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特別是寄宿制小學生,不僅面臨這一階段身心快速發展帶來的生理和情感變化,還要適應遠離父母、融入新集體等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因此,加強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的重要職責所在。主題班會活動作為班級教育的主陣地,以其靈活多樣的形式和濃厚的互動氛圍,成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
寄宿制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在親子關系方面,寄宿制小學生長期與父母分離,容易產生孤獨、失落、安全感缺失等問題。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對父母依戀需求強烈,分離焦慮表現更為突出。他們渴望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卻只能通過電話、視頻與父母交流,無法與父母親密接觸,內心倍感孤獨。很多學生表示,最讓他們懷念的是“媽媽做的飯菜”“爸爸講的睡前故事”,對家的思念時時縈繞心頭。一些內向、敏感的學生遇到問題時不愿與人傾訴,只能默默承受思念之苦,負面情緒不斷累積。也有的學生因無法及時獲得父母的鼓勵和肯定,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進而對學習和生活喪失信心。部分學生為引起父母的關注,會采取一些消極的應對方式,如無理取鬧、違紀搗亂等。
在人際交往方面,寄宿制小學生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面臨全新的集體生活,人際關系問題凸顯。一方面,寄宿制小學實行全日制管理,學生需適應嚴格的作息時間表,時刻遵守紀律,還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共處,分享有限的空間和資源,磨合彼此的生活習慣。低年級學生普遍同理心不足,容易因一些瑣事產生矛盾,如吵架、打鬧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從過度呵護的家庭環境突然進人陌生集體,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和禮儀,不懂得如何與同學相處,常表現出孤僻寡言或唐突冒犯,引起同學反感,難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部分內向、自卑的學生,更是難以融入集體,經常獨來獨往,雖渴望友誼卻又止步不前,產生孤獨、自卑等消極情緒,人際交往問題成為他們的心結。
在學習適應方面,寄宿制小學生面臨新的學習環境和更高要求,學習壓力陡然增加。首先,他們離開了熟悉的家庭學習環境,進入學校與他人一起學習,環境變化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宿舍環境嘈雜擁擠,不如家中學習環境安靜舒適,容易分心走神。其次,學習節奏加快,作業量增大,遇到不懂的問題時無法立即得到家長的輔導和鼓勵,學習壓力急劇上升。再者,缺乏父母的直接監督,部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自控力較弱,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沉迷電子游戲或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對于那些學習方法不當、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效果往往不佳,在考試中經常處于下游,備受打擊,容易產生挫敗感、自卑感。
二、以主題班會強化寄宿制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把握學生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班主任可通過主題班會活動來引導學生。例如,開展“做情緒小管家”主題班會,通過情境模擬等形式,讓學生學會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情緒失控傷害他人。活動中,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學會用同理心對待他人,在沖突中學會體諒、包容。對于交往障礙較為突出的個別學生,班主任還要進行個別輔導,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其學習基本的交往禮儀和技巧,鼓勵其主動融入集體。
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共性需求。據調查發現,在適應新環境、處理人際關系、學習自我管理等方面,寄宿制學生面臨普遍的困難和挑戰。班主任要圍繞這些共性問題,組織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班會活動。例如,通過“我的煩惱樹”游戲,讓學生畫出自己的“壓力樹”,借此表達內心的困惑,并在小組內交流分享化解之道。又如,開展“寢室一家親”主題班會,組織寢室成員一起擦洗桌面、整理內務,在分工協作中增進友誼。活動后,班主任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分享在合作中獲得的快樂和感悟。調查顯示, 85% 的學生表示在活動中加深了對舍友的了解,有效增進了彼此的友誼; 90% 的學生認為此類活動有助于營造團結互助的寢室氛圍。通過數據分析,班主任可驗證主題班會策略的實際效果,并有針對性地改進活動方案。建議學校定期開展此類主題班會,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長期跟蹤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成長狀況,從而全面評估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啟示我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智力優勢和興趣特長。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背景等,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如針對性格內向的學生,可設計“悄悄話時間”活動,鼓勵在一對一談心中敞開心扉;而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可利用班會時間開展“學習加油站”活動,傳授有效的學習技巧,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二)創新班會形式,寓教于樂
班主任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活動,引導學生學習交往技巧,提升社交能力。例如,開展“做情緒的小管家”主題班會,通過情境模擬等形式,讓學生學會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情緒失控傷害他人。
主題班會要充分調動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才能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傳統說教式的主題班會往往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開展生動活潑的主題班會提供了啟示。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多元智能,使其在參與和體驗中獲得心理素質的提升。角色扮演是行之有效的班會形式之一。學生通過扮演不同角色,代人對方處境,學會設身處地思考問題。如在“打開心靈之窗”主題班會活動中,學生分別扮演“傾訴者”和“聆聽者”角色,練習溝通、玲聽、理解的技巧。角色互換后,學生分享在不同角色中的心理感受,學會用同理心對待他人。例如,某學校開展的“我是小小調解員”主題班會,讓學生模擬調解矛盾沖突,在角色體驗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此外,班會形式還可與音樂、美術、朗誦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多管齊下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某校開展的“演繹心靈劇本”主題班會,引導學生自編自演心理成長故事,以學生喜愛的形式講述心理健康知識。學生們輪番上陣,用最熟悉的語言表達心中的感悟,在劇本創作中實現自我教育。當然,創新班會形式的關鍵在于轉變育人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要尊重學生的意愿,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和提升,這就要求班主任放下傳統的說教者角色,化身為學生心靈成長的引路人,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與學生平等交流,積極回應學生的心理需求,最終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發揮班集體作用,營造溫暖港灣
