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宜昌秭歸縣茅坪鎮花果園村,光伏陣列覆蓋了整片山坡。前不久,隨著最后一組光伏單元接入電網,京能宜昌秭歸縣九畹溪100MW光伏電站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這座總投資6.25億元、占地3500畝的清潔能源工程,將昔日的荒山荒坡和低產茶園,轉變為年發電1.3億千瓦時的綠色電站。
在宜昌夷陵區昌磷路“零碳貨運走廊”之上,運輸磷礦的新能源大貨車絡繹不絕。夷陵區已探明磷礦儲量達26億噸,年外運磷礦石達500多萬噸。昌磷路采用“清潔運輸+綠色基建”系統性解決方案,并探索出磷礦“綠色開采-清潔運輸-生態修復”的全周期模式,為礦業運輸轉型提供“宜昌方案”。
日前,《美麗宜昌建設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獲宜昌市政府正式批復。《規劃》提出,到2027年,建立更高標準的生態安全保障、打造更高水平的綠色經濟高地、夯實更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營造更高質量的城鄉人居環境、構建更高效能的現代治理體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昌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化工圍江”在帶給宜昌真金白銀的同時,也讓其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隨著圍江化工企業紛紛關改搬轉,騰退岸線轉型為生態公園,岸灘岸線生態復綠,帶動了周邊土地增值。
2025年初,各地公布2024年經濟數據時,“世界水電之都”宜昌曾經引發廣泛關注。2024年,當地GDP突破6191億元,四年連跨兩個千億級臺階,成功晉級“中部非省會第一城”。
7月14日至15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了城市工作7個方面重點任務,其中包括“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對宜昌來說,產業綠色轉型與美麗城市建設正是經濟加速度的關鍵所在。
宜昌“向綠而行”始于2018年的“壯士斷腕”。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因磷礦儲備豐富,多年來,宜昌經濟圍著磷礦開采和磷化工“打轉轉”,化工產業是當地第一個產值超過千億元的支柱產業,沿江化工企業曾經多達134家。“化工圍江”在帶給宜昌真金白銀的同時,也讓其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作為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立規之地”,宜昌以破釜沉舟之志啟動化工產業轉型,關停搬遷多家沿江化工企業。在傳統產業“騰籠換鳥”之際,宜昌同步落子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磷礦資源向電子級磷酸、新能源材料升級,依托三峽綠電打造湖北最大算力集群,打造AI開源生態……
對宜昌而言,“刀刃向內”,沿江化工“清零行動”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2018年9月9日下午,在宜昌市猇亭區,隨著“嘭”的一聲巨響,緊鄰長江的興瑞第一熱電廠煙囪應聲倒下,此舉標志著該熱電廠全部拆除完畢,宜昌踐行綠色發展又邁出關鍵一步。隨著圍江化工企業紛紛關改搬轉,騰退岸線轉型為生態公園,岸灘岸線生態復綠,帶動了周邊土地增值。
傳統產業不是包袱,綠色升級后就是金山銀山。以三寧化工為例,老廠房和舊裝置拆除搬遷后,企業加速推進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穿新鞋、走綠道”,推動煤化工、磷化工、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此后,酰胺及尼龍新材料項目、精制磷酸項目等一系列新項目上馬,轉型后的三寧化工取得了銷售收入和稅收的顯著增長。
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2021年10月簽約落戶,利用當地獨特的磷礦資源、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水電資源優勢,已發展成為邦普循環和寧德時代在全球布局的投資最大、綜合性最強、產品最全的一體化工廠。邦普項目通過定向循環技術,可以將廢舊電池中的核心金屬轉化為新材料,鋰回收率93.8%、鈷錳回收率99.6%,每年可回收廢舊動力電池15萬噸,成為宜昌加速磷化工向新能源轉型的代表。
2025年4月,邦普時代45萬噸新一代磷酸鐵鋰項目正式開建,項目負責人王鳳龍介紹說,通過打通磷酸鐵鋰材料制造關鍵環節,邦普構建起“磷礦-原料-前驅體-正極材料-電池循環利用”的全產業鏈閉環。新一代磷酸鐵鋰產品的壓實密度更高,能更好滿足新能源汽車快充、長續航的市場需求。
在宜昌由傳統化工向新材料產業裂變升級的過程中,有機硅新材料是一條重要賽道。幾年間,興發集團的硅基新材料項目、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的5GW超薄大尺寸單晶硅片項目、匯富納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匯富氣相法白炭黑新材料項目等均已建設或投產;東方雨虹、新亞強、匯富、正安、邁高、興越等一批有機硅上下游企業的密集落戶,已在宜昌形成集硅礦開采、金屬硅冶煉、單體生產、下游深加工于一體的有機硅全產業鏈。
“平衡短期陣痛與長期利益,宜昌的兩個關鍵決策成為轉型‘勝負手’。”上海高校重點智庫——上海城市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博導、教授曹賢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一是堅持長遠眼光,堅持綠色生態保護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有保護增長;二是瞄準長遠利益的關鍵點,推動轉型成功。”

在三峽東岳廟數據中心,一排排服務器低鳴運轉,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綠色數據中心集群。作為全國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首批試點城市,宜昌把“大數據及算力”經濟作為全市主導產業之一,2024年算力突破2000P、在建算力超過10000P,規模居湖北省第一,湖北最大算力集群正在崛起。
