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一場名為“埃里克”的一級颶風登陸墨西哥恰帕斯州南部,帶來暴雨、山洪和泥石流,造成至少23人死亡,28人受傷,2人失蹤,損失高達2.5億美元。這場自然災害,在地面是災難的代名詞,而在太空,卻以另一種令人敬畏的方式呈現。


近日,美國宇航局約翰遜太空中心的賬號悄然上傳了一組攝人心魄的照片,展示了這場熱帶氣旋內部的閃電爆發。照片拍攝時間為2025年6月20日凌晨3時42分,正值颶風最猛烈時刻。照片中,明亮的電光如蛇形般穿過烏云密布的風暴核心,照亮了地球大氣中最混亂也最宏偉的瞬間。
這些照片雖未署名作者,但EXIF數據清楚顯示,它們是用尼康2.9相機,搭配200mmF2VR鏡頭,在1/125秒、F2.0、ISO12800的設置下拍攝的。這種配置足以在微光環境下精準捕捉快速移動的雷電,并保留風暴的動態結構和細節層次。
目前駐扎在國際空間站的遠征73號乘組成員中,包括NASA飛行工程師安妮·麥克萊恩(AnneMcClain)、妮可·艾爾斯(NicholeAyers)和喬尼·金(JonnyKim)。雖然這組照片的具體作者尚不確定,但從風格和拍攝技術判斷,很可能出自妮可·艾爾斯之手。她被稱為“蒸汽”(Steam),是本次任務中最為活躍的太空攝影師之一。
本月初,艾爾斯還拍攝了一張罕見的“精靈”(Sparte)照片——那是一種從雷暴云頂向上發射到高層大氣中的短暫閃電現象,常呈紅色,極為稀有。能夠在太空中抓拍到這樣的現象,不僅要求時機與技術的完美配合,也需要攝影者擁有極高的觀察力與對時空的直覺。
在太空攝影界,還有一個廣受尊敬的名字:唐·佩蒂特(DonPettit)。這位多次執行任務的NASA資深宇航員,曾在采訪中表示,他畢生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從軌道上方拍下“精靈”出現在地球之上的瞬間。他與另一位攝影師、宇航員馬修·多米尼克(MatthewDorninick)曾在夜間繞行地球時拍攝了數千張照片,但仍未親眼看見這一電光奇跡。
而正是這些執著、耐心與熱情,構成了太空攝影最動人的部分。宇航員并非僅僅是科學家或飛行員,在遠離地球的高空中,他們也成了藝術家、記錄者和視覺的見證者。他們拍攝的影像,不僅具有科研價值,也賦予人類某種詩意的遙望。
太空拍攝的照片通常由NASA審查并定期公開,近年隨著數碼影像設備的進步,國際空間站也成了“地球風暴攝影”的最佳平臺之一。從北極光到雷暴,從極夜到日出,宇航員鏡頭下的地球像是一件不斷演化的藝術作品。當我們看到關于颶風“埃里克”的數字與傷亡時,難免感到沉重與無力。而這張從高空俯瞰的照片,卻以一種宏觀的視角提醒我們:地球既壯麗又脆弱,災難與美景常常并行。攝影的意義,正是記錄下這些對立之間的張力與光芒。
如果想模仿類似的閃電捕捉,可使用高感光、高光圈和中長焦鏡頭配合高速快門,盡可能在清晰的高地或廣角遠景中保持對云層結構的觀察與判斷。不過,地球上的拍攝永遠不如太空視角來得純粹——那里,沒有光污染,只有宇宙與地球的直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