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家校協同育人至關重要,尤其一年級學生面臨幼小銜接等挑戰。針對當前家校協同存在理念不一、溝通零散、指導不足等情況,筆者任教的班級開展了“家校共育·學習成長營”活動。該活動每周五晚8點于班級微信群定時開展,以多元形式圍繞主題交流,涵蓋故事分享、現狀反饋、交流話題、教師行動、家長配合五個板塊。實踐中提煉出“習慣筑基一方法賦能一品格內生”三階策略,探索出家校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助力學生成長。
一、習慣筑基:從“散漫無序”到“規范自覺”的雙軌訓練
(一)班級微崗位:責任意識的具象化實踐
為幫助一年級新生培養規則意識與自理能力,我班為49名學生設置了49個班級崗位。例如,“黑板清潔專家”這一崗位,通過制作“職責流程圖”,教師示范“噴水一濕布一按序擦拭”三步清潔法,引導學生明確操作步驟,教師強化日常監督與評價,樹立班級榜樣。
“早讀領讀員”經自主報名、朗讀面試、組隊練習、專業指導(依照領讀禮儀、領讀要求、領讀流程規范培訓)、領讀考核等環節產生。各崗位學生每周輪崗并填寫崗位日志,記錄工作細節,如衛生部長要記錄黑板清潔時間等。教師每日抽查執行情況,周五進行“崗位之星”評選,在周五晚上的“家校共育·學習成長營”微信群中向全體家長展示圖文或服務故事。家庭端也同步設置“家庭責任崗”,如“書包整理大師”“房間收納大師”“餐桌整理員”\"綠植養護師”等,家長拍攝孩子“履職”圖片或視頻,班級每月匯總資料,制作《責任養成》微紀錄片,助力學生規范自覺的責任意識。
(二)學習儀式感:狀態喚醒的情境化訓練
一年級學生身體機能與學習習慣尚在發展之中。在生理層面,手部精細動作發展尚未健全;在學習習慣方面,對坐姿與書寫姿勢的正確意識較為薄弱,這不僅會影響書寫質量,還可能對身體的正常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基于此,筆者在課堂推行“方巾頂頭練字法”,要求學生頭頂方幣保持正確書寫姿勢,配套“書寫姿勢對比卡”(含初始、改進、標準三態),每周拍照記錄進步。教師巡回指導并蓋章獎勵。家庭端發布“學習能量角創設指南”,要求設置專用桌椅、定時鐘、免打擾牌,與學校“課前五件套”(書本、方幣、筆袋、作業、學具)形成呼應。例如,欣睿同學的家庭將能量角布置成“太空主題”,每天固定時段亮起“專注小臺燈”,通過環境暗示提升學習儀式感,8周后其書寫工整度從C級躍升至A+ 級。
二、方法賦能:從“陪讀焦慮”到“科學指導”的工具供給
(一)專注力訓練:“四步法”破解磨蹭難題
一年級學生普遍存在專注度不足、作業拖延且缺乏規劃等問題,班級通過“環境減噪一任務拆解一榜樣激勵一正向強化”四步法,提升學生的專注度。首先,清理書桌玩具,設立“專注20分鐘”時段;將作業分解為“識字一朗讀一書寫”小任務,完成后自評;播放課堂專注標兵視頻(如義德同學的“指讀跟讀法”),家長模仿教師蓋印章獎勵;記錄每日專注時長曲線圖,達成目標兌換“親子閱讀券”或自由活動時間。8周后,根據班級課堂數據智能分析顯示,學生平均有效聽課率提升34% ,學生作業時長從60分鐘縮短至35分鐘。
(二)讀寫能力培養:“雙引擎”驅動家校協同
依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一年級學生處于前運算階段,具象思維占主導,需通過視覺符號系統(如圖像、流程圖)建立邏輯認知框架。同時,根據家庭系統理論,親子共讀中的互動質量直接影響兒童語言輸入密度,而“感官反饋 + 結構化表達訓練”可有效提升家庭語言教育的專業性。
閱讀動能:繪本漂流以班級為起點,首先,每周教師精選主題繪本后,在課堂指導學生用圓圈圖進行故事元素聯想,用流程圖梳理故事發展順序;隨后,繪本漂流至家庭,親子共讀時家長采用“預測、分析、創造性”三問引導法,和孩子一起用便利貼制作簡易流程圖記錄關鍵情節。
寫話動能:班級設立“表揚墻展示 + 公眾號發表”雙重激勵機制,家庭中家長擔任“忠實聽眾”,積極給予孩子表達欲的正向反饋。例如,小丞媽媽通過“先口述故事一再梳理細節一最后動筆書寫”三步指導法,幫助孩子創作《運動會接力賽》一文,此文獲得區級征文獎項。班級公眾號累計發表學生寫話作品42篇。
三、品格內生:從“空洞說教”到“故事浸潤”的生態構建
(一)敘事德育:將價值觀融入日常故事
一年級學生依賴直觀表象進行認知,且情感豐富,容易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節產生共鳴。課堂講述“毛澤東鬧市讀書”的故事,旨在培養學生的抗干擾能力,捕捉學生的金句(如義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以強化分享意識。運動會前,邀請琪祐爸爸現場示范“交棒技術要點”(右手遞棒、跨步接棒),賽后引導學生撰寫《我們班的接力冠軍》,以強化集體榮譽感。家庭端開展“家庭品格故事會”,如芷溪媽媽用“心中小蝴蝶”評價比喻專注聽講,幫助孩子理解抽象概念,課堂反饋顯示其專注度明顯提升。
(二)成長共同體:構建“三位一體”評價網絡
班級中建立了“教師一家長一學生”三位一體的成長評價體系:教師每日通過“優化大師\"APP進行量化即時評價,設置“課堂發言星”“傾聽達人”等10個具體指標,每周生成個性化評價報告;家長通過“優化大師”家校互動板塊,從“自主學習”“家務勞動”“情緒管理”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學生通過“夸夸卡”和“成長議會”進行互評,每周五召開“成長議會”,共同評選本周的“美少年”。三方評價數據最終都匯總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成長手冊》中,形成個性化成長檔案,讓每個進步都被看見,每份努力都有回響。班級逐漸營造出“教師專業評、家長用心記、同學真誠夸”的良好評價氛圍,形成“問題共研一策略共享一成果共慶”的良性循環。
四、實踐成效:從“教育合伙人\"到“成長共生體”
低年級家校協同的核心,在于將教育的“大道理”轉化為具體的“小行動”。“學習型父母成長營”實踐表明,家校協同的本質是雙向滋養一教師以專業智慧賦能家長,家長則以實踐智慧反哺班級。當家長從焦慮的“監督者”轉變為從容的“陪伴者”,當班級從管理的“責任田”轉變為成長的“能量場”,教育生態便煥然一新。8期成長營的實踐證明,當習慣培養有“工具”、能力提升有“方法”品格生長有“故事”,家校之間便能形成“理解一信任一共為”的正向循環,最終實現從“單兵作戰”到“生態共育”的育人范式轉型。
[本文系廣東省深圳市2024福田區科研揭榜項目課題“大思政視域下跨學科融合育人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FTJY202419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孫云曉,藍玫.家校合作共育:中國家庭教育的新趨勢[J].教學與研究,2021(02):113.
[2]呂美榮,安慶聯.小學教師參與家庭教育指導:問題、歸因與改進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4(05):12-15.
馬金香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南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