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是指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承擔育人責任、協同合作。《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這體現了構建家校社共育格局的重要性。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步融人教育領域,為家校社共育格局的構建注入了新動能,推動了教育領域在思想、要素、治理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在此背景下,我們需要利用數字化手段賦能家校社共育,打破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壁壘,凝聚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力量,形成 1+1+1gt;3; ”的協同育人合力。
一、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的現實挑戰
(一)協同意識淡薄,目標定位模糊
家校社共育本質上是一種共同約束的協同參與模式,具有學校主導、家長主體、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的特點。然而,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三者在協同育人價值理念上存在差異,未能形成統一的目標定位。目標定位模糊導致了共育活動的籠統和泛化,不利于數字化手段賦能家校社共育的順利實施。比如,家長懷著“學而優則仕”的教育觀念,將“考取一個好大學”視為對孩子的唯一期望;不同的社會機構、組織等在參與家校社共育實踐時,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表現出功利主義等傾向。
(二)主體職能錯位,協同邊界失衡
目前,家校社共育實踐仍普遍停留在“合作”層面,導致參與各方關系不平衡,難以有效履行各自的職責。其根源在于,一些參與者對教育責任歸屬的認知存在偏差,在協同育人實踐中僅關注個人利益,導致職能錯位、邊界失衡、效率低下等問題頻現,不利于家校社育人合力的形成,難以應對多樣化的挑戰與困境。一方面,部分家長未能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將“養育”等同于“教育”,認為自己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即可,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協同共育意識淡薄,將自己置身于家校社共育的被動地位;另一方面,一些學校認為部分家長缺乏專業教育理論知識,且工作繁忙,參與協同育人的時間、精力與能力有限,因此將教育視為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從而導致學校的責任被迫延伸,在學生教育中出現越位的現象。
(三)溝通渠道不暢,資源整合不足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家庭、學校、社會提供了多樣化的溝通方式。然而,當前家庭、學校、社會溝通形式單一、溝通時效性不強等問題依舊存在。家、校、社三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在育人工作中出現了各自為政的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庭、學校、社會難以及時溝通和反饋學生的成長情況,也難以實現教育管理的協同效應。此外,三者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衡,流動性差,無法真正以數字化手段賦能多元參與、虛實結合的教育空間的構建,不利于家校社共育格局的形成。
二、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的實踐路徑
在新時代和新形勢下,以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應將“數字化”作為根本出發點,依托明確的育人目標、清晰的主體定位及數字化育人平臺,促使它們協調運作并發揮作用,從而推動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深入發展,切實深化、落實協同育人工作。
(一)明確共育目標,凝聚育人共識
家校社共育應通過三者之間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共同的育人目標。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為落實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格局構建的價值,應將共育目標的設計作為各項工作開展的邏輯基礎,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共育目標,轉變家庭、學校、社會的育人理念,提升協同意識、凝聚育人共識,從而構建協同育人的新格局。
新時代的教育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應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目標為指引,聚焦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設定育人目標,轉變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的價值理念,平衡各方面的價值需求。在明確共育目標的基礎上,要打造數字化宣傳陣地,凝聚育人共識,建立主體間的共同體意識和心理認同,為數字賦能家校社共育格局構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比如,可以利用門戶網站、社交軟件、新媒體平臺等進行線上宣傳,根據不同主體的特點和需求精準推送宣傳信息,幫助家庭、學校、社會在育人過程中明確共同目標和作用,促進家校社共育意識的形成,為構建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依托的協同育人共生體提供有力支持,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有了共育目標,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才能凝聚育人共識,共同以數字化為根本出發點開展協同育人工作,共同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二)明確主體定位,厘清育人職能
學生的成長是一項系統性的教育工程,育在家庭、教在學校、長在社會。一個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明確各方的主體權責至關重要。以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應認識到角色立場差異而導致的育人職能側重點不同。通過促進家、校、社三方共同分擔責任、協同配合,讓三大教育主體在育人方面發揮各自的作用,確保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不缺位、不越位,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1.明晰家庭的主體地位,發揮家庭的情感紐帶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以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應在數字平臺、數字資源等支持下,做好家長指導教育、家校社溝通等工作,以幫助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家校社共育實踐中所承擔的責任,增強家長深刻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比如,可以通過釘釘群、微信群、家長委員會、網絡家庭教育學校等渠道,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系,定期開展家長培訓教育活動,幫助教師認識教育政策的發展動態、豐富家長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切實幫助家長明確自身在育人過程中的職能與作用,提升家長的育人能力,使家長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家校社共育實踐中。
