨特印記走進校園,傳統班級育人模式的“繭房”正面臨時代浪潮的沖擊。中小學班主任思維方式目前存在過于倚重經驗、過于追求確定性、過于強調同一性、封閉化和機械化等主要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已與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等時代要求相脫節,不能滿足創建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班主任隊伍的迫切需求。變革思維是中小學班主任實現高質量專業發展、適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底層邏輯。因此,作為教育家精神的踐行者,班主任唯有以破繭的勇氣直面困境,以重構的智慧革新體系,以領航的擔當培育新人,才能在變革中激活班級育人新生態,讓“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誓言落地生根。
破局:直面深水區,厘清變革之急
(一)傳統班級育人模式的時代困境
在教育轉型的關鍵期,傳統班主任工作模式正面臨三重深層矛盾:其一,應試教育慣性形成“管理繭房”,德育活動常被學科教學擠壓,班級管理中“重分數輕素養”的傾向導致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缺位;其二,數字時代學生認知特征倒逼變革,當00后學生通過智能工具獲取知識、在虛擬空間建構價值觀時,傳統說教式德育的效果衰減明顯,技術應用仍停留在“PPT替代黑板”的淺表層面;其三,單一評價體系引發“成長異化”,部分班級中成績優異學生存在明顯的合作能力缺陷,暴露出唯分數導向下核心素養發展的結構性失衡。這些問題本質上是工業時代教育范式與信息時代育人需求的深層次沖突。
(二)教育變革的時代坐標與理論驅動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確立的核心素養導向與教育數字化戰略,為班主任變革提供了明確方向。研究表明,具備數字思維的班主任所帶班級,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跨學科協作等維度表現尤為突出。這種變革需求在理論層面體現為雙重轉型:既要成為“核心素養的轉譯者”,將抽象的教育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班級育人指標;又要充當“數字時代的領航員”,利用AI學情分析、個性化學習平臺等技術工具,推動教育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敢探未發明的新理”的革新精神與雅斯貝爾斯“靈魂喚醒”的教育哲學,共同構成了變革型班主任的理論基石。
(三)教育家精神的破繭之力
變革精神作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維度,其本質是突破“經驗依賴”的勇氣與重構教育生態的智慧。在班主任專業發展實踐中,那些成功破解“初中生叛逆期管理”“跨學科項目設計”等難題的案例均表明:當班主任將變革精神內化為育人基因,就能在“老辦法失效、新辦法待建”的困境中找到破局點。這種突破不僅表現為管理技術的革新,更體現為教育邏輯的轉換一從“塑造學生”轉向“喚醒潛能”,從“標準化培養”轉向“個性化發展”,這正是教育家精神賦予班主任的核心競爭力。
二、重構:聚焦關鍵點,探索變革之徑
(一)育人目標的系統性重構:從分數符號到完整成長
核心素養導向的育人目標重構,本質是對“培養什么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時代回應。傳統班級目標過度聚焦學業成績,導致學生發展的片面化與工具化。變革型班主任可以將核心素養轉化為具象化的班級成長指標體系。如設立“批判性思維勛章”,鼓勵學生針對每日所學提出疑問,每周總結提交課堂質疑報告;創建“合作領導力存折”,很多班級在日常管理中都會實行小組積分制,可以通過積分存折記錄學生在小組項目中的角色貢獻;開發“社會責任感檔案”,追蹤學生社區服務實踐軌跡。更具突破性的是“校園提案大賽”等實踐,學生需組隊調研真實問題并提交解決方案,這種將“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等素養轉化為可觀測行為的設計,使班級目標從“應試競爭”轉為“全人發展”。
(二)育人方式的創新性重構:在真實情境中培育未來能力
鑒于開放教育學生的特殊性,班主任要勇于突破傳統育人方式的局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辟新的育人路徑。變革型班主任可以基于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將班級視為“學習者共同體”,通過平等對話與協作互動,重構師生、生生關系。這種模式可以打破傳統班級的“權威一服從”結構,建立基于信任與賦能的新型教育生態,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性、責任感與社交能力。如打破傳統班干部制度,通過建立“班級議事會”自治體系,構建“共生型班級”一通過崗位契約制實現管理角色全覆蓋;創設的“錯誤銀行”機制允許學生申請試錯額度,在約定范圍內的失誤只需提交改進計劃即可免責。因此,強化愿景管理可以增強班級的管理定力,使班級建設的方向更加明確,學生班級行為更加自覺,我們的班級管理也會更加從容和有效。
