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在介紹2025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消費結構中,服務消費的占比在提升,假日消費拉動作用增強,春節、五一、端午節日外出人數創新高,“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新的消費模式和業態層出不窮,悅己消費、情緒消費等方興未艾。
2025年上半年,國內居民出游人次32.85億,同比增長20.6%;國內居民出游花費3.1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
近年來,各城市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在創建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消費空間煥新等方面發力,持續釋放區域消費潛力?!胺障M在整體消費中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尤其是在旅游出行、文化演藝、體育健康等領域,消費者愿意為此支付更高的費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王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本刊記者近日就服務消費話題專訪了王微,她認為,“十五五”期間,我國最終消費率預計將達到60%左右,最終消費規模超過90萬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將穩定在60%以上。同期,居民服務消費占整個消費支出的比重將提高到50%。
“服務消費未來10年年均增速超過商品消費。服務消費的快速增長不僅反映了消費結構的升級,也為城市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蓖跷⒄f。

《瞭望東方周刊》:2024年服務業零售額同比增長6.2%,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7個百分點;當年全年居民服務消費支出比重達到46.1%,比2023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2025年上半年,服務業零售額同比增長5.3%,商品零售額增長5.1%,服務業零售額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額增速。近年來服務消費增長較快,這意味著什么?
王微:近年來服務消費成為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主要趨勢,其對消費增長乃至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
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正處在跨越高收入門檻階段的關鍵階段。從發達國家經驗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服務消費增速會不斷增加,并超過商品消費的增速。
從消費結構的變化看,傳統的服務消費聚焦在餐飲、日常生活服務、住房等方面,而近兩年,出行度假、文化娛樂、體育健康成為服務消費“新三樣”。
得益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特別是數字技術在中國的發展與廣泛應用,以數字技術支撐的服務消費發展更為迅速。在數字化推動下,中國的服務消費在內容、形式、渠道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線上點單線下送貨,線上推廣線下體驗,在餐飲、住宿、旅游、健身等領域,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消費方式打破了傳統發展路徑,推動這些行業邁向更高水平發展??梢哉f,中國在數字服務消費方面創造的線上線下結合的發展方式具有全球引領作用。
《瞭望東方周刊》:消費結構升級有哪些表現?
王微:近年來,我國消費領域的創新極為活躍,新產品、新品牌、新場景、新服務、新模式加快涌現,很多新賽道新產業加快成長。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所屬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統計,2024年全國新增消費品2163.9萬種,同比增長14.1%。例如,奶茶市場平均每個品牌每月推出4款新品,平均每天有5款茶飲上新;居民每增加1元線上消費,可帶動新消費0.36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人文化自信的快速提升,國潮新品成為創新消費的新增長點,得到廣大消費者,特別是近80%青年消費者的追捧。
如今,中國消費者從商品消費獲得的滿足程度已經比較高,更需要能提升生活質量、滿足精神需求的服務消費。當然,服務消費增長快不意味著商品消費增長慢,老百姓對商品消費的要求也在提高,這種高需求會推動商品消費在功能、品質上持續升級。
中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未來中國消費的兩大發展方向就是商品消費的品質提升和服務消費的擴容,但更多的增量會來自服務消費,這也符合國際發展規律。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的服務消費呈現哪些新特點?
王微:特點之一,中國的服務消費呈現出多元融合式發展的趨勢。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發達、休假制度日趨完善,直播等新流量入口的蓬勃興起又起到很好的宣傳推廣作用,這一系列因素促進服務消費在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方面成效顯著。
比如,貴州“村超”、最近火爆的“蘇超”,吸引了全國球迷到當地去觀賽,欣賞民族歌舞,品嘗當地美食,帶動了文旅、餐飲、住宿等多元消費。把各地消費者吸引到本地來消費,發展“票根經濟”“賽事經濟”,這種方式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消費資源再分配格局。
特點之二,中國消費者呈現分層分化的趨勢。中老年群體更注重旅游、健康方面的服務消費。年輕人對商品消費的需求在注重性價比的同時,更注重顏值與體驗。那些有利于情緒釋放、能產生情感共鳴的服務消費是當代年輕人愿意花錢的地方——就算吃一個月方便面,也要打“飛的”去看票價昂貴的演唱會。這一代年輕人對情緒化、沉浸式、體驗式的消費更關注。
特點之三,家庭結構小型化帶動服務消費。結構小型化導致家庭的自我服務功能弱化,做飯、清潔等家務活兒可能都需要借助外力,由此推動餐飲、家政等行業的發展。外賣里的“一人食”“兩人套餐”是點擊率最高的品類。另外,獨居者對精神服務的需求更大,獨居家庭增多也是陪伴經濟、寵物經濟興起的因素之一。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服務消費呈現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化等特點。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我國服務消費還面臨哪些短板和障礙?未來如何從優化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入手,激發消費市場的創新動力?
