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3日,四川樂山,三名游客在沙灣區美女峰景區違法試飛無人機,因失控無人機墜落至鐵路路基并引發明火,導致列車行車中斷253分鐘,造成損失約19萬元。
今年以來,安全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主題”之一。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低空經濟安全健康發展。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提出,低空經濟應遵循“先載貨后載人、先隔離后融合、先遠郊后城區”的原則,在嚴控風險、確保安全前提下,穩妥推進低空消費的發展。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因地制宜健康有序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沒有安全就沒有低空經濟,沒有規模就沒有低空經濟。有了安全保障,低空經濟才能平穩、有序、高效發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系統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李新軍說。
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無人機愛好者李某為獲取更多網絡流量,操控具備遠程高清攝像功能的無人機,非法拍攝部隊機密并發布于其個人社交平臺,被判處有期徒刑。
2024年9月11日,天津濱海機場,“黑飛”無人機影響飛機正常起降,導致航班大面積延誤,數千名旅客出行受到影響。
警報!檢測到無人機信號!”2025年4月的一天,西北某特高壓換流站安防監控室內,云翔哨衛無人機無源探測系統突然發出預警。
2025年,游客張某在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區圍墻外操控無人機擅自飛入禁飛區,大理市公安局對其處以行政拘留十日的處罰。
據《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規定,真高120米以上空域,空中禁區、空中限制區及周邊空域,軍用航空超低空飛行空域,以及其他有相關規定的空域應當劃設為管制空域。管制空域范圍以外的空域為微型、輕型、小型無人駕駛航空器的適飛空域。
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的人員應當取得相應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操控員執照。所謂“黑飛”,指未獲取合法飛行資質、未進行實名登記或未經空域使用申請與審批的單位或個人,私自操控無人機進行飛行活動。
“黑飛”無人機可能盤旋在機場鐵路周邊,甚至突破禁飛區,觸碰國家安全的紅線……一邊是技術進步解鎖的新鮮體驗,一邊是無視規則帶來的安全風險,嚴打“黑飛”勢在必行。2024年1月1日前,“黑飛”通常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擾亂公共秩序”條款進行處罰。2024年1月1日起實施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是我國首部針對無人機管理的專門行政法規,該條例對飛行審批、空域管理及安全規范作出系統性規定,特別明確了公安機關的相關職能。2025年6月最新修訂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的飛行管理作出進一步規定,將“黑飛”等行為增列為妨害公共安全的情形。
治理“黑飛”,既要完善法規,也要不斷提升執法效能。湖州南太湖新區公安分局創新構建立體監測感知網,運行智能預警分級響應機制,實現從“人力追蹤”到“數字制導”的跨越式升級。目前,該區共搭建感知基站26個,實現全域信號100%覆蓋。
據南太湖新區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無人機出廠時有一個SN碼,飛手到公安部門登記時,SN碼被錄入管控平臺,相當于給無人機辦了“電子身份證”,并建立了與飛手的關聯。今年5月以來,已有300余架注冊無人機辦理“電子身份證”,飛行軌跡、高度、速度等數據實時上云。
在巡特警大隊的無人機一體化管控平臺上,南太湖新區轄區無人機飛行點位一目了然。平臺通過貫通相關職能部門和企業數據,實現對低空安全的“飛行要素一屏掌控、服務申請一站通達、響應處置一鍵閉環”。
此外,南太湖新區公安分局還積極構建多方參與的融合共治體系,組建由民警、物業、行政執法人員、無人機愛好者組成的低空安全觀察員隊伍,對轄區無人機持有者進行全面排摸,并創新推出“在線登記”平臺,方便飛手就近備案,提高管理效率。
除公安外,其他監管部門之間也需建立常態化信息共享機制,飛行、用戶等數據要及時流通共享。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航空宇航學院飛行器控制系碩士生教師張超建議,民航、公安、市場監管、工信等多部門要加大協同配合,推進無人機設計生產、適航與質量管理、實名登記、人員資質、空域和飛行活動管理、違規飛行處置等數據在管理部門間的共享共用,通過建設低空飛行智能監管平臺,避免出現監管漏洞。

“警報!檢測到無人機信號!”2025年4月的一天,西北某特高壓換流站安防監控室內,云翔哨衛無人機無源探測系統突然發出預警。值班員小王立即啟動響應程序,系統自動鎖定信號源方位——換流站東南方向3.2公里處,一架無人機正試圖逼近核心設備區。
小王隨即啟動聯動預案,操控部署在站區周邊的云翔反無人機無線電主動防御設備。該設備通過發射低功率導航誘騙信號,迫使無人機懸停并觸發返航程序。從發現到處置,全程僅用時3分鐘,無人機最終在站區外安全迫降,由安保人員現場控制。事后調查顯示,該無人機為附近村民違規拍攝所用,因及時介入,避免了可能引發的電網安全事故。
該特高壓換流站作為電力系統關鍵基礎設施,采用了云翔智能低空安防解決方案,部署了包括無人機無源探測、察打誘一體等多型設備,大幅提升了全天候、多手段的低空安全防護能力。
隨著無人機技術快速發展,低空安全領域更加依賴智能化、精準化的反制技術。
“目前,低空安全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無人機違規飛行;二是無人機自身不穩定,或環境存在不穩定因素。”天津云翔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翔”)總經理陳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比如,私人組裝的無人機、穿越機等飛行器,技術性能未經審核,極易發生故障。很多人覺得日常見到的無人機體積小、重量輕,以為掉下來也沒事。事實上,無人機墜落的危害遠比想象中大,尤其是在高壓電、機場、鐵路等電磁環境復雜區域。”
“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低空飛行就會和現在的汽車行駛一樣普遍。”
