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清晨6點,鵜鶘鎮村民娥妮絲準時從床上醒來,她走出屋子,挎上裝滿水的噴壺,澆灌耕種好的地。春天是花椰菜、青豆、防風草,夏天是玉米、辣椒、啤酒花,秋天是甜菜、西蘭花、蔓越莓……除了農活,娥妮絲還要去雞舍里取雞蛋,把雞蛋做成蛋黃醬。干完活就去鎮上逛逛,看看皮埃爾的雜貨店來新種子沒有,到瑪妮的牧場里買一頭奶牛,跟村民們聊聊天。如果還有時間,就下礦井采礦,去海邊釣魚,只要趕在體力不支前,回家睡覺就行……
“娥妮絲”是我在游戲《星露谷物語》里創造的角色,這是她在游戲里標準的一天。在這款模擬農場經營類的像素游戲里,玩家的一天從早晨6點開始,每天有20個小時,最晚可以熬到凌晨兩點,再往后還不睡的話,就會昏倒。游戲里的一天相當于現實世界的14分鐘。
當大型游戲動輒投資過億,數百名開發者共同參與,分工細到連天空的云彩、一支箭的射程、一塊石頭的破壞力都有專人負責時,《星露谷物語》的創作者埃里克·巴龍,卻以一己之力,包辦了游戲里的所有環節——編程、劇本、美術、音樂、
動畫……
游戲里有30幾位村民,這意味著成百上千行對話,每個人物都得反復琢磨。英俊的小伙塞巴斯蒂安,因為父母離婚而叛逆孤獨,沉迷電子游戲和科幻小說,收到禮物黑曜石時,他會說“我想試試把它削成一把匕首”;雜貨店老板的女兒阿比蓋爾,染著紫色頭發,因為“另類的”生活方式,與父母不和,你會在暴雨天看見她一個人在外頭找
青蛙……
這些細膩有趣的角色和故事背后,是埃里克一個人對著電腦4年多,每天工作12個小時,一周7天無休。——埃里克并非游戲狂人,他做游戲的初衷,只是為了找一份普通的工作。
2011年,24歲的埃里克從華盛頓大學塔科馬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和所有應屆畢業生一樣,他投了大量簡歷,想找份“普通”的電腦編程工作。但通往“普通”的路并不順利,埃里克一再被心儀的公司拒絕,為了提升專業技能,給簡歷增色,他決定自學編程,制作電子游戲——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玩的自學方式。
埃里克生于1987年,陪伴他最久的是《牧場物語》——一款1996年在日本發行的模擬農場經營類游戲。隨著游戲迭代,《牧場物語》里那種曾經讓埃里克著迷的,能與游戲角色建立深度連接的真實感,漸漸消失了。于是,埃里克決定要做一款自己的“牧場物語”——“我希望游戲世界像一個活生生的地方,我希望你忘記它是一款電子游戲……”
《星露谷物語》的開場動畫里,玩家操縱的角色坐在Joja公司的格子間,厭倦了日復一日的單調工作,拉開抽屜,翻出爺爺的信。這封信讓角色決心遠離大都市,回歸田園,繼承爺爺的農場。游戲就這么開始了……


盡管埃里克本人從沒在大公司里上過一天班(這反倒是他不可企及的愿望),但他深諳上班族渴望逃離大都市,回歸田園的心理。2016年2月25日《星露谷物語》正式上線,短短兩周,就賣出了50萬份,全球的玩家、評論家都愛上了這款游戲,許多人給游戲打出滿分10分。截至2024年底,這款游戲在全球各平臺的總銷量已經超過了4100萬份,是當之無愧的暢銷王。
為什么《星露谷物語》如此受歡迎?答案或許藏在亞馬遜的系列紀錄片《克拉克森的農場》里,某種意義上,這部紀錄片就是“真人版的星露谷”。紀錄片的主角杰里米·克拉克森,是個五谷不分的英國老頭,跨界當起了農場主,要經營一個6000畝地的超大農場。克拉克森有一肚子的“妙”點子,但耐不住務農實在太難了,你得了解農作物,會修理機器,能給牲畜看病,懂經營管理,像會計一樣算賬,還得應付難搞的西牛津郡議會和各種法律條文。要是秋收時趕上連續6周的雨,那所有收成全得泡湯——克拉克森辛辛苦苦一整年,到最后只掙了144英鎊,難怪他給農場取名叫“Diddly Squat(啥也沒有)”。幸好克拉克森是個億萬富翁,有的是“鈔能力”,要換成一個普通農民,這日子可就苦不堪言了。
