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了確保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深度契合,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但前提應該是要立足于課本,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性與全局性,此外,教師應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繼而全面、詳細地制定教學目標,并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設計。在設計教學時滿足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傳達優秀精神品質與價值觀的要求。
語文學科是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為語文課程內容的第一主題,并提出“圍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求,確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主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嘗試利用多種形式、方法,圍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
1.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
語文教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了確保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深度契合,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但前提應該是要立足于課本,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性與全局性。此外,教師應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繼而全面、詳細地制定教學目標,并圍繞教學自標進行教學設計,同時,滿足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傳達優秀精神品質與價值觀的要求。
一是從古典小說情節入手,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化內涵。例如,從《智取生辰綱》白勝唱詞中,分析出官民的對比,進而認識“官逼民反”的主題。
二是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傳統美德。如從《木蘭詩》中感受木蘭的愛國與孝道。
三是從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如《核舟記》中的“奇巧”,從驚嘆傳統工藝到探索“人情之美”。
四是從古代詩文中深挖美育價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感受。感受內容之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一從洞庭湖的自然美景中,讓學生體會祖國山河的壯麗;品味語言之美,增強文化自信一一通過《望岳》的押韻、韻律美,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味語言的精妙,從而增強文化自信;領略意境之美,提高審美品位一一《湖心亭》將山水自然與人文生活完美融合,根據描繪的特定意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創作意圖,產生情感共鳴,進入審美情境,提升人生境界。體會人格之美,培養健全人格一一《曹劌論戰》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愚公的不屈不撓、不畏艱難,諸葛亮的忠君愛國,范仲淹的心懷天下,陳元方的守信明禮等,讓學生在高尚人格的引領下,汲取戰勝困難的勇氣與勇往直前的力量。
2.利用節日滲透傳統文化價值
形成系列的傳統節日教育內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節日教育,是傳承傳統文化、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基于“了解節日知識,理解節日意義;參與節白活動,感受節日氛圍;尋覓節日詩情,激發節日情感”的邏輯主線,設計階梯式、遞進性的實踐活動,形成系統的節日教育內容體系。
以重陽節為例,學校設計了一系列活動。第一階段為“深耕文本,搭建節日知識框架”,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西京雜記》等文本的研讀展開活動,旨在幫助學生理解重陽節在古代的文化內涵,感受其蘊含的尊老敬老、思鄉懷親等文化意義。第二階段為“知行合一,沉浸式感受節日氛圍”,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養老院等場所,在舉辦“重陽家宴”“重陽志愿行”等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節日氛圍,將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階段為“妙筆生花,以文學創作升華情感”,組織學生賞析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經典重陽詩詞,并鼓勵學生創作重陽節主題的現代詩歌或散文,激發學生文學創作熱情,讓節日情感在筆尖流淌,實現文化傳承與語文素養提升的雙重目標。
豐富教育方法與途徑。每逢傳統節日,學校還積極攜手家委會建立文化傳播平臺、引導家長參與活動。如在春節開展“抄春聯”書法比賽,在元宵節開展“猜燈謎”活動,在清明節開展清明節詩詞朗誦會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深刻地感知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提升文化素養,建立文化自信,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感。
3.組織活動落實傳統文化內涵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浸潤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更需要通過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例如,組織開展“經典名著閱讀分享會”活動。通過精讀、閱讀分享、小組討論等環節,與學生探討“忠義觀在現代社會的價值”“三國謀略中的智慧啟示”“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義”等議題,幫助學生提升文本解讀能力,在思辨過程中深化其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理解。
組織開展“指尖上的傳統文化”手抄報創作活動,以傳統節日、經典詩詞、歷史典故為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從詩詞中提煉意象,從美術中學習構圖技巧,從歷史中了解節日淵源,鼓勵學生利用語文、歷史、美術等知識進行跨學科創作。作品完成后,組織班級展覽并開展“最佳創意獎”“最美設計獎”等評選活動。在分享環節,學生不僅要介紹手抄報的內容與設計思路,還要闡述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有學生在手抄報中結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現代航天科技,展現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發展。這種創作實踐,既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整合、藝術表達等綜合能力,也讓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實現了文化傳承與語文素養的同步提升。
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經典的魅力,在創作中展現文化自信,在交流中實現思維碰撞。這些活動不僅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更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表達能力,真正實現了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語文教學負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教師要深入挖掘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讓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編輯_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