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
抗戰歌曲喚醒民族魂、熔鑄民族魂、頌揚民族魂,是用音符書寫的抗戰奮斗史、用歌聲表達的抗戰精神史;是中華民族在山河破碎的危難之際吐露的心聲、發出的怒吼,熔鑄著不甘屈辱、不畏強暴、英勇抗爭、血戰到底的民族風骨和精魂;是全民族抗戰強有力的戰爭動員,是偉大抗戰精神最生動的藝術表達,有著跨越時空、凝聚精神力量的永恒魅力。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神州大地,東北三千多萬同胞慘遭涂炭,大批民眾被迫離開家鄉四處流浪。1936年,張寒暉受黨的派遣,到西安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他深入西安北城門外東北難民聚居地走訪,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目睹了他們背井離鄉的悲苦怨憤,聽聞他們對日寇殘暴罪行的控訴,內心受到極大震感。于是,他用飽蘸深情的筆觸創作了《松花江上》,以如泣如訴、壯烈低回的旋律,傾訴了東北人民有家難回的悲憤與抗爭決心。
心聲豈止三千萬,一曲哀歌動地天。這首歌迅速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血淚凝成的旋律強烈地感染著每一個愛國同胞,喚醒了民族之魂。無數熱血男兒高唱著這支血淚悲歌,扛槍奔赴抗日前線。
隨后,江凌作詞、劉雪庵作曲,創作了《流亡曲》與《復仇曲》。這兩首歌與《松花江上》合稱為“流亡三部曲”。《流亡曲》的情感層層遞進,從對悲慘遭遇的哭訴憤懣,最終凝聚到“誓死抗爭、爭取解放”的主題上。《復仇曲》則以“錦繡的河山,怎能任敵騎踐踏”的責問,呼喚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抗日隊伍,為國家存亡而戰、為民族尊嚴而戰。它們是在危難關頭民族情感的進發、民族意志的凝聚,激勵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愛國的同胞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1937年7月,23歲的麥新在聽聞第29軍“大刀隊”的英雄事跡后,深受感動,一氣呵成譜寫了這首《大刀進行曲》。曲調簡潔流暢,節奏鏗鏘有力,描繪了揮舞大刀向敵人勇敢沖殺的真實場景,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拼死抗敵的斗爭精神。近乎口號式的吶喊極富感染力,如同戰斗的號角,催人奮進,震撼人心,成為激發中華兒女奮起抵抗外侮的高亢戰歌。
到敵人后方去,把籠子趕出境!不怕雨,不怕風,抄后路,出奇兵……”1938年秋,愛國詩人趙啟海和作曲家冼星海共同創作了《到敵人后方去》。通俗易懂的語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強勁有力的節奏,生動刻畫了深入敵后、痛擊日寇的戰斗場景,成為激勵軍民戰勝困難、堅持敵后抗戰的豪邁戰歌。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作曲家賀綠汀創作的《游擊隊歌》,以輕快流暢的旋律和清新獨特的風格,將敵后游擊戰展現得繪聲繪色,盡顯游擊隊員機智果敢、神出鬼沒打擊敵人的戰斗豪情。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桂濤聲作詞、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旋律抒情寬廣、氣勢磅礴,唱出了抗日根據地軍民的必勝信念,筑起一座令日寇膽寒的銅墻鐵壁。
從發出抗日救亡先聲的《抗敵歌》,到《打回老家去》《歌八百壯士》等,一首首歌曲猶如戰場上吹響的沖鋒號,激發出中華兒女舍生忘死、殺敵建功的戰斗血性。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
1934年秋,田漢接手創作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風云兒女》,在剛完成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題歌歌詞時,即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探監的同志輾轉帶出了田漢寫在香煙盒包裝紙背面的歌詞。聶耳主動請纓為之譜曲,在艱苦環境中廢寢忘食創作。此后,一首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響徹大江南北。
這是兩位熱血青年將民族危難與仇恨傾注筆端,以滿腔赤誠譜寫的雄壯旋律。歌曲表達了中國人民抵御外侮、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唱出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英雄氣概。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同年10月1日,它在開國大典的天安門廣場上莊嚴奏響。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確定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1939年夏,在延安的窯洞里,詩人公太和作曲家鄭律成借著小油燈微弱的光亮,神情專注地哼唱構思,在窯洞里“敲著盆、拍著腿”完成了《八路軍進行曲》。后來,隨著形勢任務變化,《八路軍進行曲》先后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經黨中央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正式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還有《八路軍軍歌》《新四軍軍歌》《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等歌曲,是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高唱的戰歌,傳承歷史榮光,肩負時代使命,以英勇頑強的斗志,在敵后戰場屢建奇勛。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梁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
1938年初秋,詩人光未然佇立黃河岸邊,目睹著洶涌澎湃的激流與船夫搏擊風浪的壯景,聯想到抗日軍民英勇戰斗的事跡,決心創作一首以全民族抗戰為背景、以黃河象征民族精神的長詩。
構思釀中,光未然不幸墜馬受傷入院。在病榻上,他連續五天口述完成了四百余行的長詩《黃河吟》。后來,在延安的一次朗誦會上,光未然滿懷深情吟誦詩作。洗星海凝神靜聽,被詩中激昂的情感和黃河磅礴的氣勢深深打動,他緊握光未然的手說:“我要把這首詩譜成曲!”
拿到詩稿,光星海并未急于動筆。他詳細聽取了演出隊員講述前線戰斗體驗和渡河的驚險場面,經過悉心研究與準備,才投入創作。連續六個晝夜,他足不出窯洞,全身心投入,最終譜寫完成不朽之作——《黃河大合唱》。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陜北公學禮堂首演。高亢激昂的旋律、恢宏磅礴的氣勢震撼全場,取得巨大成功。
這部大型合唱聲樂套曲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戰歌曲的主旋律,在中國音樂史上亦是思想性、藝術性、時代性俱臻巔峰的扛鼎之作。它借黃河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稟賦與精神氣象,塑造了決不被任何困難嚇倒、不被任何敵人屈服的英雄形象,極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堪稱一部書寫和頌揚民族精神的音樂史詩。
當時的延安成為引領時代先聲的精神高地,相繼推出《延安頌》《南泥灣》《軍民大生產》等優秀歌曲。這些歌曲是用音符書寫的抗戰奮斗史,是用歌聲銘刻的抗戰精神史。
(摘編自《中國國防報》《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