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款機型配備了全新的 4430萬像素全畫幅傳感器和 LUMIX 的首個8K視頻錄制功能。機身小巧,在保持約795g重量的精致緊湊設計的同時,操作性能毫不妥協。其提供出色的靜態和視頻性能、卓越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同時可簡化創作者的工作流程。





這趟旅程與我同行的還有六七位攝影家,算是一次共創旅拍。其中一天拍攝前,我們開車路過一個被鐵柵欄圈起來的果園。果園里散落著成簇成簇的桃樹,地面是半人高的草枝。枯黃草枝像波斯地毯,風一吹,蕩成一層一層,有曠野的蕭瑟和深秋的深沉美感;桃樹綴滿花朵,花瓣粉粉白白,在陽光下閃出貝殼一樣的光,生機勃勃。桃樹和枯草呈現兩種不同的美,卻又共生共融得如膠似漆,很動人。我們當即決定就在這里拍,此景可遇不可求。只是,果園的柵欄有兩米多高,圍得嚴嚴實實,連只兔子都鉆不進去。我們隔著柵欄,里面的風景看似唾手可得卻又無可奈何。遺憾是藝術,我們這樣自我安慰。有人不死心,沿著鐵柵欄走,去找門。果然,鐵柵欄的門被找到了。我們正要興奮,卻發現門上竟然掛了鏈條鎖。鎖像銹死了的蟒蛇,緊緊箍著柵欄,掰都掰不動。我們不得不承認遺憾就是遺憾,遺憾不是藝術。

突然,有人注意到柵欄附近有個水塔。登高遠眺,果園景色一覽無余。大家想著既然拍不到,站在水塔上看一看也是不錯的。滿眼蔓延開來的桃花與枯草,一派生命的壯闊與浪漫。大家被景色震撼,紛紛表示一定要進果園,深入桃樹腹地,甚至將自己浸為枯草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感受桃樹和枯草的壯闊浪漫與柔情。有人提議翻石頭,說石頭下有鑰匙。說的人眼神堅定,仿佛他就是那個十分鐘前在石頭底下放鑰匙的果園承包商(藏地很多圈養山地都會在門鎖附近藏留鑰匙,便于不同山頭看管牛羊的人隨時取用)。于是,我們一個個貓著腰,眼睛瞪得像獵犬,搜索柵欄附近的每一顆石頭,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嚴謹者甚至還用手指摳一摳石頭下的潮濕泥土,看看是不是因年歲久遠,鑰匙與大地融為一體了。翻石頭的圖景,像極了米勒的“拾穗者”。
翻找許久未果后,我們在離果園最近的民宿打聽到村委會地址,找到了駐村干部,又通過干部,聯系上了果園承包商。承包商在電話中得知我們的來意后,表明他的果園從未讓陌生人進去過。我們解釋道:“我們千里迢迢來希望能通融,更何況藏漢一家親,我們是親人。”承包商說:“俺東北漠河的。”我們覺得承包商可能要錢,決定為了藝術投點資,表示可以支付果園拍攝場地費。承包商一聽急了,“你們咋這樣?你們看上我的果園,眼光不錯。有品位!好審美!是朋友,朋友不要錢,還請你們喝酥油茶。”承包商說得斷斷續續卻鏗鏘有力,臨末還叮囑說:“你們別著急,想拍到什么時候就拍到什么時候,晚上黑,我搞柴油機來給你們發電,保證讓每瓣花都賊拉亮……”
這次的作品中也有一些畫面,十多年前我曾在相同機位拍過,這次算是時間的回望。十多年過去了,樹依然巍峨,桃花綻放,云霧縹緲。生命在時間與空間的維度上渺如微塵,仿佛什么都未曾發生過,什么也未曾來過。