2.明確學校的核心地位,發揮學校的教育主導作用
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系統性與專業性,能夠有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是整個教育過程的關鍵。以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應承認學校教育的主體地位,積極推動課程教學、學習環境、學校管理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系統化、有組織地學習,還能確保學校在課程教學、線上作業批改、在線學習指導等方面履行職責,同時,通過構建開放型智慧校園,為家庭、社會協同參與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參考,主動明確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權責邊界。
3.明白社會教育的主陣地地位,發揮社會的資源整合優勢
社會文化機構、社會團體組織等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是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承擔著實踐體驗的功能。以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應明確不同社會主體的育人定位,并依托線上平臺為社會主體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智能化的教育培訓,旨在幫助社會主體認識自身承擔的教育職責以及教育職責落實的路徑,從而有效提高其社會育人能力,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打造育人平臺,促進同臺發力
教育數字化轉型有效推動了教育時空場域的延伸與拓展,擴大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邊界。以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應利用數字化資源優勢搭建數字化、智能化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以消除時間、空間上的多重限制,賦能多主體協同參與教育工作,推動協同育人過程的扁平化與靈活化,切實構建高度互聯、高頻互動的“數字化”協同狀態,實現家、校、社同臺發力。
首先,學校與教師要共同構建數字化共育平臺與通信網絡,以豐富溝通形式。以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應根據主體特點與共育需求,打造多樣化的數字化共育平臺,打破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信息壁壘,促進主體間的互聯互通。比如,在家校溝通協作上,可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號、網上家長會、微信平臺、騰訊會議、線上社區聽證等平臺豐富家校溝通形式,促進學生學習進展、心理健康、行為表現等數據的共享,以開展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教育服務,切實立足學生發展需求,開展在線直播教學、在線視頻答疑、在線心理教育等活動,為家校社共育格局的構建提供有力支持,打造家校社共育的全域數字生態圈。
其次,學校與教師應積極推進資源共享與整合,以提升共育的整體效果與覆蓋面。以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應搭建資源云平臺,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資源網絡圖譜,促進優質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讓更多弱勢家庭、薄弱學校、薄弱社會組織等能夠共享優質資源,為家校社共育實踐的開展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與保障。比如,家庭、學校、社會組織可以加強合作,共同匯聚共育成果,如課題研究、公益講座、實踐指導等,并在線上平臺進行共享交流,支持各主體通過相互學習借鑒,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最后,學校與教師應基于終身教育理念,開展線上共育實踐,以提升共育實效?!吧罴唇逃崩砟顝娬{生活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必須與生活緊密聯系、相互一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和“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在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們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賦能學習形式的創新,支持家庭、學校、社會依托“互聯網 +′′ 時代下的非正式學習,運用網絡平臺、移動設備、智能終端,讓學生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開放、靈活、包容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切實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為學生的終身成長與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總而言之,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共育格局構建,是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也是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新時代與新形勢下,我們應以數字化手段為家校社共育格局的構建注人新動能,并以數字化思維為指引,探索數字技術支持下的協同育人模式。通過設定明確的共育目標、厘清主體職責邊界、搭建數字化共育平臺,構建智慧化的協調育人環境,切實推進“智慧共育”的數字化協同育人實踐,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人工智能與社會情感學習在校家社協同育人中的應用”(課題編號:K24YG602020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鵬,邱心玫.智能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圖景:特征、困境與路徑[J].合肥大學學報,2024,41(04):128-133.
[2]武茜璇,盧曉中.從技術賦能到價值共創:數字時代鄉村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模式重構與路徑創新[J].教育導刊,2024(03):23-33.
[3]劉正華.數字化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要義、要素與要徑[J].新課程評論,2023(Z1):14-25.
[4]姚麗.數字化轉型驅動下家校社協同育人創新研究:現狀、挑戰與路徑[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5,27(01):121-124.
[5]楊霞,范蔚.教育數字化轉型下“家一校一社”協同育人的邏輯轉換與實踐機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4(04):57-65.
[6]黃雪茹.數字賦能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內在邏輯與實踐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4(11):24-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