班主任要精心設計以學習適應為主題的班會,引導學生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策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例如,開展“學習達人秀”主題班會,邀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分享學習經驗,交流學習心得。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及時予以鼓勵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班主任要開展一對一學習幫扶,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其克服學習困難,重新樹立學習信心。
首先,要充分發揮班干部的引領示范作用。班主任要選拔熱心公益、樂于助人的學生擔任班干部,讓他們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來。例如,某校以“送你一束陽光”為主題,組織心理委員開展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心理委員與心理困擾較重的同學結成幫扶對子,通過日常交流、學習輔導等方式,給予幫扶對象心理關懷。在此過程中,心理委員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有效鍛煉和提升。
其次,班會要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獲得認可的舞臺。杜威的教育理念強調“做中學”,旨在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我驕傲,我閃光”主題班會,就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學生自愿報名,展示獨特的才藝:有的彈奏優美的鋼琴曲,有的朗誦感人的詩歌,有的分享精巧的手工作品那一刻,每個學生都熠熠生輝,成為聚光燈下最耀眼的明星。在同學們的掌聲和贊美中,他們的自信心得到增強,自尊感油然而生。
最后,班會要搭建師生、生生交流的情感紐帶。寄宿制學生需要來自集體的關愛與溫暖。班會則是他們抒發情感、獲得支持的心靈港灣。例如,某校以“吐露心聲”為主題,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零距離”座談。學生們圍坐在一起,圍繞成長中的苦與樂暢所欲言,現場氣氛熱烈而溫馨。師生交流中,彼此間的隔閡逐漸消除,心靈漸漸靠近。學生敞開心扉說出埋藏已久的心事,班主任則耐心傾聽,送上關懷和鼓勵。那一刻,教室成為他們心靈交流的港灣,每個學生都深切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
(四)加強家校聯動,拉近親子距離
首先,班主任可通過家訪、電話、書信等方式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將學生的在校表現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多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同時,鼓勵家長經常到學校看望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親子活動,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例如,學校可定期舉辦“爸爸媽媽教師節”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學校,與孩子一起上課、用餐、做游戲,感受孩子的校園生活。家長的陪伴能極大緩解孩子的思家之情,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與關愛。
其次,應充分發揮主題班會的獨特優勢,開展“小小信使”等親情溝通主題活動。指導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或錄制一段視頻,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與成長感悟。隨后,班主任將這些信件和視頻轉交給家長,搭建起學生與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收到孩子的來信,家長的內心也會倍感溫暖,親子關系因此更加緊密。此外,班主任還要引導家長給孩子回信,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此外,學校可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邀請家長參加,傳授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例如,以“陪伴是最好的愛”為主題,引導家長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單一的說教和命令方式。此外,學校還可以定期開展親子游戲,如“我們都是藝術家”等,引導親子合作完成藝術創作,在愉悅的互動中增進感情。
綜上所述,主題班會是寄宿制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把握學生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創新班會形式,寓教于樂;發揮班集體作用,營造溫暖港灣;加強家校聯動,拉近親子距離,能夠有效強化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滿足學生成長需求,提升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這對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陽光向上的健康人格,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為推進寄宿制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實踐參考。未來,還需要在豐富班會內容、創新教育形式、完善評價機制等方面,進一步深化探索,不斷提升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寄宿制小學黨史主題特色班會活動模式構建應用研究”(項目編號:GS[2024]GHB048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璇.寄宿制小學舉行黨史主題特色班會活動的有效路徑[J].知識文庫,2025,41(03):44-47.
[2]楊琪琪.農村寄宿制小學校園欺凌行為及防治策略研究——以甘肅省Y縣Z小學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
[3]候雪姣.寄宿制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研究——以沁縣A中心小學為例[D].太原:山西大學,2020.
[4]馮喜壽.農村寄宿制學校校園欺凌預防辦法[J].新智慧,2019(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