顏志雄Yan Zhixiong
中國著名攝影家、導演。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全國影展評委。作品唯美華麗,意蘊宏大禪定,其強烈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影像風格在中國獨樹一幟。曾獲得中國攝影金像獎(最年輕獲得者)、全國影展金獎、全國人像影展兩枚金獎(史無前例)、奧地利超級巡回影展金獎等兩百多個獎項和榮譽。合作過李連杰、甄子丹、姜文、高圓圓等 500 多位明星藝人。曾在《中國攝影》《大眾攝影》、VOUGE、GQ、《嘉人》《時尚芭莎》等雜志發表刊登上千幅作品。
Q從2005年起,您數次深入西藏,創作了《早春》系列作品。《早春》想要表達什么?這個系列誕生之初有沒有什么特別的故事或契機?
A 《 早春》是關于人與空間、自然的一次視覺影像對話,也是關于人的生命狀態和精神歸屬的一種美學探試。我非常喜歡大自然。出生的時候非常瘦小纖弱,母親去田間干活的時候就把我背在背上。下雨了我就喝雨,刮風了我就喝風。我就這樣在風吹雨淋中頑強地活了下來。這也是我后來為什么每次面對大自然,總是懷有某種近乎圣徒一樣的感情。長大后有機會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一次偶然進藏,看到壯闊的、粗糲質地的天地下盛開的桃花,感覺像是一場生命的怒放、一場巨大的生命力的展演,那一瞬間很感動,于是就有了《早春》系列的拍攝。這一拍,就是二十年。
Q這一次的創作和以往有哪些關聯和不同之處?
A這次依然是《早春》系列的延續,是人與自然、空間的對話,是生命力與精神慰藉的寫意。不同的是,這次人物穿著特定的服飾:漢服,在人物作為生命符號的基礎上多了一層文化表意。之前的作品里,人物褪去和剝離服飾與社會屬性,僅作為生命本體存在,強調生命力本身。這次的漢服讓人物具象為文化屬性,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古意山水的一次回望,也是在今天的語境里中國符號的一個象征。
Q如何理解“空性的美”?近年來,您的美學創作理念有沒有深化或是轉變?
A美是一種物像感知,它依托物像,卻又脫離物像,就像泥巴長著野花,有人看到粗陋,我更愿意理解為這是生命力的燦爛。像我拍的美人美型,亦是美神與美韻,是風的形狀,是夢的色彩,是生命狀態。

我的創作美學核心是對生命力的贊頌,會隨著生活環境和成長路徑外延和深入,但不會發生本質改變。一直在學習拓展獲取美的感知能力、對美的書寫和表達能力。希望自己能保持對生命與美的熱情和敏銳。看到,還能做到。
Q為何鐘情于西藏?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發生什么難忘的事情?
A藏地的天遼地闊和原生粗糲給了我生命體驗的呼吸感、親切感。每一天都是難忘的,又仿佛是一種日常,因此,都記得,又好像全忘了。
Q在高原拍攝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A天氣與環境的不可控是藏地拍攝的最大挑戰。我將這種挑戰視為恩賜,讓我有機會跳出慣性和安全區,去重新審視拍攝,這不僅僅是拍攝的調整和自省,也是生命觀、價值觀的一次自省。我珍視拍攝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失控,它總是會以另一種形式回饋滋養我。當然,藏地拍攝對器材要求會有些側重。在保障操作便捷、高畫質的同時,我希望機器輕巧。這次使用了松下 LUMIXS1RM2 相機,搭配同品牌的三支鏡頭,一整套下來也才幾斤重,隨身攜帶沒負擔。無論是拍視頻還是照片,操作靈巧方便,畫質性能優秀,對高原長期拍攝很重要。
Q為什么選擇松下 LUMIX S1RM2進行創作?相比于其他器材,它如何幫助您更好地完成拍攝?
A松下 LUMIX S1RM2 是一款專業全畫幅微單相機,4430 萬像素背照式 CMOS傳感器,支持 8K 視頻錄制、AI 對焦追蹤和最高 40fps 連拍性能,機身重僅 795g,非常輕便。在不便負重的高海拔創作,同時又對表現大空間有要求時,松下 LUMIXS1RM2 就是我的重要戰斗伙伴。
Q這次拍攝用到了哪些鏡頭?它們給您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A主要使用了松下 LUMIX S 18mmF1.8、LUMIX S PRO 24-70mm F2.8、LUMIX S 70-300mm F4.5-5.6 MACROO.I.S. 這三支鏡頭。18mm廣角鏡頭因為有 F1.8的大光圈,在弱光條件下拍大場景依然會有不錯表現;24-70mm 鏡頭因為其焦段優勢,是我在高原上使用頻率最多的一支;70-300mm 鏡頭對于壓縮景深和拍接片至關重要。長焦壓縮景深,接片后畫面兼具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和平面裝飾感,清晰度和細膩度讓畫面既古典又精致耐讀。
Q此次林芝之旅是否為您的創作帶來了新的視角和靈感?未來想要深入哪些地方進行拍攝?有哪些新的主題是您想要嘗試的?
A每次拍攝都是不一樣的體驗。對于非商業任務的創作拍攝,我一般不會做太詳細的規劃。可能是某個物件、某個人或是某種感覺來了,我都會上路。對于未來會去哪里、拍什么題材,我是完全隨心隨性的,不設限。保持對世界的敏感與好奇,并一直在路上,這很重要。
Q從雜志社的美編到商業攝影師和影像創作者,后來跨界成為導演,未來有哪些新的計劃?有哪些新的身份是您想要體驗的?
A身份與職業會隨著時代而變化,其實也是一種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本質并沒有變。我一直是一個以影像為媒介的創作者,通過影像去感知美、創造美、分享美,傳播真善與美好,這是我的愿景,也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