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油田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惡劣、生活配套設施不足以及資源賦能受限等客觀因素,偏遠油田普遍存在人員長期未滿編、員工離職率高、崗位調動頻繁、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員工隊伍穩定性面臨嚴峻挑戰。這不僅增加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成本,也影響了生產組織的連續性與高效性,制約了油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提升員工歸屬感與忠誠度,增強隊伍的穩定性,成為當前亟需破解的現實難題。本文基于理論視角與實踐探索,立足偏遠油田實際,提出從政策傾斜、暖心保障、資源賦能、氛圍營造四個維度協同發力,構建全方位、系統化的員工隊伍穩定保障體系。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完善人文關懷服務、強化資源支撐能力、增強組織文化認同,形成相互促進的支撐機制,為偏遠油田人力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推動企業實現穩定高效發展。
政策傾斜,激發員工扎根偏遠意愿
建立薪酬“傾斜獎勵”制度。偏遠油田工作環境艱苦,應建立更加具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以充分體現崗位價值和員工付出。應根據油田偏遠程度和工作環境艱苦程度,劃分不同的崗位補貼等級,如傾斜獎勵、野外津貼、偏遠補助等,確保其收入水平與城市地區同崗位形成明顯差距。同時,設立績效獎勵機制,對在工作中表現優秀、為油田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員工給予額外激勵,進一步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
建立晉升“綠色通道”制度。在職稱評審和崗位晉升中,應強化偏遠地區工作經歷的價值權重,可根據員工在偏遠地區的工作年限設置差異化加分標準,凸顯長期堅守的價值。對于表現優秀、具有偏遠地區工作經歷的員工,可在競聘管理崗或技術崗時打破常規晉升路徑,適當放寬學歷、崗位層級等限制。如原需在中級崗位工作滿3年,偏遠地區從業者可縮短至2年。提供更加快速的晉升通道,讓員工切身感受到偏遠工作經歷的獨特價值。
建立“彈性靈活”休息制度。構建更具人性化的休息制度,是提升員工滿意度和工作平衡感的有效抓手。可通過輪班制、彈性工作制等,保障員工充足的休息與調整時間。在具體安排上,建議將每周一上午、周五下午的通勤時間計入工作時長,確保偏遠地區與城市員工在公休日上實現同步。針對崗位差異,靈活安排“上二休二”“上三休三”等差異化模式,同時,根據員工數量實行動態排班,兼顧生產需要與員工休息的需求。通過靈活調度和差異化排班,實現工作與休息的平衡,提升員工對偏遠工作狀態的接受度和滿意度。
暖心保障,讓偏遠生活更有溫度
優化吃住行娛,打造“溫馨港灣”。針對偏遠油田員工的生活難點痛點,系統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員工食堂、標準化宿舍、浴室汗蒸、健身房、數字影院及綜合圖書館等,滿足員工運動健身與精神文化需求。員工食堂每日提供健康減脂餐、愛心病號餐、生日長壽面等多樣化服務;停車場增設電動車充電樁,解決員工出行難題。從網絡保障到生活細節的全面覆蓋,打造一個便利、舒適、溫馨的“偏遠之家”,讓員工真正感受到偏遠生活也可以有品質、有溫度。
組織文體活動,點亮“業余生活”。以“偏遠心不遠”為理念,常態化開展多元化文體活動:每周固定時段放映熱門電影,每月舉辦主題讀書會與詩詞分享會,季度組織籃球、羽毛球等比賽,定期開展環廠區健步走、趣味運動會等活動。同時,根據員工興趣成立書法、攝影、棋牌等興趣小組,配備專業器材與指導老師,鼓勵員工自主策劃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安排,打破偏遠地區的“空間孤島感”,增進員工間的互動交流,讓工作之余的“偏遠時光”充滿溫度與樂趣。
