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他們都帶到閣樓上來!”“法蘭西民團”頭目冷酷陰狠的叫嚷讓人不寒而栗。閣樓上的酷刑審訊室像一頭蟄伏的怪獸,在暗夜中吞噬著一切亮光。五位游擊隊戰士被粗暴推搡,鐐銬與鋼梯碰撞出的聲響,冰冷而悠長。
這是話劇《死無葬身之地》中的一幕。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以下簡稱“國家話劇院”)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演出之一,該劇于9月2日-7日在國家話劇院劇場連演6場。
《死無葬身之地》自1997年首演后,曾于200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復排演出,2014年再次復排演出,如今時隔十余年重排,距首次登上舞臺已28年。“此次重排的核心使命,仍是紀念偉大的勝利時刻。”第四次執導該劇的導演查明哲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這部戲的重排,既是對歷史的回望,也是對當下的警醒。
“《死無葬身之地》劇中角色的抗爭,就像‘懸崖上一群生靈在腥風血雨中向著千仞雪頂攀爬’。而對我們來說,每次復排、重排亦是一次新的攀登,我們希望用全身心的創作,完成這場世界性的紀念。”查明哲說。
經典重排從來不是簡單的復刻。查明哲將此次重排形容為“在保持經典意味的基礎上,撬開一些縫隙,糅進今天的新表達”。
創作于1946年的《死無葬身之地》,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薩特的戲劇代表作,也是存在主義哲學戲劇的典范。?
這部誕生于二戰硝煙初散時的作品,以1944年的法國為背景:彼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取得重大戰果,法西斯勢力日暮途窮,法國傀儡政府及其打手卻愈發喪心病狂。
五位在本土堅持抵抗的游擊隊戰士不幸被捕,他們本不掌握抵抗組織的核心秘密,卻仍遭受著法西斯分子無休止的嚴刑逼供。?
而當游擊隊隊長若望意外被捕入獄后,這五位戰士突然背負起守護戰友的重要使命——供出隊長即可換得生路,堅守則意味著要承受更殘酷的折磨,甚至面臨被他人背叛的風險。?
生存與死亡、背叛與榮譽、個體與集體的撕扯,與刑具施加的肉體痛苦交織,猛烈拷問著每個人的靈魂。《死無葬身之地》的戲劇張力,恰恰源于對“選擇”的極致刻畫——有人選擇大義凜然地直面死亡;有人在酷刑下瀕臨崩潰,一邊回憶起鄉下老父親給卷心菜澆水的溫情場景,一邊選擇縱身跳下,以死亡守住秘密;有人唯恐至親弟弟忍不住招供,不惜親手了結他的性命,用壯烈的方式踐行對集體的忠誠。?
就連若望也在彷徨中做出選擇——眼看戰友為掩護自己受盡磨難,自己卻無能為力,又因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他只能強作“無關之狀”,只為爭取活著離開監獄,重新投身反法西斯斗爭。
1997年,該劇首演時,便以其凌厲的戲劇張力震撼了中國話劇舞臺;2005年,查明哲帶領團隊復排該劇,彼時的創作在時間淬煉與生命體驗的加持下,賦予了作品更高的完成度;2014年再次復排,角色塑造再添新維度,舞臺效果再上新臺階,依舊收獲諸多好評。
“這部戲讓我們看到,英雄不止一種模樣。”在此次重排的過程中,查明哲不斷地耐心向演員解讀,“過去我們對英雄的理解容易概念化,好像只有忍住痛苦、不喊不叫才是英雄。但這部戲告訴我們,沉默的人是英雄,害怕皮肉之苦卻跳樓保守秘密的人也是英雄。這不是解構英雄,而是展現真實的人性——他們也會有恐懼、有內心的空虛,但最終的選擇讓他們都成為英雄。”
在查明哲看來,劇中真正“死無葬身之地”的,并非肉體被摧殘的戰士,而是那些無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懦夫。“法西斯分子躲在‘執行命令’‘履行職責’的外殼下,逐漸沉淪的靈魂才是真正無處安放的。”查明哲說。
查明哲認為,《死無葬身之地》之所以能成為國家話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核心在于其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跨越了地域與時代。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也認為,《死無葬身之地》至今依然閃耀著精神光芒。
經典重排從來不是簡單的復刻。查明哲將此次重排形容為“在保持經典意味的基礎上,撬開一些縫隙,糅進今天的新表達”。?