王微:在供給方面,服務消費的創新能力、發展能力還存在短板,中高端品質的服務消費存在供給不足或供求不匹配的問題。在需求上,老百姓在理念上對服務消費存在不同認知。比如,很多老人更希望居家養老,不愿意去專業的養老機構。
在這樣的背景下,首先,要更大力度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吸引全世界創新資源和高水平服務,為提升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作貢獻。同時,要進一步降低服務業向民營企業開放的門檻。
其次,不僅是投資準入要放開,還要鼓勵人力資源要素自由流動。比如,粵港澳大灣區三地方言、法律和制度環境雖有差別,但大灣區在高水平人才資源資質互認上已經有了很多創新經驗。律師、醫生等20多項專業技術資質實現互認并可在大灣區執業。開放服務業有利于更好地配置資源,吸引創新資源,滿足老百姓對服務消費的需求。
第三,從供給側看,目前我國提供服務消費的市場主體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因此,政策還需對這些小微企業提供精準支持。
第四,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要與時俱進地更新。過去的法律文本主要是基于商品消費而制定的,但服務消費市場更容易出現信息不透明、大型主體和消費者之間地位不平等等問題,導致消費者權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眼下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服務業監管標準,出臺、修訂涉及住房、教育、醫療、金融等服務消費領域的法律法規,更好地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第五,嚴格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服務消費發展需要更多的閑暇時間,需要勞逸結合,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帶薪年休假與小長假連休,實現彈性錯峰休假。同時,依法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益,不得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創造更加公平、包容、人性化的職場環境。
就算吃一個月方便面,也要打“飛的”去看票價昂貴的演唱會。這一代年輕人對情緒化、沉浸式、體驗式的消費更關注。
《瞭望東方周刊》:在培育新型消費模式上,各地提振消費相關舉措體現了地方特色和差異化發展思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中心城市如何通過發展首發經濟等做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引領全國服務消費發展,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王微:大型中心城市是對接全球消費市場的重要樞紐和窗口,是一個國家參與全球消費市場競爭的主要載體。放眼全球的大型中心城市,其吸引和服務的消費者都不僅僅是本城居民,而是周邊城市群甚至全球范圍的消費者。全球的消費創新資源會向這些城市聚集,因此大部分全國乃至全球首店、首展、首秀都落在大型中心城市。
在引領消費發展上,大型中心城市要打好三張牌:一是,服務本地以及城市圈等更大范圍的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主要是演出、學習、社交等低頻、高質量的服務消費。二是,成為引領國家甚至國際消費創新和升級的標桿。大型中心城市要利用大規模消費市場形成的消費品牌潮流來影響和引領全球消費,持續推動中國的消費品牌走出去、中國的文化元素走出去。三是,成為全球旅游和消費的首選地,吸引國際消費者,提高消費市場的國際化程度。
總體來看,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和重慶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和成效。商品消費不斷升級,服務消費不斷創新,區域消費活力不斷增強。尤其是一些新商圈地標場景建設非常快,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商業面貌、提升了消費能級。
在以數字化創新帶動服務消費方面,北京有很強的引領作用。全國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約25%,而北京的這個數據高達40%,是全國占比最高的城市。作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北京在促進服務業開放、支持國際品牌總部落地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北京在服務消費方面,尤其是數字化消費方面還有更多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一個重要任務是促進機制體制改革。上海在商圈治理上過去以政府為主導,現在以商圈的企業協會聯盟來主導,這樣的轉變能更好地促進協同合作和錯位發展,更精準地和政府對接,更好地滿足企業發展要求。
比如,上海實現了大型消費活動一窗受理快捷機制,受理審批權下放到各區,給企業帶來了很多方便。再如,上海創造了新的機制——把保稅區引入商圈。在南京路高能級首店聚集的地方,上海建了全國最小的保稅區,為國際大牌及其高附加值創新產品提供了一個更接近消費者的首發首展平臺,進一步提升了上海構建全球首發經濟高地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瞭望東方周刊》: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域的消費市場有哪些特點?這些城市、城鎮如何依托于區域特色與文化,創造消費場景?
王微:三、四線城市以及小城鎮都面臨新的消費需求。一些中小城市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承接了來自大型中心城市的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這些城市的產業在增長,吸引了很多農村轉移人口,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消費需求。而農村留下來的“一老一小”也在不斷進入鄰近的中小城市、縣城上學或養老,為這些城市帶來了新的消費需求,包括大量服務消費需求。
不少三、四線城市還承擔了周邊地區的消費需求。特別是一些地區性中心城市,依靠區位優勢形成了地區性消費中心,周邊居民買車買房以及其他價格較高的東西,都會到這樣的城市去。
近些年,一些在大城市發展相對成熟的消費模式、消費品牌不斷向中小城市、縣域下沉。比如,星巴克現有超過1000家門店進入到縣域城市。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電影票房達292.31億元,有至少18個縣域上半年電影票房超過3000萬元。不斷更新的商業綜合體給中小城市和縣域消費創造了集中承載平臺。
在發揮自身特點,發展和提升縣域消費市場方面,浙江嘉興市桐鄉市的濮院鎮是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
濮院鎮是中國毛衣特色鎮。很多國際大牌的針織衣、毛衣都是在濮院加工的。濮院鎮從代工起步,發展到現在做自主毛衣品牌,還吸引了全球服裝設計師來做原創設計。如今,很多全球大牌針織服裝的選型都在濮院鎮進行。當地每年舉辦時裝周、全國針織服裝訂貨會、設計師大賽等重大活動。有了產業集群,濮院鎮吸引了很多高水平產業人員來工作、定居,為了滿足這些人的生活需求,當地又吸引了一大批餐飲、住宿、娛樂企業,城市消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實現了從毛衣加工集散地到“世界時尚小鎮”的蛻變。“世界時尚小鎮”名頭越來越響亮,自然吸引了周邊很多地方,甚至大城市的消費者前往濮院鎮觀光和消費。
概括而言,激發三、四線城市消費市場的活力,建議可在三方面發力:一要通過現代生活方式的下沉,包括新消費模式和品牌下沉來提升本地消費品質;二要依托資源特色打造本地消費品牌,創造高品質的消費供給來對接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三要依托直播等新型傳播方式,更好地吸引流量,為消費新業態、新場景打開發展空間。
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的最終消費(用于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消費的總額)占當年GDP的比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