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指出,教育需“尊重學生稟賦差異,推進因材施教”。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個性生長德育和智慧班級管理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宏志班是一個承載著學生夢想與希望的班集體,56名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興趣特長和發展潛力。如何讓每個學生在高中三年實現從“生命覺醒”到“生長拔節”再到“價值生成”的蛻變,成為班主任帶班育人的核心命題。筆者從個性生長德育的視角出發,結合宏志班“一體三階育人”范式實踐,探求“生命一生長一生成”的育人本真,探索智慧班級管理范式破局的實踐路徑。
一、傳統班級管理困境
1.管理目標同質化。過度追求標準化評價,忽視學生個體潛能開發。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普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導致部分學生的特長和潛力被忽視。教育模式同質化問題在宏志班初期也有所體現。
2.管理方式控制化。傳統的班級管理多奉行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式模式,班主任掌握班級大小事務決策權,從規章制度制定到日常任務分配,忽視學生個體學習節奏與興趣差異,未考量學生性格互補、互助學習需求,學生往往只能被動接受。
3.德育與個性生長割裂。在傳統班級管理模式下,德育與個性生長割裂,學生個性發展遭遇重重阻礙。單一化的評價體系成為禁錮個性的枷鎖,學校多以成績優劣論英雄,成績好的學生在評優、擔任班干部等方面占據優勢,被視為班級榜樣;而成績欠佳者,即便在藝術、體育、人際交往等領域才能出眾,也常常被忽視。
個性生長德育強調“基于差異、成于自主、達于互助”的理念,要求班級管理從管控轉向賦能,從統一走向多元,為宏志班的智慧班級管理范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個性生長德育的理論建構與內涵
個性生長德育是基于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倡導的人本主義理論與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全人發展”為目標,通過賦能學生個性生長,促進學生道德認知、情感、行為協同發展的教育范式。其內涵包括:
1.主體性原則。個性生長德育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珍視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特質,引導學生在自我探索中構建道德認知體系。在宏志班,班主任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賦予管理參與權,通過實行崗位輪換制,讓學生自主申報管理崗位,參與班級管理決策,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2.生長性目標。班主任關注學生道德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側重行為習慣養成,強調價值判斷能力。根據學生從高一到高三的不同特點,制訂分層德育目標和計劃,通過分層分組積分管理等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促進道德品質的持續發展。
3.生態化路徑。構建校家社協同育人與多元評價體系。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一體三階育人”范式的實踐路徑
“一體”:以學生生命成長為核心主體,構建“自主管理一智慧賦能一協同評價”三位一體的育人生態模式。三階育人進階路徑:基礎階(生命覺醒)一依托學生成長檔案云平臺,構建“目標自定一計劃自驅一行為自控”的個性化自主管理機制,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內生型管理生態。發展階(生長拔節)一通過智能終端采集學習行為數據,運用AI分析引擎生成個性化成長圖譜,實現班級管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決策的數字化轉型。升華階(個性生成)一以“評價主體多元化機制”為核心,構建校家社協同的多元評價體系,實現育人范式升級,實現全員育人與學生個性生長的目標。
“一體三階育人”范式創新實現了從被動管理到主動覺醒、從單一評價到多維診斷、從封閉運行到生態協同的三重突破,形成螺旋上升的智慧育人新樣態。
(一)基礎階(生命覺醒):構建個性化自主管理機制
1.分組積分管理:激活個體生長動能。在宏志班建設初期,班主任通過結構化分組與雙軌激勵機制構建成長共同體:基于學情調研和學力評估,實施“6人均衡編組法”,每組配置1名班委、1名科代表、1名優生代表及3名差異化特質的組員,形成能力互補的競爭單元。推行“組長領航計劃”,由民主選舉的小組長統籌組務規劃,涵蓋組名創意、目標制定及學習生活細則管理,形成“組內協作一組間競逐”的動態發展格局。
同步構建“五維雙軌”考評體系,將班級事務細化為學習、紀律、衛生、活動、公益五大領域,實施“個人 + 小組”聯動的積分管理制度。學習維度設置“宏志之星”“進步之星”“學習標兵”等榮譽稱號,基于課堂表現、作業質量、競賽成果分層賦分;紀律衛生實行“契約式管理”,通過課堂行為量化與衛生區域小組招標承包實現責任共擔;活動公益維度則建立參與度與貢獻值換算機制。特別設立“協作增效分”,將組內幫扶成效、集體榮譽納入小組積分權重,通過周冠軍小組流動紅旗等激勵機制,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月度精英團隊表彰良性生態,最終構建“全員參與、多維聯動”的成長共同體。
2.崗位輪換與角色體驗:培育責任擔當意識。在高一新生入學階段,班主任通過創新性崗位管理機制賦能學生自主發展。組織班級管理崗位競聘會,學生基于個人興趣與特長自主申報崗位并發表競聘演說,經民主投票確定崗位負責人后,舉辦聘書頒發主題班會。
