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大通煤礦位于淮河岸邊,因蘊藏優質的煤炭資源,在日本侵華期間,成為日軍凱的重要軍事目標。日軍占領淮南煤礦期間,新四軍與淮南煤礦工人頑強抗擊日軍,書寫了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麗詩篇。
1938年6月4日,日軍第三師團(又稱名古屋師團)先后占領田家庵、大通、九龍崗三鎮,由此開始了對淮南煤礦長達7年多的法西斯統治。
日軍占領淮南礦區后,淮南煤礦由侵華日軍軍部直接控制,總公司設在上海,淮南礦區設立“淮南礦業所”。
為了加強對煤礦的控制,日軍在礦區內設立了勞務系和領事署,領事署名為管理日本僑民事務,實為軍事機構,下設警備司令部、憲兵隊、警備隊、礦警隊等,對礦工進行嚴密控制和殘酷壓迫。整個礦區戒備森嚴,碉堡、電網、監獄、水牢,使礦區籠罩著恐怖氣氛,活活將淮南礦區變成一座人間地獄。
日軍實行“以人換煤”的罪惡行徑,井下安全設備極差,一次死傷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惡性事故屢見不鮮。日軍逼迫工人在大通礦的南邊挖了3個長約30米、寬5米、深3米的大坑,用來埋葬死去的礦工。從1942年6月至1943年4月,不到1年的時間內,坑中就埋葬了礦工1.3萬多人。這3個大坑就是至今留存的“淮南大通煤礦萬人坑”,它是侵華日軍法西斯殘害淮南煤礦工人的暴行鐵證。
面對日軍暴行,新四軍和淮南煤礦工人以游擊戰、情報戰、罷工運動等方式與日軍展開殊死抗爭。一是創建鳳臺抗日民主根據地。1939年6月和1940年7月,彭雪楓部先后兩次進軍淮上,打擊日偽軍,開辟根據地。1940年7月后,陳元良、張太沖、丁文山等積極創建鳳臺抗日根據地,成立了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二是切斷日軍運輸命脈。淮南煤礦的煤炭主要通過津浦鐵路運往日軍占領區,新四軍通過破壞鐵路線阻止日軍對煤炭物資的掠奪。1942年,新四軍二師在蚌埠至淮南段多次襲擾鐵路運輸,切斷日軍運輸線。三是發動礦工大罷工撼動敵營。1940年,日軍強迫礦工增產煤炭以供應戰爭所需。中共地下黨領導礦工發動了大規模罷工,罷工持續10余天,導致日軍煤炭產量銳減。日軍鎮壓了罷工,逮捕了數十人,但罷工極大地鼓舞了周邊地區的抗日士氣。四是中共地下黨秘密在礦區開展工作。中共黨員以礦工身份潛伏,成立“互助會”“兄弟會”等外圍組織,宣傳抗日,發展武裝力量,組織秘密抵抗。礦工故意損壞設備、拖延生產,并秘密向新四軍提供日軍兵力部署、運輸計劃等關鍵情報,協助新四軍伏擊日軍車隊。五是礦工武裝投奔抗日前線。1943年前后,數千名礦工不堪忍受礦區的日軍統治,紛紛逃離煤礦,加入新四軍或地方游擊隊。淮南礦區就有400多名礦工,參加了新四軍淮西獨立團。他們中有許勝傳營長等39名指戰員血灑疆場,為國捐軀,其英名永載淮南市烈士史冊。
1945年,新四軍收復了淮南礦區周邊據點。日本戰敗后,新四軍接管淮南煤礦,結束了日軍長達7年多的掠奪。"(責任編輯"孫月紅)