思想與人物的深度開掘,是此次重排的核心。“隨著人生積淀的增長,我對過去那些未曾留意、或是體會不深的細節,有了更縱深的理解,意識到其中藏著太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間。”查明哲說。?
例如,劇中呂茜身陷囹圄時回憶愛人的情節,在查明哲看來有著更深層次的意味,“她在抓取生命中僅存的美好,以此驅散內心的恐懼,這是她在絕境中汲取力量的途徑”。查明哲力求對此類情節進行深入解讀,使觀眾得以窺見角色更為深層的內涵,進而增強角色的感染力。

對于劇中因懼怕皮肉之苦而跳樓自殺的索比埃,查明哲也有了新的解讀。從表面上看,該角色可能僅被簡單定義為“膽小鬼”,隨著人物內心的展開,會發現他用自主結束生命的方式,保持了自己的崇高和偉大,顛覆了懦弱形象。
而技術的進步與時代的變化,也為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過去這部戲的演出,依托的是完全封閉的小劇場環境,而在擁有多媒體設備的現代舞臺上,我們會借助投影強化光影效果——既保留極端情境下那種封閉壓抑的氛圍,又能在多個瞬間豐富戲劇的層次,營造出煉獄般的舞臺氛圍。”查明哲解釋。?
在這里,燈光的運用成為關鍵:開場時游擊隊員歡歌跳舞,背后的光影會勾勒出自由時光里天光的澄澈與色彩的鮮活;槍聲一響,光線立刻轉為冰冷灰暗,與此前形成強烈對比。
在舞臺空間處理上,創作團隊也有新突破,最關鍵的突破是打造了“樓上為煉獄、樓下為地獄”的“雙獄”舞臺空間。閣樓中,游擊隊員承受著精神煎熬并進行自我審判;審訊室中,法西斯分子的暴行與怯懦暴露無遺。而特意保留粗糲質感的墻壁肌理,在燈光投射下形成斑駁陰影,加之紗幕的透光特性,讓上下空間光影得以流動——樓下刑訊的紅光滲入閣樓,樓上掙扎的剪影投下地獄,讓兩個空間得以打通并形成互文。

查明哲介紹,此次經典重排通過強化視覺沖擊、疊加聲畫張力,讓歷史場景在當代舞臺上形成更具穿透力的表達,既保留經典內核,又以年輕觀眾更易感知的方式傳遞作品的精神力量。
尾聲處的“槍斃”是《死無葬身之地》這部戲的關鍵場景,與原劇本僅通過遠處傳來槍聲展現“人像老鼠一樣死去”的荒誕感不同,新版進行了大膽創新。演員會在現場寫下象征二戰勝利的“V”字,緊接著,槍聲突兀響起,刺目的紅光瞬間打在演員身上,他們旋即倒在“V”字之前。此刻,激昂的巴黎自由歌聲響起,試圖營造出一絲希望。可當演員們掙扎著想要爬起,卻無奈碰到墻壁時,又一排槍聲無情地響起,將希望瞬間擊碎。
“通過藝術的方式,去重溫那段黑暗歷史,緬懷所有為反抗侵略、爭取自由而犧牲的先烈,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而更為震撼的互動設計在最后。法西斯分子氣勢洶洶地沖上舞臺,將黑洞洞的槍口徑直對準觀眾,營造出極強的壓迫感。導演查明哲還設想讓克洛謝(法西斯陣營幫兇)用燈光直射觀眾眼睛,仿佛在厲聲質問:“下一個是你嗎?”
