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稱為滿洲的東北大地,是一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也是一片苦難深重的土地。這里有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悲壯、最堅韌的一章: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浴血奮戰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
“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一片廢墟之上,驟然響起這雄渾、壯麗的歌聲。正是這莊重的宣言,一掃“凍土”上的低沉、萎靡之氣,給陷于驚惶的民眾帶來希望、信心和力量。
戰爭,像一臺開足了馬力的殺人機器,以飛快的速度和巨大的慣性推進。沖上前去阻擋在這臺機器前的,是一個個血肉之軀。
危急關頭,抗聯名將李兆麟發出這樣的慷慨大義之聲:“ 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喚醒人民的覺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一時間,仁人志士、義勇軍軍人、抗聯戰士紛紛挺身而出,把自己化作民情民愿的引信,不惜以一個接一個生命的殞滅維持著微弱的火光和熾烈的溫度,以期有一天終將引爆火藥筒。
英雄,意味著犧牲,他們并非生而英勇,只是選擇了無私無畏。
富家子弟黃有,毀家紓難,燒宅從戎,淡然道:“沒有國,哪有家?”
年僅十九歲的陳翰章,舍新婚、斷骨肉親情,直至戰到最后一刻,寧死不降。
楊靖宇將軍殉國后,日軍剖開他的胃,只見棉絮和草根——連敵人都為之震顫。
在偽滿哈爾濱警察廳的刑架上,趙一曼受盡幾十種酷刑未發一聲。她不愿讓敵人聽見一絲痛苦的喘息,因為她代表的不再是自己,而是一個民族的不屈精神。
他們何以如此堅持?
因為他們深知,英雄的使命,不僅在于當世的抗爭,更在于未來的喚醒。他們的犧牲,是為了讓后人不必再犧牲。
英雄,是一枚精神的種子。它已經把我們這個民族所經受的全部苦難和堅忍都化為不滅的“基因”,深深地嵌入我們的情感和生命之中。我們沒有理由不永遠銘記著那些舍身成仁的英雄,并把他們安放在內心最神圣的位置,就像安放我們自己的靈魂。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