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署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結束。然而,中國戰場上的硝煙尚未完全消散。12月19日至26日,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在司令員粟裕的果敢指揮下,發起高郵戰役。此役以雷霆萬鈞之勢,殲滅了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創造了新四軍單次戰役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紀錄,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后一役。
高郵地處京杭大運河畔,素有“運河大門的鐵鎖”之稱,是國民黨軍進犯華中解放區的重要戰略跳板。駐守高郵的日軍獨立混成第九0旅團1100余人以及偽軍5000余人,在蔣介石“維持治安”“收復失地”的指令蠱惑下,憑借城高垣厚、河道縱橫的堅固防御工事,悍然拒絕向新四軍投降。國民黨第二十五軍更是以揚州為基地,妄圖北上接管高郵,企圖形成“開鎖進門,直搗兩淮”的險惡戰略態勢。
面對日偽頑合流的嚴峻復雜形勢,時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先后三次向中央軍委提出發起高郵戰役的建議,最終促使戰役決策順利形成
戰役過程中,粟裕創造性地運用了“猛打、猛攻、猛追”的獨特戰術,充分展現了其高超絕倫的指揮藝術。猛打:分割包圍,突破防線。12月19日,戰役第一階段正式打響。第七縱隊采用“圍三闕一”的巧妙戰法,對邵伯發起猛烈攻擊。短短兩天之內,便成功拔除日偽據點16處,殲滅日軍150余人、偽軍4000余人,一舉切斷了高郵日偽軍的退路。猛攻:聲東擊西,破城攻堅。針對高郵城防的獨特特點,粟裕精心采取聲東擊西的戰略策略。于12月25日夜,冒雨發起總攻。戰士們奮勇爭先,用云梯登城、炸藥破墻,與日軍展開激烈殘酷的巷戰。至26日凌晨,城內的日偽軍基本被全部殲滅。猛追:縱深突擊,心理瓦解。突破城防之后,新四軍乘勝追擊,展開逐屋逐巷的清剿行動,日軍指揮官巖崎大佐最終無奈解下指揮刀,向新四軍投降。
12月26日凌晨4時,新四軍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受降儀式在高郵“洪部”大廳隆重舉行。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代表新四軍,接受日軍投降,巖崎大佐雙手顫抖著遞交花名冊和軍械登記冊。此役戰果輝煌,共殲滅日軍1100余人、偽軍5000余人,繳獲火炮61門、槍支4308支,徹底拔除了華中解放區內的最后一個日偽據點。
作為新四軍華中抗戰的完美終章,高郵戰役不僅是一座軍事勝利的巍峨豐碑,更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光輝象征。"(責任編輯"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