新舊動能轉換是城市轉型升級的關鍵。借助算力,宜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算力,宜昌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充沛的清潔能源、豐富的水電資源等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基礎;光纖直連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城市,里程半徑最短、數據延時最低。
當下,宜昌已形成“數算一體、實數融合”的產業格局:三峽壩區綠色低碳大數據中心集聚區以數據存儲、計算處理為主,三峽大數據產業園以數據交易、應用創新為主,西陵人工智能產業園以智慧水電、人工智能為主,點軍電子信息產業園以新興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物聯網為主。
以點軍區為例,目前已經吸引了包括機器人制造、北斗應用在內的各類型企業入駐,“下一步可能會對入駐的企業提供算力減免”。宜昌市點軍區綠色算力經濟工作專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宜昌特色化學藥、生物制造發展勢頭迅猛,生命健康產業正躍升為宜昌新晉千億級主導產業。在《宜昌市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地標行動方案(2023-2030年)》《宜昌市支持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地標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的撬動下,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宜都生物醫藥產業園、猇亭合成生物產業園等一系列產業園發展勢頭迅猛;宜昌人福藥業、安琪集團、東陽光等一批龍頭企業在原料應用、產品研發、技術突破等生命健康細分領域各有突破。宜昌市生物醫藥產業招商專班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張涵蓋研發、生產、服務的生物醫藥產業網絡,正在宜昌形成。”
“傳統產業脫胎換骨之際,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同步卡位。”曹賢忠分析認為,宜昌在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的基礎上,瞄準未來產業新賽道發力。比如,針對傳統產業,設立技改補貼,加速高端化改造;針對新興產業,設立“清潔能源政策包”,降低綠電成本;針對未來產業,設立天使投資風險補償,助力企業突破早期融資瓶頸。可以說,宜昌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三線并進”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層層遞進。
在2025年2月宜昌召開的科技創新大會上,新的目標已經誕生:預計到2027年,宜昌將形成“12525”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即爭創1家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2家全國科技領軍企業、5家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25家省級創新平臺;到2030年,建成長江中上游有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城市能級、發展質效、區域帶動力加速躍升。
從“化工圍江”到“三線并進”,再到“算力新極“的蝶變,宜昌進階的意義遠超GDP數字本身。
站在GDP突破6000億元的新起點,宜昌面臨更復雜的考題。“從世界各大城市的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提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增速就開始放緩。”面對宜昌4年連跨兩個千億級臺階的“高增速”,曹賢忠表示:“得益于新興產業的大力發展和布局,宜昌在產業結構上具備了一定時期內持續增長的基礎。”
逐“綠”前行、向“新”求質,是宜昌保持經濟加速度的關鍵詞。在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廣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推進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的基礎上,當地積極加強氫能船舶研發、搶占長江航運脫碳賽道。
從全國領先的新能源船舶“動力心臟”生產線,到長江流域首個岸電全覆蓋;從智能化污染物接收系統,到蛻變為“生態會客廳”的濱江岸線……眼下,枝江、宜都、長陽、秭歸等四個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區建設工作正有序推進,協力打造內河船舶智能化、模塊化、標準化生產線。世界上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旅游客船“長江三峽1”號、國內首艘500kW級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陸續在宜昌下水;4E級多用途換電清漂轉運船、磷礦運輸示范船、川江新能源滾裝船等示范船也已按計劃建造。預計到2026年,宜昌綠色智能船舶制造產業鏈總產值將突破500億元,一條涵蓋綠色制造、智能服務、生態修復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在這里成型。
宜昌的綠色發展經驗是否可復制?如何構建適當的抗風險體系?“一是產業有效組合。用傳統產業利潤反哺未來產業研發,以新興產業提供穩定現金流。二是創新金融政策工具,如設立轉型風險基金,承接傳統產能退出損失;設立綠債融資池,支持長周期項目(如算力中心);設立供應鏈金融平臺,應對原材料價格波動。三是建立制度韌性體系。建立動態調節機制,重點關注用地、產業、投資等領域,適時調整政策機制。”曹賢忠如此拆解“宜昌經驗”。
他表示,宜昌要從“中部非省會第一城”向“中部崛起模范城市”“全國性標桿城市”邁進,應優先突破制度型開放維度。制度開放能最大化釋放三峽樞紐的“地理唯一性”優勢,將區位價值轉化為規則主導權。“眼下,宜昌雖占長江干線貨運量20%,但規則話語權較弱(如航運定價受上海、重慶牽制),這可以通過制度開放去改變;通過制度開放,還能破解科創短板,吸引高層次人才隊伍入駐。”曹賢忠說。
從“化工圍江”到“三線并進”,再到“算力新極”的蝶變,宜昌進階的意義遠超GDP數字本身——它打破了“省會單極”魔咒,以生態約束下的綠色轉型,為中部崛起提供了一個鮮活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