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在漢代稱“沙井”,唐代叫“藥泉”,清代開始稱“月牙泉”。道光本《敦煌縣志》記載:“月牙泉,在衛南十里,其水澄澈,環以流沙,雖遇烈風而泉不為沙掩,蓋名跡也。舊傳:水產鐵背魚、七星草,服之可長生,但不時見,士人亦呼為藥泉。此泉與草食之可長生,泉水飲之可治病。舊志有“水廣數十畝,周圍皆流沙,灣環如月,清澈見底,綿歷古今,沙不填之。與望朔相映,清景可嘉,足資吟眺。”
敦煌幾乎是我國距離沙漠最近的城市,在歷史上多次被稱為沙州。東晉咸康元年(335年),前涼王張駿設立了沙州,治所就在今天的敦煌。
鳴沙山和月牙泉距離敦煌市區僅有5千米,構成一組獨特的自然景觀,共同守護著“沙漠中的明珠”——敦煌莫高窟。
三危山是敦煌名山,它扼守著敦煌綠洲的東端。更重要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沙門樂僔看見三危山發出萬道金光,于是在山對面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
2000年,敦煌太陽旅游集團公司新建了三危山景區,這是景區內修建的 36.6米高的銅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