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中食物交換。這一行為在猛禽中是一種重要的育雛方式,用以訓練幼鳥如何接食以及飛行技巧。
“那是一連串飛行動作的開場白,”沙魯解釋道,“我剛好捕捉到它剛捕獵成功,還沒將獵物傳遞出去的一瞬間。”
在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某個清晨,攝影師沙魯·盧(Shalu"Lu)正在觀察一對白尾鳶在空中飛翔。當其中一只成年雄性鳶俯沖而下時,他本以為只會捕捉到一次平常的捕食行為。但下一秒,鏡頭里出現了一雙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眼睛。
“那是一只田鼠,一只正要成為獵物的田鼠。它的表情讓我震驚,恐懼、無助、仿佛意識到命運已無法挽回,而且——最特別的是,它似乎正直視我的鏡頭。”沙魯說。
這張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傳開后引發了大量討論,不只是因為它的視覺沖擊力,更因為照片里的田鼠展現出一種極少在野生動物攝影中被如此清晰捕捉到的情緒——一種與人類經驗產生共鳴的情緒。
田鼠是一種常見的小型嚙齒動物,體型大約只有13到23厘米,平均壽命不到三個月。雖然與倉鼠同屬一個家族,但田鼠常年生活在地下洞穴之中,面對的生存壓力卻遠遠大于后者。它們的天敵名單幾乎涵蓋了整個食物鏈頂層:鷹、隼、蛇、黃鼠狼,甚至狐貍。而這次,它遇上了白尾鳶。
白尾鳶雖屬猛禽,但在猛禽家族中體型不算龐大,成年鳶體長約43厘米,翼展可達1米。它們分布于美洲大陸,但在美國本土相對稀少,僅限于佛羅里達州南部、得克薩斯州部分地區,以及加州與俄勒岡州的部分區域,最常出沒的地點是開闊草原與灌木叢地帶。
它們是一種典型的“清晨獵手”。正如《鳥類百科》雜志所描述:“黎明之后,它們開始盤旋在草原上空,以極低的飛行高度靠近獵物。你如果在高速公路邊草叢地段經過,可能會看到它們優雅而致命的飛行軌跡。”
在那天的拍攝中,沙魯觀察到的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行為模式:一只成年白尾鳶準備將捕獲的田鼠遞給自己的幼鳥,進行而在那一瞬間,小田鼠的目光成了整個畫面的情緒中心。一種純粹的恐懼,一種幾乎人類化的絕望神情。雖然科學上認為嚙齒類動物并不像人類那樣能通過面部表情表達情緒,但這張照片仿佛打破了這種認知。
近年來,越來越多動人心弦的野生動物照片在網絡上走紅——一只雪豹在喜馬拉雅山脊間若隱若現的背影;一只大藍鷺與帶狀水蛇的空中搏斗;還有那張幾乎堪稱“神跡”的畫面:一只山貓在飛躍中撞擊并擊落一只大藍鷺……這些畫面共同描繪了自然的殘酷,也展示了生命之間微妙的張力。
“作為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我總是在尋找人與自然之間的那條隱形通道。而這只田鼠的眼神,也許就是那扇門的一角。”沙魯說。
正如那句老話:自然從不憐憫,它只記錄。而攝影的意義,也許就是讓這些被遺忘的、微小卻鮮活的生命,有機會被人看見,被人記住。哪怕只是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