(三)評價體系的科學性重構:讓成長軌跡可見可感
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突破了傳統唯分數評價的局限,體現了發展性評價理念。通過過程性評價與增值性評價的結合,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軌跡,不僅關注“學生學會了什么”,更重視“學生如何成長”,為因材施教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與發展動力。我校一名班主任構建的“成長銀行”評價系統包含三維度能量幣。其中,“認知發展幣”包括學生課堂深度參與、創造性作業等項目,“社會情感幣”包含合作貢獻、志愿服務等項目,“自我管理幣”則側重時間規劃、情緒調節等項目。在班級每月舉行的“能量兌換儀式”中,學生可憑積累的能量幣兌換“校長午餐券”“座位選擇權”等個性化獎勵。更重要的是建立“增值評價雷達圖”,通過縱向數據對比,清晰呈現每個學生在特定維度的進步幅度。這種評價改革讓教育回歸“關注人”的本質,實現評價對成長的賦能功能。
三、領航:賦能新未來,彰顯變革之利
(一)班主任的專業躍遷:從管理者到教育設計師
當變革精神融入育人實踐,班主任的角色正從執行指令的班級管理者蛻變為創造教育可能性的成長設計師一—這種轉變源于教育邏輯的根本轉換:通過將核心素養轉化為個性化育人方案、用數字工具重構學情分析方式、以跨學科項目激活學習生態,班主任逐漸掌握“看見每個學生獨特性”的專業能力。在日常教育中,無論是設計“階梯式小目標”幫助學生突破學業瓶頸,還是創設“錯誤銀行”機制保護探索勇氣,抑或鏈接社會資源拓展成長視野,班主任都在以創造性實踐重新定義教育的邊界,這種專業尊嚴的獲得,本質上是對“教育即喚醒”使命的主動踐行。
(二)學生的成長進步:在變革中孕育核心競爭力
變革型教育對學生的影響,體現在超越分數的終身發展能力的培育一當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通過“議事會”自主制定手機使用公約時,自我管理與責任意識正在扎根;當多元評價體系用“進步曲線”記錄其從“不敢質疑”到“主動思辨”的蛻變時,內在成長動力被真正激活。這些變化的深層意義在于:教育不再以“塑造標準化人才”為目標,而是通過提供試錯空間、搭建展示平臺、鏈接真實場景,讓每個學生在發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自然生長出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
(三)教育生態的未來圖景:成為孕育創新的熱帶雨林
當班級從“知識灌輸容器”轉變為“成長共同體”,教育生態便具備了自發生長的活力一教室空間被重構為“學習空間站”,創意工坊與辯論擂臺并存,學生可通過項目成果展等多元形式展現學習所得;育人場景延伸至社區非遺館與企業實驗室,讓學習在真實情境中發生;評價方式從“打分排序”變為“成長敘事”,每個學生的獨特性都被看見。這種生態的價值不僅在于培養出具備創新思維的個體,更在于構建了“允許差異、鼓勵探索、包容失敗”的教育文化。當越來越多的班級成為這樣的“熱帶雨林”,教育便真正實現了從“流水線生產”到“多樣性生長”的轉型,為社會培育出既能深耕專業又能跨界創新的未來人才,這正是“躬耕教壇、強國有我”在基礎教育領域的生動實踐。
班主任以變革精神激活班級育人新生態的過程,本質是教育本質的回歸之旅一一從知識灌輸到價值引領,從行為管控到潛能喚醒。當“破繭”的勇氣、“重構”的智慧與“領航”的擔當融為一體,班主任便成為教育變革的中堅力量。在這個過程中,變革精神的終極意義不僅在于解決當下的教育困境,更在于堅守教育的初心:無論技術如何迭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追求。讓我們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在班級育人的方寸天地間,培育面向未來的參天大樹,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民族復興的續航者,這正是班主任弘揚變革精神的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1]朱旭.變革思維:中小學班主任專業發展的底層邏輯[J].中小學班主任,2024(13):21-24.
[2]鐘桂玉.“三全育人”理念下開放教育班主任工作的變革與突破[J].現代職業教育,2025(09):161-164.
盧凌江蘇省常州市勤業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曾獲長三角地區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