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82歲的音樂人陳彼得走完了他低吟淺唱的一生,在四川成都安詳辭世。
這位華語樂壇永恒的追夢人,曾以《一條路》丈量人生,借《青玉案·元夕》叩問歲月長河。那些刻進血脈的旋律,承載著他對藝術的虔誠,亦是致所有知音最深的感恩。”家人在訃告中如此寫道。
少小離家遠赴臺灣,古稀之年落葉歸根。陳彼得的離去,讓海峽兩岸的同胞扼腕嘆息。他曾經燦爛怒放的生命,對音樂藝術的執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家國故鄉的眷戀,匯成了一首穿越時空、跨越海峽的長歌。
在陳彼得位于成都西郊的家里,書桌上的木吉他、筆記本電腦還保持著主人離家當天的樣子。房子的裝修樸素簡約。

陳彼得1943年生于成都,原名陳曉因。兒時在父親書齋聽《陽關三疊》的時光,成為他最早的音樂啟蒙。
5歲時,他跟隨父母赴臺,弟弟留在大陸。他成長于臺灣眷村,從小耳畔都是熟悉的鄉音。兩岸阻隔數十年,家,是他創作中最隱秘、最執著的主題。
1988年1月,他推出個人專輯《歸雁》,歌詞寫道:“我是一只孤雁,飛過高山,飛過大海。不知走過多少歲月多少時光……終于找到了自己出發的地方。”當年5月,游子終于踏上回鄉的歸途。在成都,他見到失散40年的弟弟。離別時的稚子再見已是中年。他們相擁而泣,苦咸的熱淚如同海峽日夜翻涌的海水。
20世紀90年代初,陳彼得移居大陸,先后安家廣州、北京。但他一直念念不忘成都春熙路上的法國梧桐,喜歡韻味十足的鄉音、生氣勃勃的人間煙火。2019年,他葉落歸根,定居成都。
2019年新春,一場特別的快閃在成都寬窄巷子上演。導演的鏡頭中,須發花白的陳彼得背著吉他,走出地鐵站,走進古色古香的寬窄巷子街區。當他撥動琴弦,流淌而出的旋律為冬日的蓉城帶來溫暖的氣息。
有耳朵靈的人一下子聽出他彈奏的是《我和我的祖國》,當他用略帶滄桑的聲音唱出“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時,人們不由自主地開始圍攏到他的身邊,輕聲跟唱起來……
那天,上千人在陳彼得的帶領下唱起《我和我的祖國》,他們中有游客,有環衛工人,有公安民警,有小朋友……大家舉起雙臂,跟隨著隊伍,放聲歌唱。這場快閃也打動了無數網友,在網絡上持續“霸屏”。
在《黑神話:悟空》火焰山章節片尾曲《不由己》中,陳彼得用沙啞卻動人的聲音娓娓道來:“他人不由我,枉費執著,夜半流了淚,獨自看花落。”
沒有夢想何談音樂!世間的事情并非徒勞無功,有夢想才會留下執著追求的軌跡,才會留下刻錄在人們心中的不朽之作。
1971年,以專輯《玫瑰安娜》出道的陳彼得,是中國臺灣最早引入西方搖滾、Ramp;B元素的音樂人,被譽為“臺灣流行音樂教父”。
從藝60多年來,陳彼得作品風格多樣,從激情澎湃的搖滾到柔情似水的情歌,從歡快活潑的民謠到大氣磅礴的頌歌,他都信手拈來,展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他譜寫的旋律或輕快跳躍,如同山間流淌的清泉,給人帶來愉悅與輕松;或深沉婉轉,好似夜空中閃爍的星辰,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陳彼得創作了近千首歌曲,《阿里巴巴》《遲到》《一剪梅》《一條路》《無言的結局》等締造了“一曲捧紅一人”的神話。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詞,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傳唱至今。
2021年,陳彼得與電子科技大學電聲樂團傾情演繹歌曲《七律·到韶山》,用搖滾致敬經典,向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獻禮。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唐智蔚記得,在學校錄音棚里,陳彼得一邊彈著木吉他,一邊和年輕人探討旋律的“味道”和“氣質”。
盡管曲風多變,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陳彼得創作的靈感源泉。他曾用現代方式重新演繹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將詞人筆下繁華熱鬧的上元節景象,與激昂的搖滾旋律別出心裁地融合在一起,讓聽眾體驗到古詩詞與現代音樂碰撞出的獨特魅力;他還為李白的《靜夜思》等多首古詩詞譜曲,綿綿的思鄉之情,隨著優美的旋律飛舞,引發全球音樂人紛紛點贊。
陳彼得曾說:“傳統文化是特別寶貴的財富,大樹要有根,音樂也要有根,文化就是音樂的根!”
“他將家國情懷融入教育,用藝術點燃學子夢想,那份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創新,都深深烙印在師生心中。”雙流棠湖中學副校長任飛揚回憶起陳彼得在學校的講座,依舊動容。
深受陳彼得影響的唐智蔚后來成為一個獨立音樂人,常得到這位亦師亦友的老人的點撥。“陳老師來錄音棚從不空手,每次都會帶些水果和自己做的酸奶。他會在門口等我下課,就像家人一樣。”唐智蔚說。
雖然早已須發花白,但陳彼得身上的“少年感”讓每個與他接觸過的人印象深刻。“爸爸喜歡吃自然的食物,他每天都要堅持走完15000步。他總說這樣就能多陪我和媽媽幾年,就能繼續做他熱愛的音樂。”陳彼得的兒子陳與鐘說。
這些日子以來,陳與鐘總覺得父親還沒有走遠。“他走的時候還有十幾首作品沒有發布,他已經把譜子寫好了,有一些已經錄了demo(錄音樣帶),沒有唱的我會替他繼續唱。”陳與鐘說。
家人說,陳彼得已經很多年沒有回過臺中的家了。在成都定居的日子里,他也常常牽掛那個他生活了半生的寶島。陳彼得常提起,希望有一天兩岸不再有隔閣,分離的同胞骨肉不用再隔著海峽,吟唱那些憂傷的思鄉之歌。
2024年10月,陳彼得曾在微博上敲下:“直行或是轉彎,我們最終都會相見。”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