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具有學歷教育和社會服務雙重職能,因此,中等職業學校要增強主動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探索研究“融通式”社會服務策略,通過社會服務與區域發展的融通、社會服務對象不同群體的融通、社會服務課程學習內容的融通、社會服務課程教學方式的融通,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1.中職學校教育資源“融通式”社會服務特征
社會服務與區域發展的融通。在強調終身學習的時代背景下,公辦中職學校整合教育資源,踐行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區域發展的辦學理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課程資源,推動課程從單方獨有轉變為多方共享,讓特色課程真正“走出去”。另一方面,將現有的課程資源與服務對象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相融通與匹配,充分發揮已有優質資源效用,并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對課程進行調整和開發,在滿足個體需求的同時為區域發展提供助力。
社會服務對象不同群體的融通。中職學校能夠利用自身教育資源服務的人員范圍較廣,因此,除定制課程之外,社會服務類課程可以根據學習興趣將不同的人員融合在一起,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
社會服務課程學習內容的融通。中職學校所能提供的社會服務可以是學歷教育,也可以是非學歷教育;既可以提高生活情趣,也可以助力生活或職業技能的提升。因此,為不同的受眾群體提供課程服務時,可以打破專業壁壘,根據需求整合學習內容,還可以結合地域特點融入區域文化。
社會服務課程教學方式的融通。中職學校為社會服務對象提供的課程學習既保留傳統授課方式又有現代數字化課程,課程服務既可以是線下的,也可以是線上的,還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靈活的學習方式可以打破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限制,服務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和精細化管理,激發每個人的學習熱情,讓學習變得更加便捷。
2.中職學校教育資源“融通式”社會服務策略
課程推廣立體化,拓展社會服務對象。立足于終身教育發展需要,職業教育資源的推廣要多渠道、立體化。學校開展對社會服務對象的教育需求、技能短板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線上宣傳。同時,線下主動對接各培訓主體單位,充分挖掘重點服務對象的需求,拓展社會服務范圍和群體。
課程資源模塊化,定制社會服務內容。社會服務類課程是以滿足服務對象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因而,可以根據不同授課對象的學習水平及實際需要,將課程資源進行模塊化升級和優化,通過模塊的拆分和組合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例如,針對在崗在職的中青年人,學校設計以技能提升為目標的系列模塊化課程,幫助其達到終身學習、持續發展的目的;針對離開工作崗位的老年人,學校設計休閑養生類系列模塊化課程,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質、掌握新興的數字技術,助其實現“繼續社會化”和“再社會化”。以生活技藝主題特色課程“納么會生活”為例,課程有7個模塊內容,涵蓋個人物品收納、家庭收納規劃、清潔物品使用、收納工具DIY等多項目、多任務學習內容。課程將7個模塊拆分為“納趣成長”和“納享生活”兩個子課程。“納趣成長”是收納啟蒙課,面向的對象為中小學生,強調的是收納的趣味性及收納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通過收納實踐,孩子們可以學會管理自己的物品,進而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生活,這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納享生活”面向的對象則為成人,旨在挖掘收納的實用價值與美學意義,幫助學員掌握專業的收納技巧,打造整潔、有序且充滿美感的生活環境。服務對象不同,同一模塊內容的深度也有差異。根據學習時長不同,模塊內容也可以自由組合。
教育資源數字化,豐富社會服務形式。“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學校教育資源社會服務形態、方式、結構的演變,數字化學習、移動學習等新方式為實現“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全民終身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撐。除學校充分開發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外,教師也可以開發制作數字化學習資源,使學習者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自由學習。
學習方式多元化,滿足服務對象需求。伴隨教育資源的數字化發展,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也發生重大變革,由傳統的學習方式向多元化轉變,而課堂教學方式則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從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教師促學、伴學和助學。例如,針對企事業單位員工,可以采用線下督學和在線移動學習相結合的陪伴式課程學習模式,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提升學員自我管理能力,解決工學矛盾;針對區域內中小學生,以助學方式開展教學,以線下動手體驗實踐為主,線上自主學習為輔;面向社區居民的社會服務,則可通過線下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同時通過短視頻、直播課等形式達到促學的目的。
教育流程完整化,重視社會服務評估。調研發現,目前中職學校在提供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普遍重視前期的組織和教學,輕視后期的評估與反思,缺少對社會服務全流程的梳理和總結,也缺少深度分析和反饋。這既是教育流程的不完善,也是對社會服務效益的不重視。因此,對社會服務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勢在必行。與學校教育不同,社會服務評估更要關注課程內容是否符合服務對象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是否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是否有助于學習者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是否與當前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通過評估,可以發現社會服務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針對不足提出改進措施和意見,不斷完善和優化后續服務。
總之,希望通過“融通式”服務策略的研究和實踐改進,推廣職業教育優質資源,提高學校教育資源和服務對象需求的匹配度,讓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真正實現中職教育為社會服務的目的。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資源提供社會服務的途徑和策略研究——以為個案”(課題編號:CGDB2227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