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小學語文教學和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機融合,一方面有助于豐富語文課堂,開闊小學生視野,增加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元素,為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行性支撐。
1.活用教材,找準生態文明教育的切入點
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在教材中廣泛分布。課文、口語交際和習作是滲透相關內容的主要形式,教材中的插圖也以大量實物照片或圖畫展現自然風光。課文、拼音與識字學習中的兒歌主要發揮生態知識的傳遞、美感的熏陶以及思想的啟迪作用,口語交際、寫話或習作主要以口述、書寫等方式發展學生的生態行為能力,中高年級已經開始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面向大眾進行宣傳教育。多樣化的呈現方式讓生態文明思想從方方面面進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對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每個學段所選取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都非常符合該學段學生特點,且有著一定層次性。
第一學段以“認識自然”為主,主要選取與動物、植物、天象、氣候有關的內容,其目的是帶領低年級學生認識自然與周圍環境變化,以多種感官感受自然的美好,知道日常生活所需的自然資源,并以此對人與自然關系有初步體會。例如,《我是什么》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現象以及人與水的依存關系,另一方面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第二學段引導學生“關注自然”,課文偏重于自然景色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感受自然環境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的能力。例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觀潮》《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課文,不僅通過對花草樹木、星辰大地、山水河流等的刻畫,描繪了大自然美不勝收的景色,還展示了和諧寧靜的人文景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生命、萬物深深的熱愛之情。
第三學段側重于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培養保護環境意識。例如,《只有一個地球》《青山不老》《三黑與土地》等文章,突出人與地球的深厚感情,倡導反思人類不當行為,深刻揭示生態危機帶來的危害,旨在讓學生直面生態環境問題,培養學生對地球的熱愛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這一學段將生態環境知識、道德倫理、審美體驗和對自然萬物的尊重等有機結合起來,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在整體上,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隨各學段學生發展的階段性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呈現出從外在體驗到內在反思,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層次性特征。教學中,要找準生態文明教育的切入點和滲透點, 通過入情入理的讀文學習、自主探究,使學生和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啟蒙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積極滲透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思想。
2.立足課堂,探索生態文明教育滲透方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可以培養未來環境保護的主力軍,為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第一,突出生態知識的生活氣息。生活性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應有之意,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態內容的生活性特質,破解生態知識學習易枯燥、易復雜化的難題。例如,《雪地里的小畫家》描寫了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識字、看圖以及聯系生活等方式,感受各種動物的可愛之處,使其體會到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從而引導學生樹立保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第二,發揮生態內容的審美功能。教學中,教師注重發揮生態內容的審美價值,激發學生想象,將學生帶入情境,使其獲得生態體驗。
抓住字詞,感受意象。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幅圖,字背后是清麗山水,是姹紫嫣紅,是紛繁復雜的奇妙世界。例如,一年級教材中的“天”“地”“人”“日”“月”“水”“火”等字,都與大自然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很多字都是象形字,與大自然有著奇妙的聯系。教學中,教師巧妙運用字理識字、歸類識字等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識別字形認識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
融情于景,入情入境。統編教材集中展現的大海、山川、樹林、草地等自然環境,以及人與萬物共處的和諧場景,都可以成為教師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資源。例如,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早春時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生命萌動景象;領略盛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不勝收;感受秋雨初晴后“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旖旎風光。字里行間將自然美、民風美和向往的社會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像一支抒情樂帶給學生極大的美感享受。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美文背后的美景,在咀嚼字詞、欣賞美景中遇見蟲鳴、飛鳥、溪流、人家……充分發揮生態內容的審美價值,使學生獲得美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
第三,注重生態倫理觀念的啟迪。生態倫理觀的明晰是人與自然和諧一致關系理念的內化,是學生發展友好行為的重要前提。在教學中,教師注重生態倫理觀的啟迪,并據此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入解讀。例如,《搭船的鳥》營造了一幅人與翠鳥和諧共處的美妙境界。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翠鳥體態美和敏捷捕食的場面之后,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船上有人也有鳥,而鳥兒卻能在船頭自由捕魚,這是為什么?”教師的追問引發學生不斷思考,引導學生逐漸意識到善待動物的重要性,深刻體會“和諧”二字的意義。和諧是平等生態觀念的體現,是實現萬物“大家”的前提。
生態之美,教育之美,美美與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更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生態文明價值觀和生態文明能力。通過這樣的教育,使學生深刻理解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將環保意識融入日常生活,在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態文明行為,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