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應建立在理解兒童、尊重兒童的基礎上,建立在對兒童身、心、腦的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上,因為兒童的認知、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和身體密切相關。班級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班級管理。但由于種種原因,班級管理工作在實踐中出現了不少“規定動作”,學生需要按照“規定動作”行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筆者基于學生成長的視角,嘗試思考并實踐有效的班級管理策略。
學生成長視角下班級管理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16年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該體系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核心,強調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而非“聽話的工具”,只有將班級管理轉化為育人過程,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從學生成長視角進行班級管理有其必要性。
(一)順應教育本質的回歸:從“管控”到“育人”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論指出,教育應通過真實經驗促進成長。傳統班級管理往往以維護秩序為核心,通過剛性規則和統一標準約束學生的行為,這種模式雖能快速實現表面規范,卻容易忽視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發展需求。基于學生成長視角的班級管理,本質是將教育目標從“控制行為”轉向“激發潛能”,強調育人而非管人。例如,在筆者所帶的班級中,通過“學生主導班會”“衛生自主管理”等實踐,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與合作能力,這正是教育本質的回歸一通過實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應對學生成長的復雜性:從“統一”到“差異”
學生的成長受家庭、學校、社會多重因素的影響,呈現出顯著的個體差異性與發展非線性。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生過往成長經歷的了解,那么他們對學生的認知往往具有局限性。傳統“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無法應對學生成長的復雜性,需要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進行班級管理。
(三)培育未來公民的需要:從“知識”到“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報告提出了學生適應未來發展應具備的核心素養,而班級是學生成長的重要載體,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應該成為班級管理的重要考量。基于學生成長視角的班級管理,不僅是班級管理理念的轉變,更是教育價值觀的重構,它回應了時代對“完整的人”的培養訴求。當班級成為學生探索自我、錘煉品格、聯結社會的“成長實驗室”,教育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基于學生成長視角的班級管理策略
為有效促進學生成長,落實育人目標,筆者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對班級管理策略進行了探索,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制定發展目標,引領學生成長方向
不同主體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期待各有差異,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對未來的發展界定也各不相同。從學生成長目標而言,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期待,家庭期待對學生的成長目標具有重要影響。每個學校要落實國家的教育目標,也會提出自己的育人理念和學生發展目標。
因此,從班級管理的角度來說,制定學生發展目標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此才能引領學生的成長方向,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在國家層面,已制定并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綜合素養》,在此基礎上各學科出臺了學科課程標準;在學校層面,我校明確了育人目標:培養學生成為“高境界做人、高品質生活、高質量學習、品德優良、學業優秀、能力優異、舉止優雅”的省實人;從個人層面,筆者的育人理念是希望學生能夠成為國家棟梁,成為智慧做事和幸福生活的人。綜合以上考慮,筆者在組建班級之初,提出建立“優秀班集體”作為班級管理層面的目標,從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個方面樹立了學生的整體發展目標(見表1)。
例如,在培養學生“做人”這個目標上,筆者首先召開了一節班會課,組織學生討論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經過全班同學的討論,提煉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品質:真誠、善良、正直,關心、關愛、幫助他人、團結協作等,這些品質是學生討論后達成的共識。在確定好這些大家認同的做人品質后,筆者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引導學生朝著這些方向發展。
(二)重視主體參與,強化學生成長體驗
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班級管理,可以有效發揮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力,健全學生的主體人格。因此,筆者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主要是從制定班級規章制度和開展班級活動兩個方面強化學生的成長體驗。
班級規章制度是保證班級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而學生是否認同班級規章制度則會影響到后續班級規章制度執行的效果。例如,筆者所帶的班級由于高一作業科目較多,每天都會有大量的作業需要收發和統計,成為班級面臨的一個難題。為解決該問題,筆者專門組織一節班會課讓學生參與討論該問題的解決方案。在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固定每個科目交作業的位置,每個學生交過作業后自己在花名冊上進行登記,這個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在接下來的實施過程中,大家發現這個方式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班級活動的開展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載體。為強化學生的成長體驗,筆者讓學生全面參與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而不僅僅是一個執行者。比如,為期一個月的體育節涵蓋了運動會、大本營布置,班服、班旗、海報設計,開幕式表演等活動,這些活動均由學生負責組織和實施。每個環節都會安排一部分學生負責,從具體設計到實施,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方案擬定后,全班學生集體討論、修改和完善。在實施的過程中,班主任不斷引導,學生則在實施的過程中深度參與和體驗一個方案從設計、實施到最后呈現的全過程。
(三)關注成長過程,給予學生成長空間
學生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使得我們接觸到的學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而過于整齊劃一的管理容易限制學生的發展。
在學生參與的各項活動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筆者和學生一起設定好目標和方向后,便放手讓學生自主實施。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表現,給予正面的反饋和引導,促使他們在實踐中深入思考和體驗。例如,在班級的教室衛生管理問題上,筆者會和學生討論教室衛生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教室衛生關系到他們的身體健康、學習心情等。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了解學校教室衛生的檢查標準,依據標準確定目標:班級教室衛生要達到19分以上(滿分20分)。接下來,由各小組自己去想辦法完成目標。學生做完教室衛生后,筆者會去教室和值日的學生討論如何做效果更好,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進行調整。
表1培養目標、具體目標及在班級管理事務中的體現

(四)善用成長問題,助力學生成長轉變
在學生自主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問題和狀況,學生在不同時期出現的問題也不相同,這就需要班主任及時做好有針對性的引導。有些問題是個例,需要個別交流進行引導,有些則是共性的問題,需要對集體進行引導。為了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筆者設置了匿名“心情漂流本”和“成長對話日”,讓學生表達出自己內心的困惑或者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并予以解答和回應。筆者安排了一名陽光、積極、開朗的學生作為“心理觀察員”,及時發現班級里存在心理困擾的學生。對于一些共性問題,筆者會在班會課上做統一引導。對于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筆者會邀請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的心理老師幫助解決。以高一上學期為例,筆者通過一系列的班會課(見表2),對學生進入高中后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引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表2引導學生自主調節的主題班會(部分)

在價值觀培育方面,有的通過班會課做統一引導,也有的以辯論賽形式深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轉變學生的認知,助力學生成長與轉變。例如,一個周末留宿的學生在教室玩游戲,但又怕被監控拍到,于是就用毛巾蓋住攝像頭。筆者得知此事后,在班里組織了一場主題為“是否任何情況下都要說實話”的辯論賽。在辯論賽中,學生從誠信的內涵到誠信的價值,從古代到現代,從特殊情況到一般行為,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這場辯論賽讓學生對誠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經過一年的班級管理實踐探索,學生在自主發展和成長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一個特長生集中的宿舍內務問題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未能完全解決,說明部分自覺性差的學生自我調整很難,還需要更長時間去轉變。筆者將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班級管理辦法,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參考文獻]
[1][美]杰弗里·阿內特.阿內特青少年心理學[M].郭書彩,劉麗紅,胡紫薇,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
[2]唐容德,劉蓉.學生成長視角的教育價值追求探討[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4(06):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