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全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時期,教育部于2022年10月印發《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教育領域深度融入綠色低碳理念,培育新一代具備環保意識與行動能力的青少年指明了方向。《方案》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要普及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理念和知識,引導學生們在日常學習中建立起低碳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意識。同時,方案著重強調了綠色低碳教育形式的創新,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
為了培養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引導他們踐行低碳理念,北京市海淀區萬泉小學探索以項目學習推動低碳教育的實施。本文以“降溫地球,‘碳’尋綠色生活”項目學習為例,介紹低碳教育中項目式學習的實施路徑和效果。
“降溫地球,‘碳’尋綠色生活”項目學習旨在讓學生理解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在調查研究中感悟數據蘊含的信息,發展數據意識;讓學生經歷碳排放量的運算,通過對運算結果的直觀感悟發展數感;融入科學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發展學生的科學觀念和責任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嘗試讓學生自主規劃研究路徑,培養自主規劃的能力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并通過成果宣傳推廣,增強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1.從問題產生到驅動性問題的形成
通過觀看視頻引發學生對地球環境問題的關心,借助氣象局專家的講解和核心驅動問題設計卡,引導學生逐步聚焦核心問題“降溫地球我們能做些什么”。驅動性問題的形成需要經過師生共同討論和修改,旨在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想象力,同時確保問題指向教學目標。
2.以“地球降溫”為核心驅動問題的團隊研究
項目以“地球降溫”為核心驅動問題,通過組建團隊、制定規則和評價體系完成籌備工作。
項目實施階段,學生從出行方式、低碳飲食、生活垃圾和生活用品四個角度進行研究。以生活用品小組為例,學生自主規劃研究路徑,將大問題分解為幾個子問題,通過完成查找資料、分類整理、計算碳排放量、問卷調查等任務,形成低碳用品清單、碳排放量計算標準和調查報告,并設計低碳主題活動,最終提供低碳校園生活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理清研究路徑,確定項目實施方向。
3.聚焦生活觀察和問題解決的教學實踐
在規劃低碳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類整理,形成了小組的低碳用品清單。
面對碳排放量計算的困難,他們從多種渠道獲取數據,但發現數據差異大,標準不一,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找到了權威排碳標準,從而學會了科學獲取數據的方法。學生通過了解生活中的碳足跡計算方法,設計了自己的碳賬本,其中包括排碳指南和記錄碳足跡的內容。
在設計排碳指南時,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活中的低碳行為,將抽象的碳排放量轉化為直觀的占地面積和需要的樹木數量,以便更好地向低年級學生宣傳低碳理念。這一過程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數感,也培養了他們的換位思考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最終,學生設計了一個可以記錄每人一天排碳量的小賬本,以幫助同學們記錄每天的碳足跡。
碳調查項目通過讓學生設計和執行碳調查問卷,提升了他們對低碳生活的關注度,培養了低碳行為習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設計問卷框架,關注不同人群對低碳生活的態度和行為。實地調查和數據分析過程中,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據統計,并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調查報告。在報告分享中,學生能夠基于數據分析進行判斷和推測,并引發深入思考。項目中還引入了評價機制,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和學習。此外,學生設計了低碳足跡記錄單和低碳主題游戲,以推廣低碳生活方式。整個項目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環保意識,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4.以行為轉變和素養培育為主的教學效果
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通過承擔不同角色和責任,學會了傾聽和合作。項目不僅促進了學生對低碳生活的關注和實踐,還提升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勇敢開拓精神。通過實地調研,學生們感受到了數據的隨機性和數據表達的多樣性,培養了用數據說話的習慣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項目中提供了關鍵支持,并引導學生形成全局觀和目標感,期望他們能在未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降溫地球,‘碳’尋綠色生活”項目學習就像一顆低碳的種子,在學生們的心中種下了環保的信念,引導他們將低碳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實踐中感受低碳環保的力量。我們相信,學生們將成為未來低碳生活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用他們的行動為地球降溫,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