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體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局發展中的現代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基礎教育階段進行道德與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陣地,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適宜的實施載體。
1.播種:素養導向的生態文明教育目標定位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多方面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生態文明教育提出具體要求,使其具有可行性。在素養層面,以“政治認同”等五大核心素養為基石,生態文明理念主要體現在“道德修養”(保護環境)和“責任意識”(熱愛自然,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中。課程總目標明確育人指向為“敬畏自然”等,各學段對生態文明教育要求不同,一、二年級為“親近自然”,三、四年級為“熱愛自然”,五、六年級為“尊重自然”,遵循兒童身心與道德養成規律。在課程內容上,不同學段主題有別。一、二年級道德教育要求學生親近自然;三、四年級國情教育主題要求學生初步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五、六年級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相關思想教育,提升素養要求。
北京市海淀區萬泉小學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構建校本化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通過學科融合、文化浸潤、行動迭代,以跨學科融合深化認知、依托本土資源開發課程、借助項目學習強化行動,呼應課標要求,讓生態文明理念扎根校園。
2.生長:多維滲透的生態文明課堂實施路徑
通過梳理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發現,生態文明教育包含五個維度的內容,分別是生態文明知識教育、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生態文明審美教育以及生態文明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拓展生態認知,探究環境現狀。生態文明知識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可以直接向學生傳遞生態文明知識,其范圍從家庭到社會再到大自然,最后放眼整個地球。例如,二年級下冊“綠色小衛士”和四年級上冊“讓生活多一點綠色”關注大自然,介紹空氣、植物、水、風等自然元素的知識;六年級“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涉及的范圍擴大到全球,內容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植物到天氣、自然災害和科技帶來的污染等。
創設生態情境,構建共生理念。生態文明自然觀是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方面,教學中可以通過情境式活動設計來增強體驗,獲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理念。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地球——我們的家園”借助“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等案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問題中獲得沉浸式體驗,分析人類是怎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
鏈接生活場景,培育綠色習慣。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點,教學中可以借助真實生活事件,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的經驗,以問題解決為驅動展開探究。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減少我們的碳排放”一課中,可以通過讓學生統計家庭用電及計算碳排放這個“生活事件”,幫助學生體會碳排放量之大。在此基礎上,借助資料“生產一件衣服的碳排放”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家庭生活中的低碳經驗,進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踐行綠色生活行為。
聚焦法治案例,深植守法根基。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主要出現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中高年級教材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案例來加強學生對于法律的理解與運用。例如,六年級上冊中,縣政府投入資金植樹造林的案例可以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六條“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進行教學。通過辨析判斷,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條文,學會在生活中借助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3.共生:校社協同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模式
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可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類。校內通過植物種植比賽、模擬法庭等活動,將課堂與實踐結合;校外實踐活動則更具社會性,如實地調研、參觀博物館等,有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與綜合素養。下面以“探索奇妙的動物王國”校外實踐活動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設計任務關卡,推進生態探索。依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一、二年級學生的要求,設計了該實踐活動。活動以國家動物博物館為實踐地,設置“動物王國初體驗”“動物王國大探秘”“動物王國大宣講”三站打卡任務。任務卡設計以時間為明線,學生成長路徑為暗線,引導學生建立親近自然、共生共存的觀念。
創新活動樣態,激發探索熱情。本次活動突出實踐性,形式多樣,如觀察、繪畫、參觀等,任務童真有趣且具挑戰性,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例如,為小動物制作名片卡,鍛煉學生發現自然、美與生命的能力;“嘀!暢聊卡”和“關系大搜索”等探究式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學生還可借助手機、相機等記錄活動過程,影像內容根植于生活經驗,易引發情感共鳴。
搭建評價階梯,追蹤素養提升。活動基于素養導向,整體設計任務評價。借助“明明”這一角色,鼓勵學生打卡爭奪勛章。評價注重過程性,從學習態度、過程表現等多角度進行,助力學生成長。
創設分享驛站,延續綠色行動。活動過程中,通過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對成果作品進行點評反饋,促進學生互相學習。參觀結束后,結合打卡內容交流收獲,延續綠色行動。此次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走向社會,多角度探索動物世界,樹立人與動物、自然和諧共生意識,豐富認知、擴展視野、提升能力,落實了新課標要求。
生態文明教育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的重要維度,承載著引導學生認知生命價值、培育自然倫理觀念、形塑可持續發展觀的使命。教師要為學生引路,帶領他們在課堂內悟思明理,在大自然中賞美覓趣,在生活中知行合一,如此,這顆生態文明的種子必將在學生心中萌芽生長,開遍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