強化服務保障,消除“偏遠焦慮”。針對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匱乏問題,與三甲醫院共建“綠色通道”,在油田醫務室配備急救設備,組織全員參與急救技能培訓,確保遇突發情況10分鐘內啟動應急響應。在情感層面,深化政企聯動,聯合地方政府、周邊企業每年舉辦“油田青年聯誼節”,通過戶外拓展、文化交流等活動拓寬員工社交圈;設立“家屬開放日”,邀請員工親屬體驗油田生活;提供子女托管、老年關懷等貼心服務,從健康保障到情感支持全方位消除“偏遠焦慮”,幫助員工安心扎根、幸福工作。
資源賦能,拓寬員工的成長與眼界
引入數智化,實現“彎道超車”。順應智能化發展趨勢,以偏遠油田作為試點單位,大力推動油田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技術的應用。引入先進的智能開采設備,搭建遠程監控系統,實現關鍵生產環節的自動化操作;同時,利用無人機進行日常巡視,對變配電站、計量間等關鍵場所部署無人值守技術,通過科技賦能讓偏遠油田的員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安全保障,實現“彎道超車”,推動生產運營模式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邁進。
推進信息化,搭建“溝通橋梁”。持續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網絡通信質量,實現高速網絡在作業區與生活區的全覆蓋。在此基礎上,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穩定的遠程視頻會議系統,為員工提供便捷的遠程辦公、跨區域交流、協作平臺;同時,搭建內容豐富、功能完善的在線學習平臺,整合專業技能、安全知識等多類學習資源,便于員工自主學習,打破信息壁壘、縮短空間距離。增設線上意見箱,暢通建議反饋渠道,確保一線聲音直達管理層。
拓展技術技能,培養“行家里手”。圍繞油田綠色低碳轉型需求,重點推進偏遠油田員工的綜合素質與跨領域技能培養,打造復合型技術人才。聚焦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項目,針對性開展新能源技術培訓,強化實用技術與前沿理念融合,加強與同屬偏遠地區的新能源項目部交流合作,引入實踐案例與技術經驗,提升員工對新能源領域的認知深度與實操能力。依托偏遠油田地廣人稀的空間優勢,增設實訓設備,搭建多維度、多元化技能提升平臺,開展“實戰練兵”,打造一批能跨領域作業的“行家里手”。
氛圍營造,增強員工榮譽感與凝聚力
“第一天”學好“第一課”。每年為新入職員工開設專屬必修課,以“重走來時路”為核心,組織大家走進單位史館、老作業區,通過老物件展示與現場講解,呈現油田創業初期從簡陋工棚繪制圖紙,到第一口油井噴出原油的全過程;邀請老員工現場講述開發建設中的艱辛奮斗故事,幫助新員工沉浸式體驗企業發展脈絡,深刻理解“扎根偏遠、艱苦奮斗”的文化底色,在情感共鳴中讀懂精神密碼,培育歸屬感與使命感。
“儀式感”成就“榮譽感”。通過打造專屬節日,將單位成立日期定為全體員工的專屬紀念日,每年舉辦員工文藝展演、油田發展成果展示和表彰大會,增強員工對組織的儀式感與歸屬感,營造共同榮譽的文化氛圍。文藝展演展現一線工作風采與團隊精神;通過實物與影像回顧奮斗歷程與發展成就;表彰大會表揚年度優秀員工及集體。通過共同參與和情感投入,讓員工在儀式中認同組織、在參與中增強榮譽感,凝聚起共促發展的強大精神合力。
“小團體”匯聚“大能量”。以競賽練技能、促發展,組建各類技能專項隊伍,為偏遠油田員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積極參與各級競賽,引導員工在比賽中錘煉作風,在協作中強化團隊意識,激發拼搏精神與集體榮譽感。用各類“小團體”提升員工技能,促進團隊融合,形成以點帶面、人人參與、層層帶動的良性機制,讓個體能力在團隊平臺上充分釋放,最終匯聚成推動偏遠油田持續發展的強勁合力。
提升偏遠油田員工隊伍穩定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優化策略,推動員工與企業協同發展。展望未來,偏遠油田應主動創新管理模式,適應發展新趨勢、應對環境新挑戰、把握轉型新機遇,持續增強隊伍穩定性與凝聚力,為油田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責任編輯: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