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教育資源和力量,構建目標同向、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在協同育人背景下,充分利用家庭及社會資源,積極探索“大思政”育人體系構建,切實提高育人效果。
1.多主體參與,構建育人新格局
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實施“大思政”育人體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家庭作為人生的第一課堂,通過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通過豐富的實踐場域和多元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真實情境中的體驗式學習機會。學校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應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推動家庭和社會參與到“大思政”育人體系中,形成校家社三方育人合力,構建育人新格局。
2.大主題設計,形成育人長鏈條
學校參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和《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相關文件,立足學生成長特點,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設計了學校“大思政”教育主題,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法治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6個大主題,每個大主題中又包含豐富的小主題,覆蓋低中高學段的所有學生。
3.全場域覆蓋,貫穿育人全過程
學校構建了時空交錯的立體化育人體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場域覆蓋,貫穿育人全過程。從空間維度看,要打破傳統課堂邊界,將思想政治教育從校園文化場域延伸至家庭生活場域和社會實踐場域。在校園文化場域,借助思政課、主題教育活動等載體浸潤價值觀教育;在家庭生活場域,通過家風建設、親子共讀等方式滲透思政元素;在社會實踐場域,利用紅色基地、志愿服務等實踐平臺強化責任擔當。從時間維度看,構建了適合低中高不同學段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鏈條,形成從情感啟蒙到習慣養成再到價值奠基的漸進式育人鏈條。通過構建時空交織、循序漸進的全場域育人體系,實現“時時受教育、處處是課堂、人人有收獲”,達到最佳育人效果。
在協同育人的宏觀視域下,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是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路徑與重要依托。展望未來,學校將堅定不移地發揮核心主導作用,以戰略眼光統籌協調家庭、社會等多元力量,形成強大育人合力,切實提高育人實效。
本文系2023年度北京市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研究一般項目“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小學‘大思政’育人體系構建的研究”(項目編號:XXSZ2023YB1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