對此,查明哲表達了自己的創作意圖:“將每一位觀眾都拉入戲劇所構建的極端情境之中,給予觀眾強烈的感官與心理沖擊,讓大家仿若身臨其境,切實感受到劇中人物面臨生死抉擇時的恐懼與絕望,進而對作品所傳達的反法西斯主題產生更深刻的體悟。”
在查明哲看來,話劇舞臺本就具有與觀眾面對面直接交流的獨特魅力。“這種交流能讓觀眾強烈感受到戲劇沖突的連貫性與表達的沖擊力。這與看熒幕截然不同,是真實的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碰撞。”
為了讓戲劇張力更為集中,創作團隊還精簡了文本、優化了節奏。在查明哲看來,“話劇的表達本身可以具備現代性、時尚性和實驗性,但核心是打造出有思想深度和精神內涵的作品,這才是吸引觀眾的根本。拿《死無葬身之地》來說,可能許多年輕人并不了解存在主義,但這種生命態度和精神,能給他們打開一扇窗戶:人這輩子不就應該不斷行動、不斷攀爬、不斷實現自己嗎?”
全新的演員陣容為這部經典注入了新鮮血液。國家話劇院演員海清的加盟備受關注,她在劇中飾演呂茜這一角色。“這部作品雖然是一部外國經典,但它所揭示的法西斯的殘暴、戰爭的荒謬以及人類在極端境遇下的選擇,具有世界性意義。通過藝術的方式,去重溫那段黑暗歷史,緬懷所有為反抗侵略、爭取自由而犧牲的先烈,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具體到呂茜這個人物,她代表了一種極致的女性英雄形象。塑造她,是希望今天的人們能從這段歷史和她的人物光芒中,汲取到克服當下困難、堅定前行的勇氣。”海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排練過程中,海清一直在思考:在地獄般的牢籠里,呂茜能屹立不動、不被打倒,精神支點是什么?“肉體的痛苦是極致的,但呂茜和她的同志們之所以沒有崩潰,靠的不是肉體力量,而是精神信仰。我的重要‘功課’就是為她找到這個‘支點’,那就是對勝利的信念、對法西斯暴行的憎恨,以及對同伴的保護——哪怕是以犧牲的方式。”海清說,“在話劇舞臺,每一次排練和演出都是一次情感的‘耗竭’,但演完之后,又能從角色那種超越性的勇氣中獲得巨大的精神滿足。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創作體驗。”
海清認為,這部戲蘊含著強烈的現實關懷:“《死無葬身之地》不僅僅是在講一個過去的故事,更是在探討永恒的人性命題:在絕境中,人如何保持尊嚴?選擇背叛還是堅守?個人情感與集體利益如何抉擇?這些追問在任何時代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主題演出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國家話劇院除了重排《死無葬身之地》,還推出了《鐵流東進》《紅色的起點》《抗戰中的文藝》等聚焦抗戰及相關主題的劇目,深情回望弦歌不輟的烽火歲月;中央芭蕾舞團以抗戰為背景創作的芭蕾舞劇《黃河》,歌頌了中華兒女頑強拼搏的意志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中國歌劇舞劇院上演了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勝利之光》,通過五個樂章,系統展現了中華民族從危難中覺醒、在烽火中抗爭、最終迎來勝利的壯闊歷程;地方戲曲舞臺上,京劇《紅燈記》等經典劇目也再度上演……這些涵蓋多種樣式的舞臺作品,從不同角度回望歷史,用文藝的力量喚醒人們對和平的珍視與對英雄的緬懷。
查明哲認為,年輕觀眾對精神追求、審美體驗的渴望從未消失,“關鍵是作品要有思想性、豐富的精神內涵,以及極致的審美呈現,這樣自然能吸引觀眾。時代發展帶來多樣娛樂選擇,但經典劇作的主題往往能產生珍貴的思想碰撞,年輕人需要這種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