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浪潮席卷全球教育之際,芬蘭這個以“ 低負擔、高質量”著稱的教育優等生再次給出了解題思路。在保持課時最少、考試最少、效率最高、幸福指數最高的教育特質同時,芬蘭正以變革重塑AI時代的育人模式。
2017年,芬蘭政府就發布了《芬蘭AI戰略》,明確提出要在全國推廣AI教育,芬蘭因此成為歐盟首個在國家層面實施AI 戰略的國家;2019年,芬蘭國會通過了《AI教育法案》,要求各行政區在中小學課程中加入AI教育內容;今年,芬蘭國家教育局將AI認知能力融入了全周期的教育體系中。這些政策既為AI時代的教育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也規范了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推廣。
芬蘭最新的國家核心課程標準以提升和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為目標,其中包括若干重點打造的能力,它們被認為是學生應對未來世界變化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具體而言,可以被分解為以下教育目標,即培養會思考、會學習、社會化程度高、綜合學習能力強、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合格人才。
例如,在芬蘭學校的八年級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課上,教師不會直接講授一戰的相關知識點,反而會在課上提出一系列問題。比如,一戰爆發的原因是什么?一戰中的關鍵戰役有哪些?這些戰役對戰局起到什么作用?一戰給整個世界帶來了什么影響?
針對問題,教師會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協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尋求答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被鼓勵勇敢提問,無論他們提的問題有多么“無厘頭”,教師都會認真講解。此外,教師還會引導學生閱讀資料、相互交流并協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綜合信息處理能力、歷史知識能力,特別是思考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加強。
同時,伴隨著AI概念的融入,芬蘭的課程這幾年也經歷了巨大變化。AI課程項目被廣泛融入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不同課程體系中。比如,AI基礎課程項目(Elements"of AI)主要是深入淺出地講解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讓技術擺脫神秘,與學生“坦誠相見”,并激發學生的興趣。課程上的改變,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未來成功作好準備。
同時,AI賦能的教學管理還會極大減少教師在行政工作與作業批改中所投入的時間,讓教師專注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芬蘭也高度重視AI技術賦能教師,教師會被安排參與到精心設計和組織的各類工作坊和課程中,學習如何將AI工具融入課堂的各種實用技能。
芬蘭有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即認為學習的基礎在于互動,而芬蘭引以為傲的“現象式學習”,強調的正是讓學生通過交流、互動、合作進行學習。
比如,在“現象式學習”的課堂上,針對某個問題,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將學生分組,各組學生自由討論并選出組長,并共同決定想要研究的問題。此后,學生還要對想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匯報,并思考具體研究路徑、制定時間表。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提供引導和支持,而學生則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負責。
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之間不是分數高低的競爭關系,而是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利共贏、彼此協作的合作關系。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展開辯論,既能確保每個人都有歸屬感,也能提高學生的社會化水平,并達成有效的社交。
同時,“現象式學習”要求學生會綜合運用多門學科、進行跨學科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就突破了以書本為核心的傳統教育模式。這樣的教育理念恰恰契合了AI時代對人的要求。
“現象式學習”在AI時代也通過技術賦能學習模式。比如,學生會使用機器視覺工具分析當地的生態系統,由此將生物學和數據科學相互融合;或者將環境科學與數學建模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一種整體而綜合的學習體驗。
自然教育在芬蘭教育中備受推崇,當地的教育者認為,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他們認為在大自然中玩耍、學習,能夠加強學生的情緒感知、欣賞、認知、合作、共情等多重能力,并有利于培養兒童健康的心理。
AI時代,孩子更需要玩耍、休息以及與家人在一起的三種時間。對自然的感知力是AI永遠不具備的能力。兒童在自然中的學習、玩耍,是與自然接觸、融合,強化對自然感受的重要方式。
大自然能夠為學生呈現出一幅真實世界的畫面,不僅有陽光、清風和美景,還有陰郁、嚴酷和困境。這給了學生直面真實世界困境和問題的絕佳機會。此外,戶外自然教育對學生體質的鍛煉和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對意志品質的培養和磨煉,都是學生應對AI時代激烈競爭的必要素質。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