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熱愛中國音樂文化,能從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堅定文化自信”。初中音樂教學是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場域,在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該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然而,當前初中音樂教學存在制約傳統文化有效傳承的“三重脫節”問題。一是內容脫節,當前初中音樂教材中的傳統曲目多以“文化標本”形式呈現,缺乏與現代生活的關聯性。二是認知脫節,在音樂教學中,西方音樂理論體系常被過度強調,而本土音樂的價值容易被忽視,不能充分引導學生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理解不同音樂體系的價值。三是方法脫節,當前多數音樂課堂仍以傳統的“講授 + 聽賞”教學模式為主,跨學科融合與技術應用不充分。基于以上問題,筆者在音樂教學中嘗試將音樂與社會生活、相關藝術及其他學科相融合,并在欣賞、表現和創造等實踐活動中結合相關文化,讓學生理解音樂的人文內涵和社會功能,讓民族文化從書本里的音樂符號變成烙印在學生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1.生活創“境”,觸摸民族文脈
音樂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啟發學生思考音樂的文化內涵,讓傳統文化走進生活,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鼓勵學生成為民族音樂與時俱進的傳承者。
游戲融入,激發興趣。音樂游戲將抽象的音樂元素轉化為活動體驗,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通過“擊鼓傳花”游戲,讓學生模仿傳統戲曲中的鼓點節奏,感受節奏的變化與情感表達;組織學生用方言演唱地方童謠《月光光》《搖啊搖》等,增強對方言和地域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扮演京劇、黃梅戲等傳統戲曲中的角色,通過動作、唱腔的模仿,體驗戲曲藝術的獨特韻味。
熱點引入,鏈接生活。將社會熱點引入音樂課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鏈接,使傳統文化煥發生命力。例如,在講授“國樂飄香”這一單元時,先設計“聽音識器”游戲,用熱門電影中的樂器引出民族樂器嗩吶,再播放春節聯歡晚會中的《山鷹和蘭花花》,讓學生感受嗩吶與秘魯排簫的融合,體會民族音樂的包容性與創新性;分析流行歌曲中的傳統音樂元素,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在現代音樂中的創造性轉化。
情境體驗,情感共鳴。例如,在教授《茉莉花》時,不僅讓學生聽賞歌曲的民歌、交響樂、流行改編等不同版本,還可結合茶道、書法等傳統文化活動,打造“聽覺 + 視覺 + 觸覺”的多感官課堂,讓學生沉浸式體驗音樂,理解和感悟歌曲的文化背景。
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真正觸摸到民族文化的脈絡。
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分階段設計游戲化教學活動。例如,初級階段開展“民族節奏大師”挑戰賽,中級階段組織“方言音樂地圖”項目,高級階段舉辦“戲曲工作坊”。同時,可以建立“傳統一現代”音樂素材庫,設計“音樂解構實驗室”。
2.學科創“意”,豐富文化內涵
音樂教學要打破課程邊界,找準不同學科知識的共性與銜接點,以音樂為紐帶構建跨學科文化育人體系。探索實施“音樂 +N′′ 學科融合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與創新,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與創新能力,在旋律與知識的交響中實現文化傳承的創新表達。
“詩”“歌”應和,文化拓展。詩歌和音樂關系密切,二者在韻律節奏、情感表達及文化承載上深度關聯。例如,在欣賞蒙古族長調《遼闊的草原》時,可結合《詩經》中的“比興”手法,分析歌詞如何通過自然景物表達情感,并組織學生嘗試用“諾古拉”演唱技巧為《詩經》中的《關雎》《蒹葭》配樂,深化學生對《詩經》的理解。
“樂”“器”融合,技藝相通。民族樂器的誕生深植于華夏先民的生活智慧,其形制與音色皆源于對自然規律的觀察與運用。樂器制作的過程本質是科學原理的具象化實踐,通過制作簡易民族樂器,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樂器的發聲原理與文化意義。例如,用PVC管仿制苗族蘆笙,結合物理聲學知識分析其發聲原理,探討不同材質對音色的影響;用紙箱和皮筋制作壯族天琴,演奏壯族民歌,感受其獨特的音色與民族文化背景。
“戲”“畫”相通,古韻新生。例如,學習《黃河大合唱》時,結合歷史背景,讓學生分組研究作品創作歷程,并嘗試用戲劇表演、繪畫等形式再現“音樂中的歷史場景”。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采訪民間藝人,錄制口述歷史視頻,整理成“非遺音樂檔案”,增強對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理解。
3.技術創“編”,培養文化自信
現代技術的應用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嘗試音樂創編,沉浸式體驗民族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其音樂實踐能力,培養文化自信。
AI音樂采風。例如,在學習“草原牧歌”單元時,學生化身采詩官,運用AI技術分組采集不同民族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服裝裝飾,制作成小視頻。上課時,教師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展示學生的作品,并深入研討民族文化與音樂風格的關系,在民族文化長卷中激發文化自豪感。
VR音樂旅行。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帶學生“穿越”到民族音樂場景中,沉浸式體驗民族文化,還可以通過連線民間藝人,帶領學生“參與”主題活動,拉近文化距離。
DT音樂創作。鼓勵學生運用數字技術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例如,設計電子編曲活動,讓學生用音樂軟件將傳統旋律與現代節奏結合起來,創作融合風格的樂曲。技術的賦能讓傳統文化從靜態知識變為動態體驗,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感和文化認同感。
初中音樂教學的文化自信培育,需以學生為中心,打破課堂邊界,融合生活、學科知識與技術,讓傳統音樂真正“活”在當下,使民族文化從“課堂知識”轉化為“生活共鳴”。這樣,民族文化才能從課本符號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基因,為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力量,真正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編輯_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