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名茶,都產于名勝。例如龍井,產于西湖。碧螺春,產于洞庭湖。大紅袍,產于武夷山。其實名勝與名茶,互相成就。游客來了,看著美景品著香茗,自然心曠神怡。名勝,因名茶而添彩。西湖也好,洞庭湖也罷,古今游客絡繹不絕。按互聯網思維來看,名勝是自帶流量的平臺。這些名茶直接在有流量的大平臺上出道,想不出名都難。名茶,因名勝而揚名。因此,想要喝懂中國名茶,既要在品種工藝方面下功夫,也要對產地文化做研究。您就拿黃山毛峰來說吧,就算是名茶與名勝結合的成功案例。黃山毛峰,為何能名列十大名茶之中?又有何精彩之處?現如今黃山毛峰的口碑為何大不如前?這一切,都得從“黃山”二字中尋找答案。
提起黃山,大家一定會想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那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您瞧瞧,高手就是高手。先捧五岳,再夸黃山。諸位都知道,五岳是多么尊貴的名山呀!可那又怎樣呢?都成了黃山的陪襯。徐霞客老先生,不僅是見多識廣的旅行家,更是廣告營銷學的大專家。黃山的景色確實也好,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和冬雪堪稱五絕,古跡、書畫、文學、傳說、名人又并稱五勝。徐霞客的話雖然有技巧,但也絕不是瞎捧。
其實黃山,原來叫黟山。黟,讀音同一。現如今黃山市還有個黟縣,大名鼎鼎的古村落西遞、宏村都位于這個縣。當地宣傳部門怕游客不認識“黟”字,干脆玩起了梗,自嘲為“黑多縣”。其實黃山要是一直叫黟山的話,就沖著這個生僻字也火不了。這座山的命運,在唐代發生了轉變。唐朝皇室,十分崇信道教。據民間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黟山煉丹并羽化升天。唐天寶六載(公元747),唐玄宗下令改黟山為黃山,以此紀念黃帝成仙之事。黃山之名由此而來,并一直沿用至今。在道教典籍中,軒轅黃帝、容成子、浮丘公都曾來此山煉丹修仙。您琢磨琢磨,軒轅黃帝、容成子和浮丘公那都算是大IP吧?這幾位老神仙給黃山帶來的流量可想而知。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慕名而來,并寫下了“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
新中國成立之后,黃山的地位進一步提高。1982年,黃山風景區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0年12月,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4年2月,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地質公園。
其實安徽處處產好茶,誰也不比誰差。有人問我,為什么涇縣特尖、潛山天柱劍毫、舒城蘭花茶沒有黃山毛峰的名氣大?那沒轍。誰讓涇縣、舒城、潛山縣的境內,沒有這么一座天下聞名的黃山呢?平臺不一樣,成就自然不可能相同。茶與人,是一個道理。
說完了山,咱們再來聊茶。黃山,原本不叫黃山。黃山毛峰呢,最初也另有茶名。清代陸廷燦《續茶經》引用《隨見錄》的一段話:“黃山絕頂,有云霧茶,別有風味,超出松蘿之外”。
通過這段文字可以知道,明末清初的黃山茶并不叫毛峰,而是稱為云霧茶。這個茶名叫的時間很長,大約從清初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例如筆者收藏的福增春茶莊的包裝紙上,品類寫的就是“黃山云霧”四個字。那么今天我們聊到的黃山毛峰,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據黃山毛峰國家級非遺傳人謝四十先生對筆者講,清代光緒年間,歙縣漕溪(位于黃山東麓)茶商謝靜如精通茶葉采制,開設了一家“謝裕大茶行”。當時的安徽茶區,主要都忙活著外銷市場。紅茶以祁紅為主,綠茶以屯綠(屯溪綠茶)為主。至于內銷市場,主要讓浙江龍井和江蘇碧螺春所占據,安徽茶界反而很少染指。謝靜如琢磨著,安徽茶底子好工藝精,要是放在內銷市場上定然也能走紅。于是他在每年清明前后,帶領一批人到黃山湯口、充川等地選采肥嫩芽葉制成優質綠茶,取名叫作“黃山毛峰”。當時的屯綠是炒青綠茶,口感濃郁,更適合外銷市場。謝家為迎合內銷市場的口味,另辟蹊徑地采用烘青綠茶工藝。這樣制成的上等黃山毛峰,外形扁細,狀似雀舌,芽頭肥壯,勻整多毫。沸水沖泡,霧氣結頂,香氣濃郁,滋味爽口,醇和厚實。湯色清澈明亮,葉底黃綠鮮艷。此茶在國內市場一經問世,立即大受好評,暢銷滬、杭、華北乃至關外。再到后來,又出現了茉莉毛峰、珠蘭毛峰等窨花品類,更是受到了北方愛茶人的歡迎。抗日戰爭前,黃山毛峰的年產量曾一度達5000公斤。
自黃山毛峰興起后,連帶著“黃山”二字都成了好茶的形容詞。例如筆者收藏的民國大連永康茶莊價目表中,就有黃山碧蕊、黃山靈露、黃山珍品、黃山壽眉等品類。您問這些真是黃山產的嗎?那不清楚。但是商家知道,只要貼上“黃山”二字,這茶就能比一般的茶好賣。筆者收藏的民國福增春茶莊價目表中,更是干脆在紅茶類、綠茶類之后單列了一個黃山類,其中更是有黃山玉人峰、黃山云霞峰、黃山小葉、黃山鳳眉、黃山蛾眉、黃山第一峰、黃山壽眉等多個品類。以上這些茶名,大都是民國茶商編出來的噱頭,最叫得響的還是黃山毛峰。


20世紀50年代起,黃山毛峰被納入國家外事禮品茶。1982年在長沙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黃山毛峰榮獲名茶稱號。在各種版本的十大名茶中,黃山毛峰也常常榜上有名。可也有人和我念叨,您總說黃山毛峰這么好那么好,我買的怎么喝著特一般呢?諸位,這事兒還真不能賴您。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黃山毛峰就出現了良莠不齊的情況,此事也引起了安徽茶學界的關注。筆者收藏有一份1994年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的畢業論文原件,其題目就是《黃山毛峰品質下降原因和對策初探》。那么作為昔日內銷茶頂流的黃山毛峰,為什么不好喝了呢?毛病還是出在了茶樹品種上。


正如20世紀90年代的這篇論文所說,黃山毛峰最適制的茶樹品種就是黃山種。隨著黃山毛峰名氣越來越大,產區也是一擴再擴。現如今整個黃山市三區四縣,都可以生產黃山毛峰了。可是在黃山市的范圍內,黃山種的種植面值僅占三成多一點,祁門櫧葉種占六成,余下不到一成是其他茶樹品種。用別的茶樹品種制作的黃山毛峰,只有形兒,沒有神兒,味道自然等而下之。至于那些其他地方制的烘青綠茶,也打著“正宗黃山毛峰”的旗號出售,消費者喝了肯定會大失所望。
那怎么才能喝到上等的黃山毛峰呢?那您自己得懂,得會挑。名優茶,本來就是尖貨。既然是尖貨,就是稀缺資源。既然是稀缺資源,就一定只能讓小眾享受。想讓全民都享受到原本小眾的東西,這從根本上就是一個偽命題。曾幾何時,名茶是達官顯貴的享受。普通人想喝?門兒都沒有。事到如今呢?其實還是一樣。什么人能喝到真正的好茶?是懂行的人。這些愛茶人不見得腰纏萬貫,但他們愿意在吃喝二事上花心思費力氣。他們,就是這個時代的貴族。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