瞄準無人機自身安全和環境安全兩個方向,云翔把軍工領域積累的尖端電子對抗技術轉化為服務低空安全的解決方案,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智能安防體系,在國防安全、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城市智慧管理三大核心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
陳嶺介紹,空防方面,云翔的反制技術可以有效應對“低慢小”無人機威脅,保障關鍵基礎設施安全;天防方面,云翔無人機采用新一代授時安全防護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專為電力、通信、交通等關鍵基礎設施的高精度時間同步系統提供主動防御,確保國家重點單位的時間同步系統安全、可靠運行;地防方面,通過多設備組網形成“地面-地下”立體化防御體系,實現對人員、車輛、機器人、機器狗等地面威脅目標的全自動探測、取證與處置,打造無人化、智能化的新一代地面安防解決方案。
“在這些場景中,我們的核心產品——擴跳一體干擾穿越機設備,是云翔自主研發、國內首創的當前防御FPV穿越機(First Person View,指短時能穿越各種障礙的高速度、高機動性、通常由愛好者采購配件組裝的小型無人機)最有效的技術手段。”陳嶺說。
當前,在各類低空威脅中,受到大量愛好者追捧的FPV穿越機,已成為最棘手的安防難題之一。FPV穿越機以160km/h以上速度飛行,最高速度可達到268km/h,具備低空突防、信號跳變、抗干擾性強三大特征。針對FPV穿越機,傳統反制手段面臨三大瓶頸:雷達探測基本失效、無線電干擾低效、響應速度不足。
云翔自主研發的擴跳一體干擾穿越機設備,采用第三代“先偵后擾”技術,通過AI動態解析無人機通信協議,實時解調數傳信號并實施精準干擾。其有效防御距離達市面普通設備的3倍以上,解決了傳統反制設備對穿越機“看不見、攔不住”的難題。
為全面提升低空領域安全防控能力,中央空管委于2025年4月印發專項措施,明確將無人機反制技術納入全國低空安全監管體系,通過構建“技術防控+制度約束” 的立體化監管模式,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屏障。
“云翔正在構建的城市低空管理協同平臺,集成了態勢感知、告警中心、目標管理、無人機指控、無人機管理、執法處置等多子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智能聯動。這種系統化的安防體系能夠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低空安全保障,滿足城市低空管理、重大活動低空安保等多場景需求。”陳嶺說。
近兩年,以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為代表的城市空中交通(UAM)引發業界和公眾高度關注。
為推進eVTOL商運探索,2023年12月,全國首個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城市空中交通運營示范中心在深圳寶安區啟用。2025年1月,智能化城市空中交通展示(體驗)中心在深圳羅湖區啟用。
“低空飛行器的發展正在重塑城市空中交通發展形態。未來,人們乘坐低空飛行器即可實現從A點到B點的通勤。”上述兩中心運營方——深圳博領鵬城之翼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陳梅介紹,公司目前已在國內多個城市布局運營中心,陸續開展eVTOL測試飛行。
深圳市低空經濟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城市空中交通(UAM)更類似于地面交通,而非高空飛行的民航。地面交通的發展伴隨著對安全難題的一次次突破;同理,低空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完善法規和產業支撐來逐步推進。
作為低空經濟發展的城市先行者,深圳在實踐過程中始終堅持將低空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通過嚴格的空域劃設和審批調度,以及構建數字化物理基礎網絡體系和低空智慧監管平臺等措施,為城市空中交通(UAM)的技術驗證和場景探索預留了空間。
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是全國首部低空領域專項法規。條例創新提出了產業發展和低空飛行的協同機制,對低空基礎設施、低空空域協同管理、低空飛行服務等方面作出規范,有利于推動產業發展形成合力。
深圳鹽田區在硬件體系上領跑全市,當地已開通多條低空航線并建成全國首座UAM立體交通綜合保障中心,未來擬建全球首個多機型融合飛行示范區。在運用場景方面,國內首套“空中出租”UAM運營系統在鹽田區上線,大灣區首條UAM游覽航線“山海鹽田”啟航,空中物流、城市公共服務等多類示范應用也已常態化運行。
大量的場景應用帶動深圳低空管理向更安全、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2025年7月,深圳發布《深圳市低空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建設方案”)。《建設方案》提出,深圳要建設低空智能融合系統(SILAS)。到2026年底前,建成一期,適時啟動二期,完成服務網、航路網建設,具備飛行計劃處理、航空情報服務、航空氣象信息服務、低空數字空域圖、導航、監視等功能,實現對全市重點低空空域7×24小時的全面監控,具備超過1000條客貨運低空航線、300萬架次/年載貨無人機商業飛行的數字化管理能力。支撐超萬架飛行器同時低空飛行,實施精細化時空資源分配和進程管理。
深圳市低空經濟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說,從深圳相關實踐看,在未來1-3年,低空飛行安全將經歷快速發展,技術突破將不斷深化。同時,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結合會大幅提升低空飛行的安全性和效率,智能空域管理系統將能夠實時監控飛行器的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并處理飛行過程中的任何異常。“監管方面,我們將迎來更加完善的空域管理體系和更加嚴格的飛行器認證與安全檢查標準。產業推動方面,低空經濟與傳統航空產業的深度融合將成為主要趨勢。”
“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低空飛行就會和現在的汽車行駛一樣普遍。”陳嶺表示,對城市空中交通(UAM)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作者張靜系《瞭望東方周刊》低空經濟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