務農不僅難,還很危險。克拉克森在書里寫道,他的拖拉機駕駛員因為把肥料撒進耳朵,進了醫院,另一個伙計使用射釘槍時操作失誤,把自己的腿釘在了腳手架的木板上。在鄉下,農民們不僅會被燒死、摔死、壓死,還有可能被一頭小心眼的奶牛襲擊,終結了生命。以上種種困難和危險,絕不會發生在《星露谷物語》里。
娥妮絲的農具只有鋤頭、鐮刀、噴壺、斧子和鎬,把采到的銅礦鐵礦金礦燒成錠,就能拿去鐵匠鋪里升級農具,農具不會壞,只會越來越好用。游戲里的雨天不僅不破壞收成,反倒能省下了澆灌的工夫,讓玩家到處閑逛。用斧子砍樹,永遠不用擔心樹會砸向自己,一整棵樹倒下,自動會碎成一截截的木頭。釣魚的按鍵操作稍有難度,但只要肯花時間,鱸魚、虹鱒魚、比目魚、海參,想釣多少有多少。
《星露谷物語》里也沒有真正的危險。進山洞探險會遇到怪物,但一把好寶劍,一身防御裝備,加上許多補充體力和生命值的食物,就沒什么可怕的了。即便玩家凌晨兩點昏倒在樹林里,或者不幸被骷髏洞里的木乃伊襲擊,“喪”了命,第二天清晨依舊會準時醒來,唯一的懲罰不過是損失一點錢和隨身物品罷了。
每晚玩家上床睡覺后,游戲會自動統計一天的收成,賣出的農產品、采集的野果和貝殼、釣到的魚,都能即刻變成收入,看著屏幕下方不斷增長的財富數字,配上金幣落袋的當啷聲,不由讓人想把手真的伸進口袋,摸一摸那些只存在于幻覺里的錢。
星露谷的生活,當真是一步一個腳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世上還有比這更令人心安的生活嗎?
如果說現實世界的勞動是用手勞動,那么《星露谷物語》里的勞動就是用指尖勞動。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非物》里提到了“海德格爾的手”的概念。海德格爾推崇勞動與手,他認為正是借由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海德格爾明確地將手與手指區分開來:打字機只需要指尖參與,剝奪了人手的本質,沒有經由書寫者用真正勞作的手寫下內容,“詞語”就被降格為了“信息”,打字機只是一朵數字云,遮蔽了詞語的本質。海德格爾所說的打字機,正是計算機的前身。
與手對應的還有腳,海德格爾的腳,立足于大地,扎根于土壤,和手共同指向地面的秩序。韓炳哲認為,當人不再與大地緊緊相連,數字化就是通往廢除人性的必然步驟。海德格爾的手捍衛地面秩序,對抗數字秩序,“失去雙手的人,也將失去雙腳,終將飄離大地,墜入數字云端。”

《星露谷物語》的開場動畫里,玩家操縱的角色坐在格子間的電腦面前,為這種生活感到倦怠,于是離開大都市,前往鵜鶘鎮繼承農場。但現實中的玩家,結束一天格子間的工作后,回到家,將再次坐在電子設備前,透過或大或小的屏幕,進入賽博農場。這或許不是埃里克的原意,但他精心設計的電子世外桃源,卻和游戲里的Joja公司一樣,把玩家困在了電腦前,就連埃里克自己,又何嘗不是離田園生活更遠了呢。
這讓我想起了文化學者汪民安的一段話,“沒有比使用電腦更加輕松愉快的事情了,同樣也沒有比使用電腦更加辛苦勞累的事情了。人們輕松地坐在電腦面前,最后卻疲憊不堪。”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