實施“一日班長制”與“小小班主任”角色體驗計劃,讓每位學生在輪值期間全面負責考勤、紀律督導、活動統籌等工作,通過沉浸式管理實踐提升責任意識與管理能力,增進師生間的理解與共情。同時,設置涵蓋班級事務各維度的特色管理崗,如電教設備維護員、節能環保監督員等,通過“全員競聘上崗 + 月度輪崗體驗”機制,構建“人人有崗、崗崗育人”的動態管理體系,使學生在角色轉換中實現多元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3.班級文化的情景化浸潤:塑造共同價值追求。在宏志班文化生態構建中,班主任創新實施“文化共建機制”。小組合力設計班徽、班訓、班刊等班級文化具象化載體。比如,班徽圖案為展開金色羽毛的鋼筆(象征“1”)在書卷(鳳凰尾翼構成“6”)上揮毫,寓意16班宏志學子以筆為翼,破卷涅槃。這種具身化文化建構將德育目標轉化為可感知的符號系統,打造出“拼搏·精進·共生”的班級精神共同體。
4.互動式管理與情感聯結:營造溫暖生長空間。在智慧班級管理體系中,班主任創新構建“三維互動”育人機制,實現德育的個性化浸潤。(1)筆談對話:設立“心靈驛站”溝通平臺,通過成長日記、解憂信箱等方式建立雙向書面對話通道。班主任每日批閱學生成長札記,針對學業困境、生活煩惱進行個性化筆談指導,為受挫學生撰寫“能量卡”激勵信,形成“文字傳情一思想共振”的情感聯結模式。(2)深度訪談:實施“成長解碼”計劃,在每周日下午設置主題訪談活動。班主任與學校心理學教師運用非暴力溝通方式開展分層對話:針對學優生進行“目標進階”引導,為潛能生定制“優勢發現”方案,如通過SWOT分析幫助偏科生重構學習路徑,形成“診斷一干預一追蹤”的閉環指導。(3)協商共治:創建“班級議事廳”自治空間,每月通過匿名問卷生成班級治理TOP3議題,如優化自習紀律、提升小組合作效能等。班主任采用無領導小組討論模式,由學生設計解決方案并競選執行權,培養協商治理能力。
“三維互動”育人機制因管理的人文化、人性化、人本化,有效形成了“管理有溫度、成長有刻度”的育人新樣態。
(二)發展階(生長拔節):數字化工具賦能智慧管理
運用AI班級群智能管理,實現精準化信息交互。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習任務日益繁重,學生需處理的信息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數字化工具為班級智慧管理注入新活力,推動班級管理從經驗驅動邁向數據決策。
1.AI班級群智能管理實現精準化信息交互。該系統借助AI技術,具備智能通知、學情分析、成長記錄等功能。考試安排、活動通知、作業布置等重要信息可置頂,保障學生及時獲取關鍵內容;通過采集課堂互動數據,生成包含發言次數、作業完成時長、小組合作表現等的學生參與度報告,助力教師掌握學習情況,以開展針對性指導;班級圈實時上傳活動照片、獎狀等,形成電子成長檔案,記錄學生成長軌跡。例如,考試后上傳班級成績表格,系統自動生成班級及學生學情分析報告,方便科任教師調整教學策略,也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學生可以回顧學習歷程,從而制訂學習計劃。
2.數字積分管理系統構建動態化評價體系。智能終端采集學習行為數據,經AI分析引擎生成個性化成長圖譜,切實推動班級管理實現從經驗驅動向數據決策的數字化轉型。比如,利用DeepSeek開發的 html 系統,可實現積分自動化管理與智能化分析。利用豆包工具創設班級智能體,每個學生可以與智能體進行人機對話,智能體能夠精準進行一對一談心輔導。對連續兩周積分低于基準線的學生自動推送提醒,幫助教師及時干預;系統還可以生成每月個性化報告,直觀呈現學生優勢與不足,提供針對性學習建議。以月份為單位,系統將學生學習、紀律、活動等表現轉化為量化積分,每月依積分排名評選“宏志之星”并給予優先選座位、學習用品等獎勵,激發學生競爭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對于積分落后的學生,教師依據個性化報告了解問題,進行一對一談心輔導并幫助其制訂改進計劃。
(三)升華階(個性生成):校家社協同共育下的多元評價體系
宏志班以“評價主體多元化機制”為核心,構建校家社協同的立體評價網絡,實現育人范式升級。一是評價主體多維協同。班主任牽頭建立“學校一家長一社會”三方評價共同體。學校評價依托“一生一案”德育檔案,打破唯分數論,納入課堂思辨質量、校園活動領導力等多元指標,全面考量學生發展。家長評價借助《家庭成長記錄手冊》,從“親子溝通質量”“家務勞動參與”“社區文明實踐”三個維度量化打分,引導家長關注孩子情感表達與責任擔當。社會評價由社區、公益組織根據社會實踐表現打分,如科技館講解員的“科普影響力指數”等,細化“全人發展”觀測指標。二是評價內容立體多元。學業發展推行“進步積分制”,關注作業訂正質量等過程性表現,讓學生的自我超越可視化。品德修養設置進階評價,從“知曉對錯”到“主動擔當”,以“責任勛章獎”等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服務。身心健康則整合校醫室、心理教師和家長反饋數據,構建動態監測網。
宏志班的實踐表明,當評價主體從“教師獨判”轉向“多方共評”、內容從“分數至上”轉為“素養導向”、方式從“結果定格”變為“過程賦能”,校家社協同育人就能成為學生價值生成的孵化器。這種多元評價體系為學生高中生涯勾勒出完整成長軌跡,在學生心中種下“多元發展、全面成才”的信念,有力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生成。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宏志班通過三年的帶班實踐,實現了班級管理范式從“控制型”向“生長型”的轉型。通過個性生長德育的理念引領,賦予學生管理參與權,關注學生道德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生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樂.基于特色班級文化的班級管理模式實踐探索[J].江西教育,2025(08):91-93.
[2]周文美,章瑛.WCTT班級管理模式:班級管理優化路徑[J].新課程評論,2025(01):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